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動車所,一列列動車組蓄勢待發。記者 洪子波攝
從遍布城鄉的普通國省道,到縣縣通高速公路﹔從舒適快捷的高鐵,到各地新建機場……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交通領域可能是進步最大、變化最明顯的領域之一。
交通基礎設施落后,曾經是制約江西發展的一大“硬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明確有公共交通服務指數統計監測指標,包括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和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兩項指標。近十年來,我省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的先導工程,一系列重大項目紛紛上馬,加速構建起“海陸空”立體交通網,一舉把江西曾經“不東不西”的尷尬,轉化為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並不斷刷新人們的“時空感”,為出行帶來更多便利,給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速度更快:高鐵修到門口,“日行千裡”不再是奢望
時隔半年多,興國縣永豐鄉蕉溪村村民楊志福,想起69歲的父親楊紀汗去年底做的一件事,依然記憶清晰。
2019年12月26日,昌贛客專正式通車運營。興國境內的站點興國西站就設在永豐鄉蕉溪村。通車第二天一大早,楊紀汗穿上干淨、體面的衣服,與同村6名60歲以上老人,一起步行到興國西站搭乘高鐵,他們的目的地是贛州市。23分鐘后,列車穩穩停靠在贛州西站。7名老人在車站吃了一碗面后,又搭乘高鐵回到了村裡。
這是一次美妙的旅行。38元的單程票價,來回再加一碗面條10元,每人消費不足百元,時間隻有1個小時。就是這樣一次旅行,卻在幾名老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我父親和他的幾個伙伴興奮了好久,有幾個星期,他們都在談論有關高鐵的各種話題。”楊志福告訴記者,父親平時連縣城都很少去,第一次坐火車就坐上了高鐵,第一次去贛州市,1個小時就走了一個來回。興國人把離開縣城戲稱為“出國”,楊志福說:“原來想出趟‘國’感覺千難萬難,現在時代變了,去贛州就像以前到鄉裡趕集一樣方便。”
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蕉溪村。與永豐鄉連片的均村、隆平等鄉鎮,人口約佔興國全縣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近10萬群眾到縣城原來全靠一條小路,遇到過年往往一堵就是幾個小時。通高鐵后,縣裡修通了連接幾個鄉鎮的雙向六車道通站大道,十裡八鄉的群眾再也沒有堵車的煩惱。
點評:
省發改委鐵建處二級調研員 胡 侃
“十三五”期間,我省先后開工建設安九客專、贛深客專、興泉鐵路等。到2019年底,全省鐵路運營裡程達4941公裡,其中設計時速200公裡以上高速鐵路運營裡程達1933公裡,全省11個設區市全部開通動車,初步構建了與長三角、海西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周邊經濟區相連的快速通道。
更多鐵路的開通,極大促進了江西經濟發展。高鐵縮短了城市間時空距離,加速城市間生產要素流動,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大量產業在沿線聚集,使江西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下一步贛深、興泉等鐵路正式通車之后,對於江西承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海西經濟區的產業轉移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江西的旅游資源很豐富。高鐵可以大大縮短江西跟沿海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江西的秀美山水會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從而促進江西旅游業發展。
路網更密:高速公路助交通區位優勢凸顯,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安遠不遠,景在眼前”。盛夏時節,來到安遠縣採訪,隨處可見這樣一句話。安遠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特困片區縣。長期以來,這裡交通狀況落后,外不通內不暢,百姓出行“出門三步羊腸道,百裡千斤靠肩挑”。2013年以前,安遠是全省唯一一個不通鐵路、高速和國道的“三無”縣,重重大山阻隔了老區百姓的小康夢。2014年,江西實現高速公路縣縣通,安遠成為全省最后一批通高速公路的縣之一。
要走出重重大山,就要先修好腳下條條路。這幾年,安遠以交通運輸部對口支援為契機,集中力量補齊交通短板。如今交通大變樣,尋(烏)全(南)高速、寧(都)定(南)高速全線貫通,境內高速公路總裡程達120多公裡,構建起安遠南北和東西走向“十”字形高速公路網絡,徹底打通了安遠北上南昌、南下廣東、東出福建、西進桂湘的高速通道,區位優勢開始顯現。
