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考古发掘,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超过1万件(套)。作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点睛之笔,遗址博物馆展陈各类出土文物1200余件,其中大量珍贵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
每一件文物,都在静默中传递着历史的隐秘信息。9月1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段时间海昏侯文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金器纯度为何如此高?
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金器,近年来举办的海昏侯墓主题展览中,最吸引人的展品当属这些金器。信立祥说,海昏侯墓出土金器数量巨大、工艺精美,超越了同时期的诸侯王墓,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量巨大。这批金器的出土,对研究西汉时期金器的生产方式、制作工艺、等级制度、随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海昏侯墓目前一共发现金器478件,其中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和20块金钣。从2018年开始,集中对187枚金饼(主椁室西室北部两箱)、48枚马蹄金、25枚麟趾金及20块金钣共计280件金器进行了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其规格、成分、制作工艺、保存状况等。专家经过检测发现,马蹄金、麟趾金含金量平均在99%以上,金钣纯度最高,含金量约为99.9%。
汉代如何能将黄金提炼到如此高的纯度?信立祥透露,专家在检测的时候,在金里发现了汞的成分,所以有专家推测可能是用汞来提纯。他同时表示,金饼戳记、刻划痕的释义及用途,马蹄金和麟趾金铭文“上”“中”“下”的含义及其与纹饰、内嵌物、含金量的关系等,还有待后续研究揭示。
简牍文字有何新发现?
海昏侯墓出土了5000余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包括众多珍贵典籍和历史性文书档案,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很多已经破损。考古专家挑选了其中保存较好的部分简牍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立祥透露,根据目前释读研究来看,其中《诗经》简约1200枚,抄写结构严整,其文本与《毛诗》等诸家文本有较多异文,为失传《鲁诗》的可能性很大。
《礼仪》简中有昌邑王的“会饮仪”,还有与诸侯王主持的祭祀仪式有关的内容,都是之前未见,应是首次发现指导日常礼仪行事的文本。通过这批文献,不但能复原汉代侯国日常礼仪的细节,也使学者有可能认识西汉“仪”类文献的形态,探索其形成与发展。
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简牍中,多枚木牍被专家认定为奏牍,是海昏侯刘贺和侯夫人呈给皇帝和皇太后的奏章。其中还有郡太守向中央告刘贺状的奏折,这些奏折还提及了刘贺被废的经过。信立祥说:“这可以说明,西汉时期对于列侯国的管理是由中央让郡来管理,对他们起到监督作用,尤其是郡守负监督责任。”
《房中》简分别讲到“八益”“七损”“十势”“十修”与“十道”,是主要讲房中术的养生书,其内容多可与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合阴阳》等相对应,对研究马王堆汉墓竹简“房中”书的学派性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此外,信立祥表示,对《六博棋谱》简的研究也在深入,有望据此复原失传的六博棋玩法。
“孔子衣镜”作何用途?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还有一件文物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孔子衣镜”。
“孔子衣镜”出土于海昏侯墓的主椁室内,由于出土时漆器和铜镜损毁较为严重,一直未能以完整状态与观众见面。经过考古专家的不懈努力,这件珍贵文物已修复成功。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复制还原的“孔子衣镜”在“儒家南阜”展区对外展出。
“孔子衣镜”集镜体、镜背、镜掩(镜盖)、镜架与图文为一体。其中,镜体为光洁的矩形铜板,出土时从中间断裂为上下两块,通体素面无纹饰。镜背木质,保存较完整。镜背表里均髹红漆,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绘于镜背上,衣镜上的孔子以布衣形象示人,其弟子形象也极具个性。此外,衣镜上有1850个字,其中衣镜背面关于孔子的文字记载有600字,另有《衣镜赋》19行文字。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衣镜的出土位置在主椁西室门口附近,很可能有避邪的用意,是守门祛邪镜;但又因为镜面很大,也可能作为穿衣镜使用。(记者 龚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