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村”的老人們

2020年08月01日08:01  來源:江西日報
 

  這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村落,卻被大家稱為“麻風村”﹔這又是一個真實的村子,因為在這裡生活的“村民”,已經把它當成自己的家。這裡是大山深處的豐城市鐵路鎮楊坊村,它還有一個名字——豐城市皮膚病醫院麻風敬老院。

  青山綠水掩映之下的“麻風村”裡,九棟房屋錯落有致,曲折的回廊連接其中,草木蔥蘢、幽靜安詳。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都患過麻風病,雖然已經康復,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殘疾。平均75歲的年齡,讓老人們經歷了世事的滄桑,也感受了人情的冷暖。

  76歲的楊園子是“麻風村”收治的第一批病人。“13歲得這個病,我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見板(死)了,沒想到還活了這麼久,活得這麼好。”楊園子回憶說,他姐姐就是得麻風病去世的,才32歲。他被姐姐傳染后,家裡沒錢治又害怕,隻能把他趕出家門。病痛把他折磨得“面目可憎”,全身長滿鮮紅的斑疹,毛發脫落,肢體萎縮,身上出現瘤痂……他一路討飯逃到南昌,被好心的醫護人員收留,住進了省皮膚病醫院。1960年,“麻風村”建好后轉院到此,再也沒有離開。

  麻風,是一種古老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飛沫、接觸的傳播方式,曾讓人“談麻色變”。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救治麻風病人,全國建立了很多專門給麻風病人治療和居住的“麻風村”,豐城市皮膚病醫院麻風敬老院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這住了60年,眼看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楊園子說,前幾年,敬老院建了新房,每人一間,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還配備了衛生間和廚房。一日三餐,有專人做飯,大家想吃什麼商量好了,直接讓廚師做。老人們每人每月有220元伙食補貼,400元低保補貼,看病有免費醫療保險,平時有志願者上門照顧,逢年過節還有人送溫暖。去年,他用自己的低保金添置了一個新玩意——智能平板電視,老人連比帶劃地向我們推薦他最近正在聽的京劇《楊門女將》。他笑著說:“年紀大了,還是喜歡聽老戲,老戲好聽。”

  熊新順被送到“麻風村”時,隻有25歲,不知不覺已經度過了56個年頭。在這裡,他不僅治好了病,還組建了家庭,現在已經見到第四代重孫了,盡享天倫。

  熊新順在“麻風村”裡拉扯大了3個孩子,連2個孫子也是在這長大的。滿牆的獎狀都是孫子從學校得來的,雖然已經發黃,但熊新順還是貼著。說話間,小孫子的電話打了進來:“爺爺,你在干什麼啊?”“我正接受記者採訪呢。” 熊新順得意地跟孫子聊著。他告訴我們,這個小孫子跟他感情特別深,雖然人在廣東打工,可每天堅持給他打電話。曾經,他的兒子看到他的年齡越來越大,想接去城裡住,可住了幾天,他又搬了回來。他說:“這裡就是我的家,還是在自己家住得舒服。”

  一陣鈴響過后,又到了老人們的午飯時間,這天吃的是豆泡燒肉。73歲的袁生娣房間裡,我們看到隔壁的楊園子也在,他正用殘缺的兩根手指,夾著勺子,一口一口地往她嘴裡送飯,不時還擦擦嘴角的菜湯,一張一送間,讓人感受到了什麼是相濡以沫。

  袁生娣高血壓中風、癱瘓在床已經15年,這15年裡一直有病友在照顧她,未曾間斷。之前照顧她的是羅金雲老人,袁生娣癱瘓后,他經常上門安慰,還主動給她喂飯。2009年,羅金雲因病去世,楊園子接過了照顧袁生娣的接力棒。因為手部有殘疾,開始喂飯時勺子總是會掉,后來兩人漸漸配合得默契起來。楊園子說:“我們在這都住了幾十年了,跟親人一樣,幫她一把,是我的本分。”

  同病相憐、朝夕相處、感同身受,老人們互相關心、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他們彼此成了最熟悉的“親人”。

  在“麻風村”,常常能看到很多飽受命運摧殘,仍然選擇堅持、堅強的老人們。黃龍根已經79歲,末梢神經的壞死導致他的下肢經常流膿,每一次他都自己把膿清洗掉,包上紗布,套上鞋子,雖然已經沒有腳,但還保持著應有的體面。85歲的金芳義手指全部萎縮,他每次吃飯就用一根橡皮筋,把勺子綁在殘缺的手掌上,他說:“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自己來吧。”

  “老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深深地打動了我。”志願者小李說,她曾因生活不如意想不開,金芳義老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她:“生活中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隻要堅持,總會好起來的。”小李被說動了,她打消了輕生的念頭,選擇了留下來,還成了一名照顧老人們的志願者。

  除了病人,在“麻風村”裡還有一位“老人”,他就是58歲的杜根發醫生。學校畢業后,在人們的驚訝、惋惜和不解中,杜根發走進了“麻風村”,這一干就是39年。他告訴我們,“麻風村”最高峰時有300多位病人,后來發明了聯合化療法,治療效果明顯,加上疾病預防的深入,麻風病在這一區域被基本消滅。這幾年,“麻風村”裡的老人不斷減少,隻剩下25位,但老人們年齡普遍偏大,目前生活著最年長的已經84歲,胡銀生老人94歲才去世。杜根發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的職責不僅僅是醫治他們的身體,還應該撫慰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安享晚年。”

  “麻風村”已經不是想象中的樣子,這裡有老人們樂觀堅毅的生活態度,有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有病友間的扶持和鼓勵,這裡有屬於他們的一種別樣生活。

  記者手記

  走進“麻風村”採訪,看到曾經的麻風病人,因為生病而留下的各種肢體殘疾,心裡著實吃驚,但隨著交談的深入,我們發現他們其實很普通、很親切。從“最可憐的人”到安享晚年的人,這個昔日的“麻風村”成了幸福村、長壽村。悄然發生的變化中,不僅有麻風病人自己的堅韌和積極,還包含了全社會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隨著時間的推移,“麻風村”這一特殊條件下的產物正在逐漸消退,困難群眾得到的關心和幫助越來越多。(張天清 鄭 穎)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