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手艺过上好日子

2020年08月25日06:56  来源:江西日报
 

  十五六岁时,跟着爷爷挑着担子卖折粉,走遍乐安、永丰;如今,已是天命之年的邹小平挑起带陂折粉传承人的担子,在浸润着浓郁乡愁的美味中,拓展幸福生活的新平台。

  瓦房上炊烟袅袅,瓦房内热火朝天。8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乐安县增田镇带陂村村头的带陂金牛传统米粉厂。进门后,看到灶台上正在烧水,邹小平蹲在石臼旁用木棍搅动着石臼里翻滚的米团。

  “过去,带陂村家家户户做米粉,村里人都靠这个养家糊口。”邹小平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的米粉不同,带陂村的折粉原料讲究,经过浸米、磨浆、滤干、压制、煮熟、晾干等十几道工序,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带陂折粉因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渐渐被人们淡忘。年轻时的邹小平跑过客运、货运,在县城做过卸货工。2014年4月初,邹小平在扑灭山林大火时,严重烧伤致残,随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我的左手抓东西还抓不住。”邹小平告诉记者。

  身体的残疾、家庭的贫困没有让邹小平消沉。2015年,邹小平在烧伤基本康复后,找到同村的陈瘦生商量,合伙在村里办折粉加工厂。“我不想让折粉的手艺失传,想带动村民把折粉做成产业,让家家户户参与进来,凭借老手艺过上好日子。”邹小平说起办米粉厂的初衷。

  邹小平的建议得到陈瘦生的支持,也得到了其他村民的积极响应,办厂的事很快进入筹备环节。带陂村委会干部得知邹小平几个人的想法,当即将一间闲置的仓库给他们做厂房。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16年夏天,带陂折粉暂停多年后,重新启动生产。

  生产的产品次品多,易折断,缺乏韧性……投入生产之初,产品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倒逼邹小平等人对折粉生产的稻米、水源和工艺进行反思、改进。经过向村里制粉老手艺人请教,邹小平在原料选择上果断放弃了市场上杂交稻的稻米,改用产量低、米质硬的常规稻,并自建15亩常规稻种植基地。为了选择最好、最适合做折粉的水,邹小平等人先后打了4口井,都被淘汰。“最后试用了村委会内那口井的水,觉得这口井的水质适合,生产的折粉成品率高,韧性也增强了。”邹小平说。

  经过一年的摸索,到2017年,邹小平等人生产的折粉产品质量逐渐稳定,市场也逐步打开。“这真的是带陂的折粉吗?好多年没见了。”“味道纯正,还真是原来的味道……”2018年6月12日,邹小平带着他们生产的传统带陂折粉在乐安县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上亮相,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为了扶持带陂折粉的生产,当地文化部门挖掘带陂折粉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年便将带陂折粉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当地政府又组织邹小平等人带着传统折粉参加了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和流坑非遗一条街开业展示活动。今年,乐安县还将带陂折粉作为该县文化产业园的入园项目,安排了专柜进行展示和推广。

  这些年,依靠制作折粉的老手艺,邹小平早已脱贫。和他一起干的陈瘦生等人,家里也纷纷盖起了新房子,日子也更加红火了。如今,他们生产的折粉不愁销路,今年生产的数千公斤折粉被预订一空,并销到福建、浙江等地。

  邹小平告诉记者,在严把折粉生产质量、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他们也在谋划着怎么把折粉生产的流程、常规稻的种植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起来。“我们非常看好折粉产业的发展前景。只要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相信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邹小平信心十足地说。(邹晓华)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