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后執掌北宋最高財政大權18年,以“三司使”計相之職,通管鹽鐵、度支、戶部。他所在的部門,與“樞府”“相府”構成北宋最高權力機構﹔
他,整頓賦稅,改革收支制度,任職期間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國庫充盈﹔
他,被《宋史》稱為“能吏之首”,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宋朝第一能干的官員。宋太宗十分器重賞識他,親自在宮殿立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能臣——江西南昌籍人陳恕。作為江西老表,陳恕一生忠於國家、兢兢業業、公而無私、剛正不阿,成為宋代之后歷代官員治國理政的“能吏”標杆。而作為江右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品格、精神風骨,也影響著一代代人,受到了老百姓的尊崇與愛戴。
為官剛正 “能吏之首”
陳恕(公元945—1004年),字仲言,洪州南昌(今南昌市)人 ,北宋時期大臣。年輕時發憤讀書,做過縣吏。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考中進士,擔任大理評事。后任洪州通判,陳恕以自己家在洪州而辭官(各朝幾乎都有規定不得在家鄉為官),改任澧州(今湖南澧縣一帶)通判。
澧州自唐末起就是節度使兼管,不少官吏做假賬欺上瞞下,侵吞財物。陳恕上任后,明察秋毫,揭露其中的種種弊端,剎住了貪腐之風。圈內都稱贊他精明強干,以做官有才聞名於世。
當時,正好趕上契丹來犯,陳恕因治理有方,得到提拔,召入朝廷為工部郎中、大名知府,其政紀嚴明,辦事果斷,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御了契丹進攻。其后,又先后擔任戶部副使、右諫議大夫、澶州知州,在上任的路上又奉聖旨任河北東路營田制置使。
期間,宋太宗問他農業和作戰的關系,陳恕回答說:“古時候士兵從百姓中臨時征集,沒有軍情就種地,敵寇來了就當兵打仗。現在的戰士都是正式招募征兵來的,補給要依靠官府,如果讓他們冬天持兵器抵御敵寇,春天拿著鋤頭種田,萬一有什麼變故,后悔都來不及啊。” 宋太宗說:“那你先去上任吧,我再想想。”陳恕走了好幾天,果然有詔書,隻讓士兵修繕完善城堡、開通疏導防護溝渠,屯田的提議就此擱置了。
不久后,陳恕改任代州知州,可以參與吏部舉士考選,選拔職官,其后被授予鹽鐵使。上任后,他整頓賦稅,疏通貨財,將積久的弊政清理一空,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宋太宗為此極其器重他。《宋史·陳恕傳》中記載:有一次,宋太宗興之所至,竟然親筆在宮殿立柱上題詞“真鹽鐵陳恕”。
陳恕為官公而無私,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每次在偏殿奏事,宋太宗有時沒有深察,就責備他,陳恕就收回手板不斷后退,一直退到大殿牆邊站立,好像無處容身,等皇帝氣消了一點后,又恭謹地上前奏事,但不改變自己的立場,就這樣來來回回有時會有三四次。而宋太宗因為他的忠心,最后大多採納了他的意見。
公元968年,宋真宗即位,陳恕提任戶部郎中。真宗命令他整理列舉京師內外的錢糧情況上報。陳恕許久不報,皇帝催促多次,陳恕說:“陛下年輕,如果知道府庫充實,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報。”真宗了解實情后,並未責備,反而很贊許他。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陳恕任參知政事,位居副相。他主管國家財政首尾十八年。《宋史·陳恕傳》有“太宗曰:‘國家歲入財數倍於唐’”的語句,也有宋史專家研究,到宋真宗時期,北宋朝進入全盛時代,可見陳恕作為這個時期國家理財總管的功績。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入侵宋境在澶州對峙,最后以向遼輸送“歲幣”三十萬簽訂“澶淵之盟”了結。宋真宗曾對談判使者交底“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議和成功以后,內侍誤傳為三百萬,真宗居然也一口答應,如果沒有充實的財力,他能這麼坦然嗎?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陳恕去世,年僅五十九歲。宋真宗為之廢朝舉哀,追贈吏部尚書,謚晉公。《宋史》贊其“能吏之首”。
茶法改革 厥功至偉
說到陳恕的官績,功勞最凸顯的莫過於茶法改革。《宋史·陳恕傳》《宋朝事實類苑》等都對這件大事作了記載。
茶在宋代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大眾飲品,茶葉稅是宋朝的重要收入來源,因“茶之為利甚博”,在陳恕立茶法之前,茶葉稅收總量低,茶葉積壓嚴重,流通銷售難。加上茶葉專賣制度,官家收購茶葉取利太深,且好壞不分級,老百姓吃虧,價高商人又不肯要,賣不出去,茶農隻有燒掉。
以江西茶為例,撫州的散茶官買為每斤29文,官賣價為每斤61文,利潤率為110%,還有更高的,如南安軍(今贛州大余南康上猶一帶)散茶,官買價3文錢一斤,官賣價26文錢一斤,利潤率高達767%。
