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土 惠益于农

——对靖安县中源乡乡村文化发展的透视与思考

2020年09月28日07:35  来源:江西日报
 

  “50元,200元,1000元……”9月16日,靖安县中源乡三坪村村民蔡长远的手机响个不停,原来是微信群“家乡春晚筹备群”的群友们又在自发捐款。

  2017年开始,中源乡就热热闹闹地办起了春晚,政府提供场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歌舞、书法、武术等节目,每年都吸引近千名村民前来观看。今年9月,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乡村春晚筹备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筹款5万余元。

  “中源乡村民们对文化的热爱渗透到骨子里,不少村民有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自己写春联。”蔡长远骄傲地告诉记者。

  一场春晚,一副春联,都是中源乡乡村文化的缩影。中源乡位于靖安县西南部,地处靖安、奉新、修水、武宁四县交界处。独特的地理区位,铸就了厚重的乡土文化,村民世代与文结缘,农民书画、农民剧团、民间工艺、钟家武术、诗词联韵等文化蓬勃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小康建设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等相互结合,正悄然滋润与改变着这里的人们。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农民成为传播文化的种子

  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便是一种文化自觉。行走在中源乡,记者看到,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农民主体性得以彰显,他们成为一粒粒传播文化的种子,为他人带去精神光芒和对文化的信仰,而自己也在传播的过程中多了一份文化自信。

  中源乡农民剧团由邱家村农民戏剧爱好者自发组建而成,现有24名成员,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30岁。大家白天种地,晚上唱戏。“双双同步春郊外呀,万紫千红遍地开,青山依流水……”9月17日晚上7时,剧团成员正在中源乡文化大礼堂彩排高安采茶戏《恩仇记》,台上人唱腔清越、眼波流转、身姿灵动。

  “农民剧团是2005年成立的,前身是1955年创办的邱家剧团。当初成立剧团是想把老一辈的东西传下来,没想到很受欢迎,来看戏的人把场地占满了,连走廊上都是人。大伙很受鼓舞,就这样一路坚持下来了。”说起中源乡农民剧团,团长钟有模如数家珍。剧团主要演出靖安地方戏、高安采茶戏、武宁茶戏等,成立至今,自编剧本达30余本,演出近800场,足迹遍布靖安及奉新、宜丰等周边县市的乡村,每到一处,都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2018年,农民剧团登上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汇报演出舞台,这让剧团成员们十分骄傲。

  蔡氏竹雕,是中源乡民间工艺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由三坪村村民蔡长远家族自清代中期发展而来。竹雕工艺文化第一次走出国门时的情景,让蔡长远记忆犹新:“1994年,我创办靖安县雕刻精品厂。1995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商谈业务,没想到一个月后,公司经理就告诉我,法国一家超市很喜欢我们生产的镂空竹雕笔筒,要订2.3万个。这以后,我们的竹雕工艺文化便传到国外。如今,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我们的竹雕工艺。”

  走进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走进昆明世博会、上海世博会,荣获国家级奖项50多次……蔡长远和中源乡的村民们见证着蔡氏竹雕的辉煌,更为乡里民间工艺文化得到认可与发展感到无比自豪。蔡长远告诉记者,他会将竹雕技艺文化继续传承、发展好,近年来,他已义务培训学员1000余人,并在县城开办了公益讲堂,让更多人了解竹雕文化。

  中源乡文墨厚重,诗词联句、韵律讲究。早先,乡里村民常常在田间地头题诗作对,后来自发邀约县里诗词学会老师讲课授义,继而涌现出一大批新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源乡村民们多了一条途径传播诗词文化,并催生了不少“网红”。侯纯菊是中源乡古竹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热爱文学的她以“童心”为名,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千余首诗词,被众多网友追捧。她告诉记者,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风土人情均在她的笔端,诗词的传递就是文化的表达,她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诗词文化影响更多人。

