如何避免过度保护孩子?教育的最高目标又是什么?近日,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生活周刊主办,人民网文娱部协办的“‘娇惯的心灵’与当代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反脆弱’的孩子”对谈活动中,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等嘉宾围绕《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一书,探讨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新型教育体系及目标。
朱永新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幸福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我认为,幸福永远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永远比成才更重要。好的教育不是‘补短’,而应该是扬长,帮助你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朱永新说。
与其铺路不如教孩子走好路
《娇惯的心灵》主要关注美国的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反映过度保护导致一代人的衰弱等问题。在朱永新看来,国内的教育其实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值得人们反思。
为什么有些家长用尽全力精心培养孩子,但孩子却容易变得脆弱?对于这个问题,朱永新表示,书里的一句话对他很有启发,就是: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教他们学会如何走好路。“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家庭尤其突出,我们为孩子铺的路不比国外家庭少,甚至更周到,可孩子如果受到过分保护,无论中外,都容易出现问题。”
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只有千分之八的孩子对花生过敏,而近年却越来越多。调查发现,不少父母不让孩子吃花生或花生制品,然而越不吃就越容易过敏。这个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也被称为“花生实验”。
对此,朱永新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是要不断尝试,又在尝试中不断地犯错误,有些事情无论正确与否,孩子都是必须要先去做的。
“而且,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到父母和学校的老师身上,管理教育的行政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责任,因为在评价学校的时候,要求一点错误都不能犯,所以很多学校连双杠都拿掉了,怕孩子从杠上摔下来学校需要补偿。”朱永新说。
终身学习需要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朱永新认为,无论中外,不少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结构不尽合理。随着时代发展,在信息泛在化、教育资源泛在化的当下,许多孩子受网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在学校受到的影响。因此,需要重新构造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新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发展学习中心。一个人不仅在学校学习,还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朱永新说。
在目前的学制下,一般人读完博士已经三十岁左右。而朱永新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读完大学或者拿到博士学位才能参加工作。比如“间隔年”概念,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法。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体现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做准备。
“我认为,未来的新教育体系下,读完基础教育课程就可以开始工作了,有了一定工作能力以后,适应不同工作的不同要求再学习,成为不同的人才。”朱永新说。
激发潜能 让孩子幸福地学习
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许多家长化身为“虎爸虎妈”。
对于此类现象,朱永新指出,现在许多父母、老师,乃至一些教育管理者,都忽视了教育的初衷。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拿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有好收入,然后人生才会幸福。这显然是片面的。
“新教育提出一个理念,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要做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幸福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幸福地和别人交往,更好地面对和接受未知。”朱永新说。
“幸福永远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永远比成才更重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主张,也是教育的常识,但这个常识目前还未能成为共识。”朱永新说。
在朱永新看来,完整是达到幸福的路径。“我理解的完整,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许多时候是‘补短教育’,上清华、北大就是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要补课,也就是‘补短’,以至于许多学生都容易缺乏自信。好的教育应该是扬长,帮助你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朱永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