宋太宗想解決茶法的弊端,命陳恕主持茶法改革,陳恕先召集了不同意見的官員共同參與討論,還採取聽証會形式,聽取茶商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最后由陳恕歸納總結三種可能:第一策政府取利太多,不利於商人﹔下策於茶農不利,不可取﹔隻有中策公私兼顧,“可以經久”。為此,陳恕形成了方案,並報告了宋太宗,太宗對這個方案很滿意。
茶法改革,解決了茶葉流通領域長此以來的積壓損益問題,使得政府稅收總量上升,商戶有價格調整和利潤空間,茶農的茶葉不會窩在自己手裡賣不出去,市場價格合適,消費者飲茶量也上升,產生了多贏的社會效應。
在“國用軍需,所費浩瀚”之年代,“計相”要管國家的度支,還管升遷年度考核,為了不至於稅收流失被“彈劾”,多會傾向於採取高稅收寧左勿右政策,而陳恕推行的非竭澤而漁、敢擔風險的決策實屬大勇也。
陳恕茶法改革厥功至偉,北宋官員、科學家沈括說:“世稱陳恕為三司使,改茶法,歲計幾增十倍”。《東軒筆錄》也評價茶法改革:“行之數年,貨財流通,公用足而民富實”,這應該是史學家評價他為宋朝“能吏之首”一個最重要的參照。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陳恕茶法改革用人手法、集中意見的歸納方法,充分考慮各利益集團訴求的思路,尋求最大公約數、達成能接受的“柔性”方案,再取得最高決策者認同的決策過程,是一個睿智官員超凡脫俗的為官智慧之所在。此次茶法改革成了北宋經濟 “榷貨(商品專賣)”制度的一個樣板。
忠誠擔當 廉潔敬業
北宋文學家、宰相蘇轍說,“三司所領天下事幾至大半,權任之重,非他司比”。但凡與邦國財用之大計,三司使幾乎無所不統,它的職權范圍涉及了原來的兵、戶、工、禮、吏部的事務,甚至連監察部門的職權也有份。但很多三司使管理財政事務是門外漢,還討厭打理賬本、鄙視管理錢糧,只是想以三司使為跳板晉升宰執,所以才會有“世言三司使之才,以陳公為稱首”的歷史贊譽。
北宋時,人們熟悉的宋朝官員如寇准、包拯、晏殊、歐陽修,還有陳恕的知遇恩師王明等也在三司使的崗位呆過,除了三司副使王明干了6年,其他人都不超過3年。三司使應該是皇帝信任的心腹忠臣掌管,但為了不令三司使權力膨脹,出現貪腐,監察部門對其重點監控。不僅有諫官和御史台盯著,還從制度上確立了內部三司判官和轉運使,有對三司使的監察權力,加上三司副使也有監督職責,有無數人可以對“計相”挑刺,有的上任不足一個月就被罷免。
因為三司使過度集權,事物也過於繁重,陳恕就曾經指出:三司之中,各種賬本的填寫,規章制度督責尤嚴,“官員救過不暇”。這就是三司使工作的寫照。而陳恕能在這個崗位上長期任職,且有大建樹,與他的忠誠擔當、廉潔敬業、大公無私不無關系。
然而,因為一個泄密事件,陳恕也曾離開過三司。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有一次在陳恕面前提到樊知古工作不力,樊知古是三司轉運使,與陳恕是同事,關系非常好,陳恕於是偷偷把太宗的話告訴了他,想讓他盡職盡責。誰知道,這個樊知古也是一根筋,到太宗那兒“奏對”解釋,“太宗怒恕泄禁中語”,罷了陳恕的京官,轉任江陵府知府。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又詔回陳恕,前后離開三司1年8個月。至后陳恕一直主政三司,前后18年,他制定的稅收體制也一直得以運行。
有人作過統計,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開始,到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廢除三司使的123年間,共有89人擔任過三司使,任命96次。平均任期為一年三個月。任期一年以下的約佔57%。超過三年的,僅佔總數的13%。陳恕在三司累計任職時間是最長的。
《東軒筆錄》總結他的任職履歷:“陳晉公自升朝入三司為判官,繼而為鹽鐵使,又為總計使,洎罷參政,復為三司使,首尾十八年,精於吏事,朝廷藉其才”。“首尾十八年”, 在“救過不暇”的位置,忠誠擔當、廉潔敬業、數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惟有陳恕一人。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南宋有官員向宋高宗趙構請教“久任計臣”之策,宋高宗把陳恕作為榜樣,對官員們說:“祖宗時,三司使如陳恕最為久任,號稱職”,並要求各位大臣“倘能稱職,就加爵秩”。他的官品、理財之能成為后世官吏的一個標杆。
舉薦寇准 胸懷寬廣
陳恕慧眼識才,曾經舉薦過一大批賢能之士,其中大力推薦被罷官的寇准,就體現了他的寬廣胸懷。
《宋史·陳恕傳》記載,陳恕因母親去世,過度哀傷患病,“丁憂”期間真宗仍要他工作,不得已勉強親自處理政務。幾個月后,陳恕病情加重,打報告請求轉任館殿類閑職。宋真宗說:“你辭職可以,但要找一個可以代替你的人,就聽任你離開。”當時寇准正好被罷免樞密使一職,陳恕當然知道寇准的人品和能力,就舉薦他代替自己,這才離開三司使一職。
寇准投桃報李,搜尋陳恕在三司改革所訂立的規矩,重新整理成冊,加上陳恕簽發的榜文,親自到陳恕家請陳恕認可。陳恕也不謙讓,一一簽署,“准拜謝去,故三司多循恕舊貫,自准始也”,自此三司的官員都蕭規曹隨。陳恕的推薦,使寇准不至於閑賦在家,從寇准接替三司使位居“計相”,到升任宰相,僅1年2個月。寇准在“澶淵之盟”的劃時代作用世人皆知,假定寇准不在決策圈內,宋遼澶州對峙又會是一個什麼結局?
