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江西好酒之探寻“四特”工厂
从一粒米到一缕特香

从一粒米到一缕特香,共要经历多少道工序?
四特给出的答案是:上百道。
包括产前准备、出池、拌料、上甑、蒸馏、吸浆、凉糟下曲、入池、封窖、发酵控制等。
刚刚过去的五月,稳坐江西白酒龙头地位70余年的四特酒,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做时间的朋友”的沉浸式发布会。
会场外,竹简卷轴式陈设呈一字展开,活字印刷元素镌刻着“天工开物”“拾贰年陈”等字样。场内,主持人化身酿酒师与“穿越而来”的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共话“天人共酿”,揭开了战略级单品“天工·拾贰”的面纱。
这是“四特”特香老酒品类的一次焕新升级。“微黄透明,陈香幽雅,米粮香、花香、果香、木香舒适,绵甜甘润,醇厚细腻,回甜净爽,余味悠长,特香风格典型。”会前开展的天工·拾贰鉴评会上,众多业内酒业专家如此鉴评。
高度赞誉的背后离不开四特酒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打磨。
既要守护传统酿造技艺的“慢工出细活”,又要拥抱数字时代的“精准与高效”。面对消费升级与技术变革浪潮,近年来,四特酒通过数据赋能全产业链。
“在生产质量链路上,四特酒为了用数字技术为品质赋能加冕,对酿酒工序梳理了143条质量控制点,细化为392项可量化或可感知的控制标准。”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彦龙介绍说。
例如,在大曲制备工序中,四特酒对卫生、原料状态、配比、水分、尺寸、性状、距离、温度、翻房次数、时间等,共计18个工序,制定了34项控制标准。其他相关工序,原料、过程、成品检测等也都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指标要求。
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樟树市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樟树市委书记曾海提出,要加快酒业发展,适应消费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抢占市场。
从一粒粮食到消费者手上的每一杯酒,四特酒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了工艺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以及检验标准化,覆盖原料采购、生产、检验、销售全链条信息记录,实现“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
在原料端,四特酒通过设备建模的方式,快速扫描样品,建立大数据模型,实现对酒糟的快速整体检测,可在2分钟内自动完成检测指标,并同步录入数据库,完善模型。在勾调端,四特酒建立自动勾调系统,系统存储产品配方,根据配方,一键选择,自动输酒、调配、降度、混合等,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精确度。
在包装端,四特酒还建立五码(瓶内码、瓶外码、盒码、箱码、垛码)合一的追溯系统,实现每一瓶流向、开启管理,即时掌握市场动销状态,杜绝窜货,同时,为质量追溯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信息化智能平台的建设,实现了隐形问题显性化、产能监控实时化、设备状态立体化、异常报警及时化、技术研发多维化、质量控制明晰化。”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廖昶表示。
为了守住“特香型”白酒的独有荣光,四特酒还先后设立了国家级实验室(CNAS)、省级特香型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不断推动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
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4年度中国酒类新品“青酌奖”……一系列研发升级后,自主创新硕果连连,荣誉也接踵而来。
“数字化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让匠心更可感知、让信任更有温度。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我们将以敬畏之心拥抱技术,以开放之态连接未来,让白酒这一古老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廖昶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