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沒有哪一個考古遺址發現,能像漢代海昏侯墓一樣引人注目。隨著文物出土,沉睡千年的海昏侯國和海昏侯劉賀,其神秘的面紗被層層揭開。如今,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一期)的建設即將竣工並迎來開園開放,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於此。
那麼,遺址公園到底“長”什麼樣?規劃、定位及陳展有何特點?請隨我們一一看來——
發現一個有熱度的“海昏國”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所在地,位於新建區大塘坪、鐵河兩鄉,在這裡,有海昏侯國國都紫金城城址、墎墩山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園、城址西部墓葬群以及城址南部墓葬區,構成了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遺存。
可以說,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典型漢代列侯國都城聚落遺址,對於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文化價值。
自2011年考古發掘以來,遺址考古勘探約530萬平方米,考古發掘約1萬平方米,包括2座主墓、7座祔葬墓、1座車馬坑,以及牆體、道路、排水遺存等。
紫金城城址的總面積約3.6平方公裡,城牆總長約7516米,為雙重牆體,內側牆體高於外側牆體,較外側牆體保存完整。內城(小城)又稱宮城,位於外城東城牆內側,平面呈近長方形。東西最長約403米,南北最寬約345米,初探發現560余處遺跡。
劉賀墓園遺址佔地約4.6萬平方米,整體保存完整,主墓、車馬坑、祭祀祠堂、牆體等地下遺址清晰可辨。遺址出土文物包括金器、青銅器、玉器、漆器、木牘、竹簡共計1萬余件(套)。
由於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2013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考古發掘成果一經公布,即囊括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中國考古學會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國家文物局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首屆中國考古大會“考古資產保護金尊獎”等中國考古四大獎項。
2016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2017年入圍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9年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項目被授予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獎·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
六大功能區凸顯高起點規劃
一時之間,遺址出土文物成為江西文化的“網紅”,不斷舉辦的學術會議、座無虛席的專題講座、豐富多樣的相關文藝創作持續著“海昏熱”。
隨之而來的海昏侯國遺址保護利用和遺址公園建設,強調高標准建設遺址公園,將其打造成江西文化的“新名片”﹔南昌市提出“加快推進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打造全省旅游核心城市和國內重要、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目前,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正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有變化、三年成雛形、四年保開園、五年創品牌”的工作安排,以“項目建設”和“開園提升”為主線,推進遺址公園建設和開園提升。高標准高水平的規劃設計理念之下,一張“新藍圖”正向市民徐徐展開。
《紫金城城址與鐵河古墓群保護規劃》《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相繼獲批出台。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規劃范圍約12.03平方公裡,體現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展示、休憩三大功能,按照“一城攜兩群、一館加一區、一心帶兩組”的展示利用結構,將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劃分為遺址博物館區、墓葬展示區、紫金城展示區、考古預留(待定)區、入口功能區、歷史體驗生態休閑區等6大功能區。
遺址公園所在地新建區大塘坪鄉、鐵河鄉列入海昏侯國遺址文化旅游景區范圍41.16平方公裡,中心區范圍6.58平方公裡,包含三個組團,形成“一核、一帶、三組團、五片區”的空間結構,突出文化遺產展示、文化體驗、濱湖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等五大主導產業。
海昏侯遺址博物館“長”什麼樣?
海昏侯遺址博物館(下稱遺址博物館)“長”什麼樣?這是許多讀者都非常關注的。
從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驅車出發,順著贛江大道、金山大道駛入海昏大道,43公裡的路程隻需53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抵達遺址公園,記者發現,曾經偏遠的鄉鎮已經面貌一新。整個遺址公園一期主體建設基本完工,隻余部分細節還在打磨,遺址博物館已進入內部布展階段。