陳恕視野獨到,為朝廷選官慧眼獨具。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陳恕以吏部侍郎“知貢舉”,即主掌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隻錄得奏名進士王曾以下38人,人數之少在當時很罕見。只是前一屆427人的9%,也隻相當於后一屆的393人的9.7%,他這種一反常規嚴格錄用優秀人才的做法頗受爭議,事實証明陳恕的選才品質,這38人當中成為宰相的有3人,參知政事1人,有近四分之一成為后世的官僚精英。當時官員評價他“選士最精”。陳恕說“吾得曾,名世才也,不愧於知人矣”。歷史証明他推選的王曾確有政績。
對於官員的選用,宋初曾存在著對南方人的地域偏見。作為執宰大臣寇准曾公開表示“惡南人輕巧”。宋真宗八年(1015年),在確定狀元人選時,寇准說江西人蕭貫,“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於是以蔡齊為狀元。下朝以后高興地說“又與中原奪得一狀元”。當年晏殊以神童被召入朝面試,受皇帝的贊賞,賜同進士出身,寇准也表示不滿,說:“殊,江外人。”《宋史》把“五鬼”對南方官員稱號的發明權,歸於陳恕的學生王曾。
寇准、王曾都是北方人,陳恕作為南方人並沒有南北劃線,而是五湖四海,唯才是舉。“取士得王曾,舉代得寇准,可謂知人之明”,而最重要的是,他沒有因為寇准、王曾對南方士人的成見而輕視他們,體現他的寬廣胸懷。
精神品格 值得弘揚
《江西通史》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統計,寫入《宋史》傳記的江西人有86名,官職達副宰相以上的18人,佔兩宋執政官總數310人的5.8%,陳恕是其中顯赫的一個。
還有一個統計,卻讓人心生遺憾。從1980年到2003年,國內發表的宋史論文中有886篇與江西有關,其中屬人物研究的有778篇,佔87.8%,研究人物有29位,其中涉及王安石、歐陽修的文章特別多,因為它們不僅是大官,而且也是文壇領袖。這其中,有兩篇文章以上的22人,1篇文章的8人,但作為宋代“能吏之首”的陳恕,卻無隻言片語。筆者搜索到最近,總算看到了一篇2005年公開發表、研究陳恕的專題碩士學位論文,但也只是《陳恕年譜》。
江西是曾經的文化高地,耕讀傳家俊彥輩出,陳恕無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為贛鄱大地的后人,“老表”們應該共同知曉他忠於國家、兢兢業業、公而無私、治國理財的“能吏”事跡,應該責無旁貸地弘揚陳恕為人為官的精神,並通過這個人物,發掘江右人的思想品格、文化積澱。
近幾年,對歷史文化名人的研究與傳承活化,不少地方都在進行,且有好的做法,如福建為朱熹量身定做的歷史史詩大劇《大儒朱熹》,影響廣泛﹔浙江打造的《王陽明》40多集電視巨作,也耳熟能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他山之石。
據史料記載,贛州石城縣有陳恕祖輩塋地,而譜系記載陳恕孫輩有一支從開封返豫章隱居,這些都可以作為士子文化紀念地進行文旅開發,對陳恕這樣正面的歷史人物,也應該成立相應的研究會開展研究,文化機構還可以開發電視劇、動畫等文化產品,展示江西士大夫的能吏、廉吏形象,展示其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作為宋朝第一有才的賢士、優秀的“吏師”,弦誦千載的第一能吏,家鄉人民應該記住他、傳承他的品格,弘揚他的精神。(陳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