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要求,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全國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據悉,南昌市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有1618個,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33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目前仍有1086個老舊小區亟待改造。今年,南昌計劃改造247個老舊小區。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正全力推進中
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正全力推進中。7月2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召開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推進會,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學習宣傳貫徹近日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根據要求,到“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
老舊小區改造始於2007年,彼時的老舊小區改造重心主要聚焦棚戶區和危舊房。隨著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要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后,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工作明顯進入加速階段。2017年底,住建部明確在廣州、廈門等15個城市開展老舊小區改造試點,截至2018年底,試點城市已改造老舊小區106個,惠及5.9萬戶居民﹔2019年4月,住建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首次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給予中央補助資金支持。同年10月,住建部進一步確定在“兩省七市”開始第二輪老舊小區改造試點。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列入2020年重點工作。2020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小區設施設備陳舊、功能配套不全、物業管理缺失、小區環境臟亂差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管理“頑疾”可以得到解決,從而有效緩解城市管理的各種矛盾,助力居民生活環境和設施得到根本提升。南昌市於2016年底啟動了“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著力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的原則,扎實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截至2019年底,南昌市已投資35.4億元,完成331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18萬余戶近60萬人。
按照“保基礎+X”模式確定改造內容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改造對象范圍,城鎮老舊小區是指城市或縣城(城關鎮)建成年代較早、失養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小區(含單棟住宅樓),重點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經摸底,南昌市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有1618個,目前仍有1086個老舊小區亟待改造。今年南昌計劃改造247個城鎮老舊小區。
據悉,今年計劃改造的247個老舊小區中,涉及戶數100100戶,預計投資金額26.16億元。東湖區有公園小區、江紙小區等26個待改造老舊小區,西湖區有朝陽小區等25個,青山湖區有湖景花園小區等11個,青雲譜區有洪科社區等14個,經開區有線路板廠小區等7個,紅谷灘區2個,高新區4個,新建區11個,南昌縣62個,安義縣78個,進賢縣7個。
南昌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按照“保基礎+X”模式確定改造內容,即在滿足保基礎配套設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按3個標准、10個分類、60個要素進行改造。具體為保基礎、提功能、促品質3個標准,市政設施、小區道路、建筑本體、公共設施、公共環境等10個分類,以及道路、照明、供水、排水、綠化、停車設施、安防設施等60個要素,健全社區功能,提升社區品質,完善配套服務,達到“路要平整、燈要明亮、水要暢通、氣要入戶、車要有序、線要規整、綠要提質、面要美觀、違章要拆、設施要全”的改造標准。在保基本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老舊小區可實施綜合改造,即無障礙設施建設,支持既有住宅加裝電梯,運用人臉識別等高科技,建設智慧安防系統,打造智慧平安小區,積極推廣“1+5+x”(1個社區+5類服務形態+X個衍生業態)社區鄰裡中心建設標准體系,社區配套完善幼兒園、養老中心、醫療衛生、商業、文體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同時完善助餐、家政等社區服務功能。
據悉,今年計劃改造的247個老舊小區之中的229個將迎來微改造,包括完善與居民生活直接相關的水、電、氣、路等市政設施及房屋整修,滿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安防基礎設施和生活垃圾分類設置的配套設施,建立物業或准物業模式的保基礎改造。另外18個老舊小區,將進行民生事實工程,即在保基礎的基礎上完善停車設施、公共照明、電動車充電樁、公共活動場地等基礎設施,積極推廣“1+5+x鄰裡中心建設,社區配套完善幼托、養老、文體中心等服務設施”。
7月20日,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網公布了2020年南昌市青山湖區站東街道鐵八東社區老舊小區等4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招標文件。7月16日,南昌市東湖區八一橋街道芭茅巷社區等8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監理項目招標文件公示。前后公示的,還有西湖區、南昌縣多個老舊小區改造的招標文件。南昌市2020年老舊小區改造已正式啟動。
凸顯特色迎難而上
南昌市作為歷史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因此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南昌市始終把保護工作做在前,注重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改造,延續歷史文脈。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分類實施,按照“拆、改、提、留”相結合的原則,精心統籌謀劃,不搞大拆大建,力求做到“一區一策”“一樓一策”。
以南昌市東湖區的南、北湖社區為例,其均延續了“民國風”的原貌為主題建筑風格。針對原有的建筑立面老舊、多為水泥牆面,整體視覺壓抑的情況,在保持現有建筑風格不變和居民意願的基礎上,追求視覺統一有序的變化,營造出近現代融合的歷史建筑氛圍。繩金塔街區打造過程中,則很好地保留和展示了南昌市民俗文化、地理文化和宗教文化﹔萬壽宮街區按照“修舊如故、建新如舊”和“民族、民間、民俗”理念,圍繞“歷史街區、城市記憶”,打造為南昌歷史文化標志性區域。
老舊小區改造規模大、投資大,堅強的資金保障是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基礎,也是工作推進中難點之一。開放式老舊小區主要分布在老城區,數量多、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設施老化破損等問題較為突出,道路破損、地下管網破舊、下水道及化糞池堵塞等現象普遍,真正要改造起來資金需求量大,改造面大、需求廣。目前資金主要依靠財政投入,由於改造內容大部分是對基礎設施改造,公益性強,對社會資本吸引力小,籌集社會資金難,加上受今年疫情影響,導致財政壓力較大。為此,南昌市積極探索“上級補助一點、市縣配套一點,社會籌集一點”的多元化資金籌集方式,改變以往市縣財政“單打獨斗”的窘境。充分利用和挖掘小區資源,通過政府採購、新增設施有償使用等方式,引進停車設施、養老服務、商戶等社會資本,破解老舊小區改造資金難題。
據悉,“十四五”期間,南昌市將讓建成於2000年以前、基礎設施薄弱、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老舊小區全面改造到位,不斷改善提升市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精氣神。(毛 丹 風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