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变迁
图为江西禾源河风光。
林佩华摄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名叫禾源河,那是江西赣江的一条小小支流。它由山溪、洞溪、黄背三条小溪合流而成,由南至北,流入泉江、赣江后,最终注入鄱阳湖。这三条小溪分别发源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三座大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家就在禾源河畔的一个秀丽山村。我至今记得,嘴馋的我,常常会跟着父母在清澈见底的河里洗果蔬,春洗枇杷和梨,夏洗黄瓜和李,秋洗红薯和柿子。父母一边洗,我一边吃。那种刚从岸边果树上、地里头采摘下的新鲜果蔬,在清凉的河水里洗过即食的鲜美滋味,我至今想起来都会流口水。
长大一些,这条河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地方。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电子玩具,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爬树玩水、彩蝶蜻蜓、蛙喧蝉鸣、鱼虾泥鳅,在天光云影下编织五彩斑斓的童趣。
每年一放暑假,我和小伙伴们就开始在禾源河尽情嬉戏。白天,在河边戏水;晚上,大家用稻草扎成草船,船上插半截点着的蜡烛,让其随波逐流,玩“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不亦乐乎!
我最难忘怀的,是在禾源河里学会了游泳。在三条小溪的汇合处,有个齐腰深的水潭,潭水碧绿碧绿,清澈得可以看见潭底游来游去的鱼虾。潭岸边有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树上有条手腕粗细的枝丫贴着潭面。我两手抓住树枝,两腿上下使劲打水,一周后,双手松开树枝,改在河里划水,整个身子借助水的浮力,便可以自由游泳了。
离家参加工作多年后再回家乡,发现禾源河变了,乡亲们不敢再亲近它。一打听才知道,上世纪90年代,禾源河发源地的三座大山有两座用以开采大理石。沿河20多公里开设了30多处大理石采矿点和加工厂,还开办了造纸厂等一批企业。这些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尤其是大理石加工厂,石浆、石粉和边角料等废水残渣直接入河,使河床一天天变高。河水变得浓稠,河里的鱼、虾、蟹、龟等没了踪影。有些沿岸村民,选择了搬离。我小时候背着竹篓可以下河捕鱼捉虾,捧起河水能够直接解渴的快乐情景,成了遥远的记忆。
这几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家乡有了明显变化,禾源河又泛起了盈盈清波。
不久前,我回到老家,漫步禾源河畔,只见几十家大理石加工厂没了踪影。当年助力我学会游泳的古香樟,依然枝叶婆娑,绿荫如盖,偎依着碧波荡漾的水潭。放眼河流两岸,“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随处可寻。不远处的河心滩上,一丛丛芦苇随风摇曳。河水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清碧,有时还能见到小鱼小虾游来游去。石砌的河岸被阳光照得暖暖的,偶尔会有成群的白鹭、灰鹭、牛背鹭、翠鸟站在上面晒羽或寻机觅食。附近的村庄,房前屋后都建起了小型菜园、花园或果园。特别令乡亲们引以为傲的是,在禾源河发源的三座高山上,都建起了风力发电机,沿河安装了不少光伏发电板,村村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照明灯。在地处下游的禾源冲还建起了百米高的大坝和水力发电站,河两岸修建了供游客行走的栈道。村民们说,禾源河变清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我走在大坝上,边走边瞧,为禾源河的变化而感慨。同行的禾源镇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年,镇村两级实行河长制,搬走了几十家污染河水的乡镇企业,实行“谁采矿、谁砍树,谁复绿”的责任制;每年春天,村民都会去禾源河的发源地和沿河两岸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沿河配齐了河流、水库的巡查保洁员,及时清理水面垃圾。这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河水能不复清吗?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我来到禾源河岸边。一群鸭子跳入碧波荡漾的禾源河,激起朵朵浪花。我凝视着浪花,它仿佛在向我微笑,向我歌唱,歌唱禾源河的变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