高速公路的開通,直接幫助企業按下發展“快進鍵”。“我們的原材料是棉籽殼、玉米芯等,主要從新疆和山東購買。縣裡通了高速以后,每噸原材料的運輸成本下降了50%。成品銷售一般通過物流發貨,原來5公斤一件的貨需要15元,現在隻需要5元。”談起交通的改變,安遠縣天華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黃本素感觸很多。他說:“高速公路不僅僅利好物流,更帶來了人流和信息流的暢通。”
“路通了,發展的信心也更足了。”黃本素介紹,下一步,公司准備投入1.5億元,在安遠建設綠色循環菌菇生產項目,規模是目前的4倍。
除了打通高速公路大動脈,安遠還積極暢通農村公路小循環。交通扶貧,讓安遠百姓告別了被大山阻隔的歷史,也讓阡陌交通變成了康庄大道。
7月15日,記者走進位於三百山腳下的鎮崗鄉樟溪村,一個和諧宜居、青山綠水環繞的村庄映入眼前。放眼望去,一條條柏油路暢通無阻,一棟棟白牆黛瓦村舍錯落有致,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鎮崗鄉干部唐進欽介紹:“近兩年,交通扶貧推動樟溪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46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7800元。今后,樟溪村將緊抓旅游鄉村建設契機,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不斷前進。”
點評:
省交通運輸廳高速公路管理處處長 談 勇
截至2019年底,江西高速公路通車裡程6144公裡,位居全國第十位,每萬人擁有1.32公裡。打通了28個出省大通道,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縣城半小時上高速,基本形成“四縱六橫八射十七聯”高速路網。正是由於交通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才使得江西區位優勢凸顯,招商引資、旅游業、物流業等得到快速發展。
高速公路路網的不斷加密,不僅消除了部分地區交通運輸的“瓶頸”問題,提高了公路等級標准和行車速度,而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契機。高速公路使不同地區各種潛在和閑置的生產要素得到重新組合和高效利用,各類基礎設施的服務半徑拓寬延伸。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速了不同地區的專業化協作和勞動分工,使不同區域范圍內的產業結構得到重組,經濟運行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選擇更多:打“飛的”出行,成為江西老表出行新時尚
現在,除了坐火車和開車走高速,江西老表出遠門有了更多選擇。一種網友口中的“網紅小飛機”,因為登機時間靈活,登機手續簡便,再加上大眾化的票價,正大受歡迎。這種小飛機,就是江西快線。2019年開通以來,收獲了大量粉絲。
7月16日,記者搭乘當天下午從南昌至井岡山的航班。由於乘坐江西快線的通勤航班在時間上更加靈活,記者中午到達昌北國際機場T2航站樓,安檢后進入休息室候機,前后隻花了10分鐘左右,非常方便。14時15分,一架PC-12NC型飛機准點起飛。飛機雖然小,但飛行中並不顛簸,座椅也很舒適。
“這是我們一家人第一次坐飛機,趁著假期帶著母親和孩子去井岡山玩。感覺服務不錯,有專門的乘務人員帶我們辦理登機手續。”在飛機上,家住山東省泰安市的孫平女士和記者攀談起來。如今,江西快線已面向普通民眾推出了針對個人的網上零售機票服務。原本打算從上海轉機去井岡山的孫女士,在網上查詢航班信息時發現南昌有直飛井岡山的航班,票價300元左右,於是決定從濟南到南昌,再從南昌飛井岡山。
15時15分,飛機准時到達井岡山機場。下飛機前,孫女士告訴記者,這次經歷給她們一家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僅服務態度好,時間快,而且飛機內部的環境也很好。她說:“1小時行程中,與家人聊聊天,看看地面的風景,再打會盹,就從南昌到井岡山啦。”
據了解,南昌至井岡山航線為今年7月份新增。目前,江西快線在昌北國際機場已建設好快線專用的停機坪和候機樓。投入使用后,江西快線專用區域將成為全國第一個千萬級別客流量大型機場專用通航功能區。
點評:
省機場集團公司市場營銷部副總經理 陳 歡
近年來,江西民航事業發展迅速。2019年,省機場集團公司各干支機場開通的定期航線累計達233條,比上年增加51條﹔開通的定期通航城市累計185個,比上年增加34個。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364萬人次,新開長治、淮安、鹽城、日照4個國內支線航點和大阪、靜岡、米蘭等國際定期航線,首次開通天津、比利時貨運航線。支線機場新開空白航點累計達11個。
更多民航線路的開通,加速了各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動,同時,提高了用戶對運輸的及時性要求,改善了運輸市場服務質量,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民航以快速直達、安全舒適的優勢,將鐵路、水路、公路多種運輸方式有機連接起來,加速了地區立體交通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江西整體運輸能力,為各地與外界溝通,建立起一個高效快捷的通道。
體驗更好:公交優先讓百姓更有獲得感
7月15日11時,記者登上一輛從樟樹市區開往該市黃土崗鎮的一輛鎮村公交。上車后,記者看到一位老人剛落座,就拉開腰包裡的拉鏈,拿出一把零錢數了起來。攀談中得知,老人姓何,是一名菜農,家住黃土崗鎮,剛才他是在計算當天賣菜的收益。現在,老人賣完早上從家裡帶來的蔬菜,坐上鎮村公交趕回家吃午飯。