  从分散经营到共同发展,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9月18日,在中源乡“旭日山庄”农宿居住了一个多月的江洁结束旅程准备回家,农宿老板钟有望赶紧从地里摘来冬瓜、南瓜,又送上一些自家做的梨干、菜籽油。江洁感动不已,把带来的茶叶、枸杞回赠给钟有望,并约好明年再来。

  拥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让人留恋不舍。在中源乡,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宿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融合,游客在这里体验乡村文化,融入乡村生活,感受独特的人文氛围。每年夏季,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这里,不同的地方文化在此交融,编织出一幅独特的乡村文化美景。

  “中源乡生态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自2000年7月三坪村村民喻立新创办第一家农家乐‘益寿山庄’以后,受他影响,周边农户也纷纷利用自家空闲房屋经营避暑旅游。”中源乡党委书记柳熊告诉记者,由于起初缺乏统一管理,农家乐出现价格参差不齐、接待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于是,中源乡出台了休闲旅游实施意见与实施细则,统一价格、统一挂牌、统一制度,并定期开展卫生、安全大检查。同时,村民们自发成立中源乡农宿文化乡村旅游协会,通过“支部+协会+农户”的方式,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约束、抱团发展。

  中源乡将乡村旅游与当地丰富的乡村文化紧密结合,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地方文化体验,让游客参与书法展演、竹雕字画、诗词创作,村民们还带着游客采茶、挖笋、登山、种菜。去年开始,中源乡推出了周末大舞台暨“九岭之星”评选活动,吸引了广大游客积极参与。去年春节前夕,村民们还邀请游客来自己家杀年猪、打年糕、写春联、舞龙灯、吃年饭,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让游客印象深刻。来自南昌、长沙、上海等不同城市的游客,也为中源乡带来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他们自发地成立了摄影、书画、京剧等爱好者社团,和当地村民一起吹拉弹唱、舞文弄墨。

  文旅融合,大大推动了乡村振兴。如今,中源乡已形成了以三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组的农家乐旅游产业,全乡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有510家,床位达1.5万张,带动农民就业2000余人。今年1至8月,中源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亿元,村民户均年收入由当初只依靠传统农业收入的不足1万元增长到6万元以上。

  柳熊向记者透露,9月份,中源乡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在靖安通过,打造国家级具有山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实现全龄化、全时性、全区域发展,这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以文化人,立根铸魂,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9月18日,记者走进中源乡书香文化园,但见十张方桌整整齐齐地摆在两边,几位村民正在挥毫泼墨,两侧的墙上挂着村民的书画作品和中源书法文化介绍。穿廊而过,农家书屋、乒乓球室、茶室、棋艺室、舞蹈室等一一呈现眼前。

  “这里原来是陈氏祠堂,后来乡里要改建成书香文化园,我们都很支持,今年5月开建的,7月就建好了。”陈氏族人陈时芹告诉记者,书香文化园建成后,他时常跟附近村民和游客去写写字、拉拉二胡,农闲生活有滋有味。

  中源乡文化站站长余南辉介绍,书香文化园、传统文化园、惠民文化园、和风文化园、文化大礼堂这“四园一礼堂”,正是中源乡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新时代乡村文化阵地。中源乡大力拓展文化活动形式,除了娱乐以外,还将艺术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道德论坛、法治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让广大农民在互动参与中得到精神愉悦和享受,“下赌桌、上书桌”现象比比皆是,文明新风徐徐吹进村民心中。余南辉告诉记者,为传承发源或潜藏于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等,还在中源学校开设了软笔书法班、钟家武术班等,鼓励孩子们争作文化传承人。

  为培育崇德向善、争做好人的文明乡风,中源乡让每个村结合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孝老爱亲、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家庭文明为单位,夯实文明建设的根基。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心,邀请乡贤授课,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在积极倡导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具备创新意识和致富本领的新一代农民,促使他们转变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主体。

  文明之光,照亮小康之路。“现在村子越来越漂亮了,乡亲们吵架也少了,大家说话都和和气气、有商有量的,致富本领也越来越高了。”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三坪村91岁的张在资老人如是说。

  中源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拥有着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正日益成为农民生活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村民们实现小康的梦。(邱 玥)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