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里的龙灯会
中秋夜,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家都在等待。
“亮灯!”随着号子声响,瞬间,灯光一闪,夜幕中出现了一条巨龙,“出龙!”
这便是永丰村流行了几百年的风俗——龙灯会。2020年,永丰龙灯会成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节庆期间,必会举行表演。
相传,永丰龙灯会最早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集书法、绘画、雕刻、剪纸、扎制编糊、音乐于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是一种大型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及灯牌等附属灯组成,第一节为龙头,最后一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身由数块安装了灯笼的木板组成,并且一块连一块构成巨龙状,与龙头、龙尾脱节。每一块灯板上扎彩色灯笼,其下有手擎长柄,一端有固定圆木楔,另一端凿圆眼,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眼连接。龙灯短者数十节,长者可达数百节。
按照习惯,舞龙的都是弱冠未婚的男青年,一般由20到30人组成。这些青年穿着黄衣黄裤,腰间扎着红绸带,武生打扮,干练威武。
作为永丰龙灯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代传承人,每次龙灯会,程磊都要担任总指挥,从整个制作技艺、训练锣鼓乐队、组织队伍,所有事情,他都亲力亲为。
程磊小时候,外公就是舞龙的“老把式”,永丰龙灯会是他丰富而真切的记忆。
“我小时候就喜欢看老人扎龙灯。”谈到永丰龙灯会,程磊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那会儿过年过节,一条长龙在村里穿梭,孩子们跟着龙到处跑,人山人海,不同村里的龙可以相互拜访、表演,可热闹了。”
后来,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这些老手艺就慢慢搁置下来。
2011年,程磊从部队退伍,到永丰村担任村委会主任。一回来,程磊就琢磨着,要把龙灯重新舞起来。他把这想法告诉了村里几位老师傅,大家纷纷赞成。
只不过,断了20多年的传统要想拾掇起来,谈何容易。
老骨架找出来,竹篾龙头都散了,只得找当地的竹篾工匠按照古时样式复原。龙灯需要装饰,绘画技法、字形字体,凭着老人们的记忆,同时借鉴现代专业绘画技法,前前后后花了1个多月时间。队伍规制、锣鼓节奏全部都是老规矩,60多人的队伍,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也终于组织了起来……可问题还是不少,程磊也不失时机,对龙灯会进行了调整。
首先,蜡烛换成了LED灯。“蜡烛燃烧时间短、亮度不稳定、容易倒伏、可能引燃龙身或者导致其他安全问题,LED灯则解决了这些问题。”程磊说。其次,经过大家商议,改变了一些老做法。“过去龙灯会经常会进到村民家中,现在我们尽量避免在村民家里表演。”程磊说。除此之外,也增加了对参与者的安全保护措施。
终于,在2011年春节,永丰龙灯会回来了。自那时起,在节庆期间举行龙灯会成为新的惯例。
如今,程磊又有了新烦恼。那就是舞龙队伍的年轻化问题。“好在现在由村里牵头,相关费用资金有保障,可以找村里感兴趣的人来帮忙。寒暑假的时候,村里大学生如果感兴趣,也能参与其中。”程磊说,“不过要想真正形成群众自发,喜闻乐见的现代龙灯会,还需要一个过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