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产教协同,打造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

作为江西省“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联盟牵头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积极响应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联合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江西省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及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立讯智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学院以服务吉安市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目标,依托王耀南院士团队,构建“1+N”多主体协同办学体系,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课堂直通车间:三方共育“零距离”人才
“从通信协议理论学习到智能家居产品开发,真正实现了学用零距离!”自动化专业学生方开豪在操作企业开发平台时感慨道。论坛现场,200余名学生通过“产业认知-岗位实践-职业规划”全链条育人活动,体验了“教室到车间”的无缝衔接。
东华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和对接地方产业前沿动态、企业用人标准、岗位核心能力的“三对接”机制,让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实际需求100%融入培养方案,课程年度更新率超30%。现场发布的“岗位能力图谱”与“技术进阶路线图”,帮助80%参会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阶梯分段培养:构建“递进式”育人闭环
协讯电子(吉安)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明介绍校企共建的“阶梯式”实践体系:低年级学生通过暑期实习建立产业全景认知;中高年级参与学期项目制实践,掌握产品开发全流程;毕业生依托“双导师制”,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精准衔接。
东华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创新“递进式、阶段化、多样化”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完成通识与专业课程学习,第三年在金鸡湖创新小镇开展产业链技术实训,第四年进入相关龙头企业完成实践与毕业设计。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集中式实习基地,企业投入超亿元设备资源,政校企三方协同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输送“即战力”强劲的技术人才。
双向赋能驱动:激活产学研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的叠加效应加速显现。短期看,定向培养机制缓解了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中长期看,通过复合型人才输送,为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三年,学院与相关龙头企业联合承担省市级揭榜挂帅项目10项,研发经费达8600万元,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亿元。
政校企协同有效推动了“人才蓄水池—技术创新—产业集群”良性循环。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江西省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吉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联盟”,获批省级重大专项“高端视觉检测机器人研究”等项目,助力吉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曹林、饶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