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 新经济
——解码乐平市文化基因里的发展密码

洪岩仙境景区古戏台博览园。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乐平市建文古建筑有限公司。
文化基因的激活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经济裂变效应?
地处赣东北的乐平市,是知名的“中国古戏台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城乡的400多座古戏台,浓缩了乐平悠久灿烂的赣剧文化,承载了90多万乐平人民的幸福欢笑。
近年来,乐平市以厚重的赣剧和古戏台文化为依托,大力促进文化、文物、旅游和产业的有效融合,全力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交融的新图景,用心用情书写“传统即未来”的时代答卷,成功走出一条以文兴业的特色路径。
以文塑旅,文旅融合展新姿
春节假期,每当夜幕降临,人文气息浓厚的乐平市老北街历史文化街区便回荡起高昂激越的赣剧唱腔。古色古香的古戏台下,有远道而来的白发老者,有举着云台的年轻博主,还有骑在父亲肩膀上的小朋友……每晚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来到这里,赏赣剧、喝谷酒、品美食,共享乐平生活之美。
修建古戏台、修缮古民居、兴建赣剧博物馆……位于老城区核心地段的老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乐平市依托丰富的历史遗存,精心打造的一处集赣剧文化、古戏台文化、美食文化等于一体的特色街区。2024年以来,以古戏台等为载体,该街区通过经常性举办赣剧演出、古戏台文化沙龙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引流,将乐平的夜经济品牌擦得锃亮。
“街区被评为景德镇‘夜珠山十大人气网红打卡点’,2024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万元。”与记者聊起街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乐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占思敏信心满满,“我们尝到了深挖城市历史文化‘富矿’的甜头,今年春节假期,街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多万元,远超去年同期。”
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齐步发展,让乐平文旅产业迸发新活力。乐平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赵江雄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充分利用赣剧和古戏台文化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旅IP,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2月11日,在洪岩仙境风景区古戏台博览园,游客纷纷在世界最大的水上榫卯结构戏台——洪岩水上古戏台前拍照留念,现场好不热闹。今年春节,厚重的赣剧和古戏台文化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让乐平市精心打造的重点文旅IP——洪岩仙境景区旅游人气爆棚。仅正月初一至初九,景区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多万元。
“景区不仅帮助数十名青壮年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带动不少周边村民开办酒店、民宿,促进老百姓增收。”洪岩镇党委委员张小康表示,以文塑旅,生动彰显了赣鄱文化基因蕴含的发展力量。
创新表达,“两个效益”双丰收
“古戏台上唱赣剧,乐平百姓爱看戏”“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干活没力气”……是乐平市百姓喜爱赣剧的生动写照。
有台才有戏,有戏就有台。在乐平市,赣剧文化与古戏台文化交相辉映,赣剧与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水乳交融。每逢重要节庆日,以星罗棋布的古戏台为依托,当地许多乡村都会邀请专业演员登台唱戏,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共同感受赣剧之美。
2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恰好遇到来自接渡镇刘家垄村的童明发等村民,正围着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张勇说:“请一定要帮忙挤出档期,看优秀的团队演出才得劲,我们想邀请‘呱呱叫’的团队来演出。”因为下半年村里要举行节庆活动,村民们热情邀请剧团团队到村里演出。
近年来,由乐平市赣剧团转企改制成立的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发展之本,精心编排创作的《瓷心》《窑变》等赣剧剧目获得众多荣誉,广受百姓喜爱。据介绍,该公司还将传统赣剧演出形式与新媒体结合,将古韵与新潮激情碰撞,实现多元化价值链扩展,展现出赣剧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公司演出团队的足迹遍及赣东北地区,远涉北京、浙江等地。
“2024年,公司除完成200多场志愿服务演出外,还完成了商演近600场,市场营业收入达4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程慧告诉记者,公司今年的商演订单已突破500场,预计全年的市场营业收入大幅超过去年。
“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遍布城乡的古戏台,催生了巨大的赣剧演出市场。春节期间,十多个民间赣剧演出团体活跃在乐平城乡。”江西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卢勇分析,乐平的“赣剧热”现象实质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传承发展,古建产业绽活力
赣剧与古戏台文化美美与共,不仅是非遗瑰宝,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时代的播放器。作为戏曲演出的物质载体,分布在乐平城乡的一座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是融建筑、雕刻、美术和文学等于一炉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
据介绍,2014年,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精美繁杂、代代相传的建筑工艺,让乐平孕育出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培育了60多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市县级古戏台营造技艺传承人,并衍生出活力四射的乐平市古建产业。
2月13日,记者来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乐平市建文古建筑有限公司采访,只见基地内机械车辆正在往来穿梭运输木料,数十名工人在各自岗位忙着开料、打孔、拼装,到处是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今年正月初八就开工生产了,目前有总价值400多万元的国内外仿古建筑订单要赶制。”乐平市建文古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春华告诉记者,去年公司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今年的发展势头比去年更旺。
源远流长的乐平古戏台文化,已经成为又一张响亮的江西文化名片。乐平市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会长齐光年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引导、扶持下,该市目前拥有各类古建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超2万名。其中,1万余名民间古建手工艺人挺进北京、上海等地,将精湛的古戏台建筑、雕刻等工艺融入古建筑修复、仿建,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市场空间。
“古建产业的繁荣,不仅为广大农民送上了一把致富‘金钥匙’,还为古戏台营造技艺的接续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齐光年说,“目前,商会正在整合资源,规划打造一个集古建研学、赣剧演出、文创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古戏台文化产业园,助力乐平文旅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记者手记
赣剧文化和古戏台文化并驾齐驱,是乐平独有的文化现象。在全国文旅市场春潮萌动的当下,悠久灿烂的赣剧文化和古戏台文化,无疑是乐平实现差异化竞争、争抢国内外游客资源的法宝。
当前,依托赣剧和古戏台,乐平市文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在赣剧本土元素与古戏台文化的系统阐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及景区、景点的整体宣推等方面,当地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何以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快速实现文旅产业跨越发展,更是当地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记者注意到,景德镇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一并提出乐平戏和景德镇瓷、浮梁茶(“一瓷一茶一戏”)成为景德镇最重要的三张文化名片。目前,乐平市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全面开展“文化启程年”活动,推动乐平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乐平文旅经济未来可期!(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