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黔耕作二十载 此身已是渝水人

——来自新余市渝水区两个少数民族村的故事

2020年10月09日07:10  来源:江西日报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两地虽相隔上千公里,但在仡佬族人王正刚心里,却紧紧连在一起。自1998年从六枝特区来到渝水区种田,王正刚和同伴被当地接纳、包容。22年安居乐业,这些仡佬族、彝族、苗族群众在渝水区形成了红山、力塘下2个少数民族村,留下一段民族团结、互助、共融的佳话。

落 户

渝水区姚圩镇凌溪村红山村小组,一幢幢带庭院的两层楼房民族风格浓郁。62岁的王正刚和妻子热情招呼记者坐下后,打开了话匣子。

王正刚老家在六枝特区月亮河彝族布依族苗族乡补雨村。上世纪90年代,王正刚携着老小,带着14户乡亲,到江西种田,辗转多处,1998年来到红山村小组。

“那时候,姚圩镇很多人在深圳创业经商,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到红山后,村里分给我们14户少数民族老乡170亩水田、110亩山地。当时我家8口人,分到20亩田。”回忆往昔,王正刚依然感动,“有田种,大家都想安定下来,不再漂泊,后来向村里申请落户。”

落户,要盖住房,也意味着与本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凌溪村党支部书记邓毅和镇干部反复做群众工作。同时,到省有关部门跑项目,争取建房补助。镇村干部还专程到贵州农村考察,统一房屋图纸,体现民族风情。

除了5户因田不够种,迁往渝水区鹄山镇鹄山村力塘下村小组,其他9户2006年开始在红山建房。通过上级项目支持,每个人口获得建房补助3500元。“我这房子,花了12万元。不是地方干部和各级民宗部门支持,这些事都不敢想。”王正刚说。

现在,红山共有12户人家,其中仡佬族2户、苗族5户、彝族2户、汉族3户。

彝族人陈文元家是5户从红山迁到力塘下的其中一户。“力塘下田比较多。2003年迁过来,我就种了30亩。”陈文元介绍,后来落户、盖房都得到当地大力支持。目前,力塘下共有居民31户、110人,其中彝族10户、43人。“自从盖房落户定居后,就没想着再离开。啥事都和本地村民一样,我们就是一家人。”陈文元说。

共 建

少数民族群众到渝水种田、落户,新余市、渝水区都十分重视,不光为其种田、落户、子女教育、就业等创造条件,还全力推动共建少数民族特色村。

进了一个村,就是一家人。为了力塘下的发展,村民不分你我,村里设立了“村民议事厅”,各族群众有事共商量、发展同献计。“我有维修机器的技术,经常跑外省的建筑工地修理机器。但只要村里商量大事,都会打电话请我回村。”陈文元说。

以共建为载体,打造美丽富饶少数民族聚居村,是渝水区对红山、力塘下的长远规划。为此,区里努力挖掘特色文化、搭建致富平台、培育致富带头人。

鹄山镇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独具民族文化风情的乡村旅游景点。目前,鹄山村已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环村路、风景林、健身小广场。今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力塘下举办了首届彝族火把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红山风格浓郁的少数民族建筑,随处可见的仡佬族、苗族、彝族风俗介绍,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姚圩镇镇长黄小辉介绍,这些年,投资近百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现在,正在想办法拓宽进村公路。

共同致富奔小康,是红山、力塘下所有村民的目标。王正刚担任红山村村民小组长后,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将110亩山地栽上马家柚。“所有村民都入了股,现在柚树挂果了,你看,长得多好!”指着后山硕果累累的柚树,王正刚欣喜地对记者说。

而在力塘下,正规划建设鹄山镇少数民族农牧业观光创业园。乘着当地培育致富带头人的东风,彝族群众朱家胜、朱家云两兄弟,分别流转土地500亩和400亩种水稻,养殖鱼、鸭、泥鳅等,带动了20余名村民就业。

交 融

从生活到生产,再到文化,红山、力塘下的少数民族居民与本土居民已深度交融。

在力塘下,彝汉两族村民共建祠堂的故事,让记者深感震撼。2017年,力塘下彝族和汉族村民共同出资40余万元,建起一座祠堂。这座祠堂,不仅彝汉共建,而且六姓共有,可谓“多族多姓同祠”。祠堂竣工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力塘下村民告诉记者,这座祠堂,除了敬奉祖先缅怀先贤,还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

在祠堂大梁下方,悬挂着一块大匾,上书“民族团结”四个大字。陈文元介绍说,2017年,省民宗局领导到村里调研后,称赞力塘下是自觉践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并赠送了这块大匾。此事,村民看得很重,并引以为豪。

当地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参政议政。陈文元2011年当选鹄山镇政协委员,之后又当选渝水区政协委员。王正刚也是渝水区政协委员。

陈文元和王正刚很看重政协委员这个身份。“这个身份,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也是一种工作认同。但更多的,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陈文元说,“我们要把村庄建得更好,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民族融合中,新余市、渝水区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2018年6月,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组织力塘下少数民族村民和江西工程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鹄山村颐养之家,开展联谊活动。随着各种活动的开展,这两个村庄民族团结、和谐共融的氛围愈加浓厚。(记者 胡光华)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