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寫意的探求

——國畫《遠古的聲音》創作體會

2020年08月14日11:39  來源:江西日報
 

“在當下創作觀念的視角下,信手涂繪遠古斑駁的滄海桑田,深心勾勒塵封魚鳥的殘骸符號。透疊黑與紅的視域,穿越和凝固變化的時空肌理,撥開形色的顯隱藩籬。從生命的感覺張力中出發,在歷史和生活的水墨痕跡中洇暈出來,回望透射華夏南方蒼茫蕭疏的冬地,聆聽無聲的西江楚歌。由此不斷地拓展融化物象的邊界疆域,用豐富自由的想像造圖筑魂,冀望幻映出一道既屬於傳統更展現當下新人文寫意的精神境像。”這是應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組委會邀請,筆者對自己入選的國畫《遠古的聲音》(如圖,長220厘米,高185厘米)寫的一段展覽導讀詞。

作品中的人物、魚鳥、山川更多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和象征進行隱喻。從現代圖像學和符號學的闡釋來看,用一種明確的解讀往往都是單薄的。筆者試圖通過特定的生命對象,折射一種當下人包括畫家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境遇,並對其進行深刻觀照和反思。在充分理解現代藝術的形式構成、材質語言、媒介要素等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積極嘗試水墨繪畫在表現語言上的擴展,試圖在純粹的畫面中找到某種具有東方繪畫特質的“有意味的形式”和感覺——勾皴染點,漫涂繪刷,使不規則的水墨氤氳渲染,與高純度的大小色塊和疏密有致的線條錯落縱橫。繪畫的過程更像一場深度的由心而發、由手而至、由眼而收的視覺探險。畫中的意象符號隨著好奇,不斷地解構打散,新的感覺在一種開放的狀態下,處處是陌生和新鮮,驅使自己直至感覺希望的境地。

筆者出生和成長在贛西。贛西自古受楚文化炙染,又是禪宗發源地,這些人文遺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個人獨特靈性的覺醒、體悟參化裨益不淺。筆者創作《遠古的聲音》這幅作品和自己的楚文化情結有關,通過當代的藝術語言,對歷史深處民族情感記憶的鉤沉,喚醒遠古生命密碼和聲音的重生。還有,當代水墨的實驗對於筆者來說也意味著一種超越。筆者認為,畫家除了繪畫語言的拓展和方法論自立,還要主動地建立具有社會公共意義的情感表達。當代藝術的尤為可貴之處,在於其可以貢獻給當下社會和公眾更有價值的精神思考和行為取向。通過用當代水墨繪畫的語言來表達對新文化問題的思考,這是擺在當代水墨畫家面前的深層次課題。(周 劍)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