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裂缝,拍一下。”“这里有点危险,我们看完抓紧时间离开……”8月19日,午饭后稍作休息,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宋博和同事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在鄱阳县昌洲乡分头开展被淹房屋危险程度鉴定。
8月17日前后,随着涝水的减退,昌洲乡群众陆续返回家园。8月19日,记者在昌洲乡遇到宋博一行。从8月中旬开始,受省防指和省住建厅委托,包括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在内的数个单位共派出60余个受损房屋鉴定小组,陆续分赴滨湖各受灾地,进村入户开展现场鉴定,确定房屋危险等级。
“主要看房屋墙体有没有出现裂缝,墙基是否发生位移倾斜。”鉴定中,宋博和同事看得仔细,几乎每个房间必进,对裂缝拍照记录。在该乡北湖村党支部副书记曹景柏家,鉴定组就发现房屋墙面有多处裂缝,负一层墙体局部出现沉降。“危险评级我个人倾向C级,C级意味着可以继续居住,但建议加固维修。”宋博说。
余凤枝家也是此次昌洲乡房屋鉴定户之一。自7月11日开始被集中安置,到8月17日返家,余凤枝离家1个多月,洪水退后留下的痕迹在一楼墙面上依稀可见。“在安置点吃得好睡得好,回家前政府还给房子消了毒。”余凤枝告诉记者,洪水对房屋影响不大,政府派人来鉴定让她很安心,目前不方便的是还没通水电。据昌洲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乡自来水厂正在检修机器;电力方面,全乡15个村已有7个村通电,剩下未通电的属地势较低的村,待水排干后就能通电。
宋博和当地应急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场鉴定结束后,鉴定组将把鉴定结果和建议反馈给鄱阳县政府,为后续救灾资金发放提供依据。据了解,滨湖受灾地区正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工作流程确定救助对象,确保后续救助工作规范有序、资金使用公正高效。
视线转向鄱阳湖西岸的永修县立新乡。稻田在秋日映照下满眼青翠,已很难看出洪水侵蚀的痕迹。立新联圩是鄱阳湖区单退圩堤之一,按照省防指的部署,这座20余公里长的圩堤于7月13日主动开闸分洪,全乡农田过水面积达2.98万亩。所幸的是,与昌洲乡不同,由于各居住点地势较高,立新乡只有13栋民房被淹。
立新乡从7月19日开始,在91台排涝设施的连续作业下,涝水快速退去,乡政府第一时间免费分发37万斤稻种。在政府的鼓励下,水退到哪儿,种植户就复种到哪儿。
梁声礼是立新乡黄婆井村一名种植大户,本次洪涝灾害造成他流转的150多亩早稻全部受损。“损失至少20万元,好在买了保险,每亩能获赔700元左右。”梁声礼告诉记者,尽管有损失,他还是赶在8月7日前完成了二季稻的抢种。“按节气算,确实晚了几天,但我们相信政府,播下种就有希望。”梁声礼对收成充满期待。
记者从省减灾办获悉,针对7月份洪涝灾害,省应急厅联合省财政厅已下达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至受灾县(市、区),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8月19日,全省有2个设区市(九江、上饶)、4个县(区)设有集中安置点13个,集中安置人员168人,绝大部分受灾群众已从集中安置点和亲朋家中返回家园。针对倒房户,省应急厅已会同省住建厅、财政厅将倒房重建户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三类对象”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给予重点支持。
“虽然此次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压力较大,但各级政府将尽全力帮助受灾群众,也希望受灾群众积极开展自救,努力恢复生产生活。”省防指灾评救助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已研究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方案,省应急厅正积极组织开展灾后倒房重建调查摸底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赵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