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写意的探求

——国画《远古的声音》创作体会

2020年08月14日11:39  来源:江西日报
 

“在当下创作观念的视角下,信手涂绘远古斑驳的沧海桑田,深心勾勒尘封鱼鸟的残骸符号。透叠黑与红的视域,穿越和凝固变化的时空肌理,拨开形色的显隐藩篱。从生命的感觉张力中出发,在历史和生活的水墨痕迹中洇晕出来,回望透射华夏南方苍茫萧疏的冬地,聆听无声的西江楚歌。由此不断地拓展融化物象的边界疆域,用丰富自由的想像造图筑魂,冀望幻映出一道既属于传统更展现当下新人文写意的精神境像。”这是应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组委会邀请,笔者对自己入选的国画《远古的声音》(如图,长220厘米,高185厘米)写的一段展览导读词。

作品中的人物、鱼鸟、山川更多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和象征进行隐喻。从现代图像学和符号学的阐释来看,用一种明确的解读往往都是单薄的。笔者试图通过特定的生命对象,折射一种当下人包括画家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并对其进行深刻观照和反思。在充分理解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材质语言、媒介要素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水墨绘画在表现语言上的扩展,试图在纯粹的画面中找到某种具有东方绘画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和感觉——勾皴染点,漫涂绘刷,使不规则的水墨氤氲渲染,与高纯度的大小色块和疏密有致的线条错落纵横。绘画的过程更像一场深度的由心而发、由手而至、由眼而收的视觉探险。画中的意象符号随着好奇,不断地解构打散,新的感觉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处处是陌生和新鲜,驱使自己直至感觉希望的境地。

笔者出生和成长在赣西。赣西自古受楚文化炙染,又是禅宗发源地,这些人文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个人独特灵性的觉醒、体悟参化裨益不浅。笔者创作《远古的声音》这幅作品和自己的楚文化情结有关,通过当代的艺术语言,对历史深处民族情感记忆的钩沉,唤醒远古生命密码和声音的重生。还有,当代水墨的实验对于笔者来说也意味着一种超越。笔者认为,画家除了绘画语言的拓展和方法论自立,还要主动地建立具有社会公共意义的情感表达。当代艺术的尤为可贵之处,在于其可以贡献给当下社会和公众更有价值的精神思考和行为取向。通过用当代水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对新文化问题的思考,这是摆在当代水墨画家面前的深层次课题。(周 剑)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