何大爺告訴記者,每天凌晨四五點鐘,他就起床准備好自家種的蔬菜,然后乘6點多鐘的那班鎮村公交到城裡。過去,何大爺不敢想象自己還能每天把菜帶到城裡去賣,“以前我就在我們那裡賣菜,現在坐公交到城裡來回一共才兩塊錢,城裡菜價更高、更好賣。”何大爺笑瞇瞇地說。
菜農坐上公交去城裡賣菜,這在樟樹市已不是新鮮事。在樟樹市,像何大爺這樣的菜農還有很多。
農村人進城可以坐公交,城裡人上班出行也有了更多選擇。近幾年,省會南昌的公交出行已歷經了幾次大變革。從公交線路的加密,到BRT快速公交的推出,再到地鐵1號線和2號線先后開通……公交設施的不斷升級,使南昌市民出行有了更快速、更舒適、更便捷的出行體驗。
如今,公共交通的發展、出行方式的改變,正成為這些年來江西百姓感觸最深、受益最大的變化之一。現在,城鄉居民乘坐公交車時間更短了、轉乘更方便了、乘坐更舒適了,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已成為不少人的首選。
點評:
省交通運輸廳運輸處處長 曾 敏
公交優先,就是百姓優先。城市公共交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出行服務的公益性事業,是關系人民群眾出行體驗的民生工程,也是走向小康生活的重要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中,明確有公共交通服務指數。實踐也表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解決“城市病”的良藥。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可降低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費用,提高城市交通系統運行效率,節約城市經濟運行成本。
目前,我省40個縣(市、區)開展了鎮村公交試點工作,持續提升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工作,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有效滿足了農民群眾“走得了、走得好”的美好願望。下一步,江西將以國家“公交都市”和省級“公交城市”創建為抓手,不斷加大投入,通過改革創新,努力打造多層次一體化公交體系,讓公共交通從“優先”走向“優選”。
(唐麗琴、黃志勇、陳鵬、方夢婷、馮阿芳、鄧竹青幫助聯系、採寫本文)
專家觀點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更多交通運輸力量
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 王愛和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交通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交通運輸發展放到“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中去謀劃、去實施,扎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運輸服務提質增效,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截至2019年底,全省公路總裡程突破20萬公裡,實現縣縣通高速,縣縣通二級以上國道,100%村民小組通水泥路。全省航道通航裡程5716公裡,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688公裡,贛江全域具備了三級航道通航條件。正是由於交通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才使得江西區位優勢凸顯,招商引資、旅游業、物流業等得到快速發展。
從江西省情來看,江西經濟欠發達省份的地位沒有根本改變,江西經濟發展仍然需要交通基礎設施先行。江西作為革命老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加快發展仍然是最大的現實,發展交通仍然是最迫切的需要。適度超前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將起到積極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江西交通運輸部門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認真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統籌推進公路水路一體化發展,加快交通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行業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全省交通運輸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江西交通人奮發有為、再接再厲,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為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更多交通運輸力量。(記者 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