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腾的板凳龙

板凳,乡间寻常之物,若经巧妙改装,保留前面一条独腿,板面后部挖一个洞,板面上装四盏灯笼,再将后面板凳的腿插入前面的洞中,用木栓或绳索固定后,一条条板凳连接起来,就接成了长达千米的“龙身”。这就是“板凳龙”。
我曾在江西南昌县武阳镇徐桥村目睹过一场酣畅淋漓的舞板凳龙大会。如繁花绽放的焰火之下,一条红色发光的长龙游动在大地上,震天的鞭炮声涵化了欢声笑语和一切尘嚣。舞板凳龙的汉子们一个个收拾得干净利落,大步奔跑着,用力舞动着,那热气腾腾的场景,直看得人心潮澎湃。他们化身为长龙,精精神神、灵灵醒醒地在大地上飞腾,让人振奋,原来这舞板凳龙,舞的就是个精气神!
“舞的就是个精气神!”时隔数年,站在另一个村庄——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我再一次领受到舞板凳龙巨大的震撼力、凝聚力,感受到一个个普通人在特定时刻所焕发出的强劲生命活力。
是夜,我站在北洲村的巷道中,身前身后挤满了人。空中,如瀑悬垂、如潮喷涌的焰火照亮了深蓝色的夜幕。披红挂彩、含着“龙珠”的高昂龙头被众人抬举着,自巷道那头奔腾而来。在它身后,是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龙身。
立春后还显清寒的空气,被弥漫的硝烟和众人的热情灌注,有了暖融融又沉甸甸的质感。我跟身前身后的人们一样,连连惊叹,高举起手机、相机,试图留存下这盛大场景的一幕幕。
红灯笼一盏盏自眼前穿梭而过,被灯火映照的一张张面孔,喜悦而生动。龙头经过的人家,纷纷点燃早已摆放在门前的鞭炮和烟花,烟花腾跃向上,鞭炮激烈炸响。
北洲村村庄依傍青岚湖舒展腰身,村路上笔直耸立的水杉林,还有树根探入湖中的片片水杉林,是这座村庄独特又美妙的装饰花边。旧时村民以农耕和渔猎为主业,每年新春齐心协力舞动板凳龙,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北洲村的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传承至今,每逢舞板凳龙这一天,由每家出一条板凳,400多条板凳连成长逾千米的“龙身”。家家户户热情地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助阵、围观,也有闻讯自发赶来观看表演的市民。整个村庄敞开怀抱,云集上万人。
龙头和龙尾是重中之重,被精心制作。18位汉子6人一组,在长达3小时的舞龙活动中,轮流抬举龙头。每条板凳由一人主舞,两人“护龙”,若在舞动奔跑中发生弯折、倾倒,“护龙”者就得赶紧出手,将龙身扳正、捋顺。我看见,在“护龙”的队伍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在一次次跟随奔跑中习练,渐渐熟悉了整个流程。
薄暮时分,烟花、鞭炮齐齐鸣响,伴着刚猛有力的鼓点,一盏盏灯笼被点亮,龙头高高昂起,长龙从盘龙广场出发,游过湖堤、条条巷道,为家家户户送去祝福。长龙在田野上奔腾、盘旋、舞动。传说像这样被祥龙踩过的土地,来年会有大好收成……这是溢出日常生活的一场狂欢,也是植根乡土习俗的精彩一环。
在大地上飞腾的板凳龙,靠的是人的力量,人们汇聚在一起,奔跑着,舞动着,赋予板凳龙飞腾的物理动能和精神动能。舞动中,龙与人连接一体,人与人、人与家、家与家族,还有家与乡村、社会、国家、世界,都连接在一起。长长的龙身,牵连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和情感记忆。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0日 第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