遺址博物館在設計上,遵循《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提出的對原有地形地貌進行“整體保護”與“最小干預”原則和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提出的建設原則,將鄱陽湖西岸低伏丘陵與農耕景觀作為遺址所在區域的典型地貌特性,真實、完整地保護海昏侯國遺址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保護與遺址直接關聯的崗地地形地貌,實現遺產價值的整體保護。
遺址博物館建筑整體的形態塑造、空間設計、環境營造等多個方面,都充分借鑒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藝術特征,在多個層面立體顯現海昏侯國元素與漢文化特征。
遺址博物館建筑的設計總思路,採用海昏侯墓葬出土文物中多次出現的龍形圖案,更引水相連,以謙遜低伏的龍形姿態掩映於山光水色阡陌田壟間,總體空間格局由東西兩側剛柔並濟的帶形空間,於廣場前匯成正面形象,與山川地脈穿梭相融,在暗示入口軸線的同時,形成豐富多變或開散或幽靜的內向庭院。
遺址博物館公眾參觀主入口面向南側,有長達168米的廣場延伸至水面,同時,168米的進深也象征著海昏侯國168年的在世歷史。主入口廣場分為三段,象征第一代海昏侯劉賀集帝、王、侯三種身份於一身的傳奇人生﹔主入口廣場33級台階,象征劉賀33年的生命歷程。入口廣場的列柱,既是廣場的照明設施,又記載了海昏侯國相關的歷史人物信息,博物館東側的另一處長達147米的主題性浮雕,將人流引入主入口大廳(序言廳),內容為漢代海昏侯國的文明與歷史,成為博物館主入口空間最具主體性的文化元素。
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外牆,自下而上採用由暖灰色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板,向玉砂玻璃漸變的干挂幕牆,變而有序,喻示從土層中逐漸顯露的“王氣”。
屆時,游客可乘坐電瓶車或游船到達廣場南端,在山形水脈的環抱中步入博物館。
游客展示服務中心盡顯“海昏”元素
游覽車從遺址公園西南駛入,遠遠就可以看到一個玉璧形狀的白色環形建筑物,架設在陸地與水系之間,田野清新,鷺鳥環繞,相當打眼。據介紹,這就是遺址公園游客展示服務中心。
作為遺址公園西南入口,展示服務中心集綜合展示宣傳、游客服務、交通集散與換乘、商業配套、管理后勤等多項功能於一體,功能分區明晰,合理配置各種設施,高效組織多條流線,為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建設成為國家 5A 級旅游景區、並為進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必要的設施支撐。
為什麼展示服務中心是打眼的白玉瑗璧形?工作人員介紹,玉是中國獨有的對尊貴身份和高尚品德的象征,漢代是我國玉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用玉的習俗和典章已經日臻完善。展示服務中心以象征王侯身份的玉瑗和用於“禮天”的玉璧為造型,通過“瑗璧禮天”的形態,在遺址公園的入口向天地四方昭示“王之場域”的起始。
展示服務中心立面自入口地面至檐口高度控制在12米,橫向最大跨度60米,上部曲線變化微妙舒緩,下部臨水起拱飛架於獨洲湖半島及岸線,與湖光山色相輝映,綜合容納了咨詢換乘、休憩茶飲、展示宣傳、演藝會場、VIP休息、管理用房、設備用房等七大功能板塊。
整個展示服務中心在形態塑造、空間設計、環境營造等多個方面,充分借鑒海昏侯國遺址出土文物的藝術特征,凸顯海昏侯國元素與漢文化特征。
游客中心另設有台階通向下部游船碼頭,實現水陸兩種模式的游覽換乘。
由於遺址公園位於鄱陽湖畔,在這裡,白鷺經常在水面環飛起舞,屆時進入正式運營,伴著天光水色,游客們從水路坐船去遺址博物館,於槳櫓聲聲、燈火搖曳中,感受厚重的歷史氣息扑面而來。
高標准、高要求進行大遺址建設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建設作為打造南昌“文化之城”“山水之城”等“五城”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作為“彰顯省會擔當全市十大文化重點工程”的核心項目,是南昌市舉全市之力奮力打造的文化“新名片”。
除了改進博物館陳展,推動劉賀墓園主墓的遺址展示,園區的旅游業態也逐步在豐富。目前,遺址公園內已建成餐飲商業配套(商業水街)﹔游客中心設有龍文化展示館、自營超市、漢畫像拓片展﹔博物館設有輕餐飲、海昏匠坊(文創產品商業街)、海昏金局、孔子學堂等。
日前,博物館正在進行內部陳展階段,准備迎接8月中下旬的內部試運行﹔值得一提的是,海昏侯文創產品也成為館區海昏匠坊的亮點,馬蹄金、雁魚燈等等具有海昏元素的產品為國內前沿設計公司設計,“萌萌噠”的海昏侯形象更讓人忍俊不禁。據介紹,博物館自營官方文創商店已完成備貨25個品類、125款文創產品,商業街自營項目合作代銷文創產品完成備貨700余款﹔正在加強與陶溪川等文創公司的對接合作,豐富“天工開物”等系列文創產品。
海昏侯遺址公園對標良渚遺址公園建設,把最終的目標定位在全國5A級景區來打造,成為江西文化的“新名片”。
除了博物館、展示服務中心已經完工,劉賀墓園保護展示工程(一期)也已完成,包括3號至9號墓及4號至6號墓墓前的祠堂遺址,東門、北門及門闕遺址,園牆遺址及主墓前的祭祀建筑遺址等都原位呈現。
走在劉賀主墓前,時光仿佛在倒流。天光雲影下,當年守墓人的門闕遺跡歷歷在目,祭祀建筑遺址清晰可辨,而墓園內留存的三口古井,井水幽幽,似乎還回蕩著來自漢代的久遠回響……(記者 鐘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