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小記者”爭著晒家鄉(我的僑鄉·我的家①)

2020年08月19日07: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開欄的話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6000萬海外華僑華人的故鄉,僑鄉寄托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愁,如今也綻放出別樣的風採。

僑鄉遍布中華大地。其中,廣東、福建、浙江、雲南、廣西、海南等省份,是中國的傳統僑鄉大省。本報選取一批著名僑鄉,組織記者深入僑鄉的城鄉、村鎮,進行扎實、細致的實地採訪,以生動、鮮活的筆觸,描寫新時代僑鄉的新變化、新面貌。

自今日起,本報推出“我的僑鄉·我的家”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最近,雲南《保山日報》編輯部又收到不少特別的來稿。

“我的家鄉坐落在連綿起伏的山間,這裡溪水潺潺,鳥兒啼鳴,花朵噴香,空氣清新,待客熱情,天氣常晴!當然最不能忘記的當屬這裡的桑葚啦!”這是保山第九中學八年級的“小記者”王乙丞發來的“通訊”。王乙丞的家鄉——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被稱作“桑葚之鄉”,每年仲夏都會舉行盛大的桑葚節。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桑葚節未能如期開辦,但家鄉那抹濃郁的紫紅色是王乙丞心中不變的最美風景。這名“小記者”在來稿中充滿期待地寫道:“我堅信,明年的桑葚會更大更紅更甜,桑葚節也定會熱鬧非凡!”

西邑鄉西邑小學的“小記者”王曉婕發來的是一張“新聞照片”:遠山襯托之下,一棟棟黑瓦黃牆的簇新樓房整齊排列。仔細瞧,樓前綠植挺立,不少屋頂上還裝了太陽能板。那是她和家人前陣子住進的易地搬遷小區。疫情的陰霾正在逐漸消散,王曉婕與家人的幸福生活從嶄新的家園啟航了!

每隔一段時間,這些文字透著稚氣的“通訊”,或是技巧略顯青澀的照片,會刊登在《保山日報》上,並通過報社的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推送給更多讀者。從2015年9月至今,已有近500名保山市的小學生化身“黨報小記者”,採寫600多篇圖文作品,用純真童眼見証著家鄉發展。

“我們大人之間聊天,有時會聽到人說,我真不知道我的家鄉好在哪裡。為什麼?因為他習慣了拿老眼光盯著不如意的事。那麼,在孩子們的眼中,家鄉到底變了嗎?”

5年前,《保山日報》社新媒體編輯部主任趙劍帶著這個疑問,向報社提議創辦“黨報小記者站”。這位喜歡扎在孩子堆裡的“老頑童”覺得,答案或許會不一樣。

提議很快被採納。2015年下半年,首批4個小記者站“開張”了,分設在隆陽區與昌寧縣的4所鄉鎮小學,有的緊鄰波濤洶涌的怒江,有的背靠綿延蒼翠的茶山,有的坐落在咖香四溢的“中國咖啡第一村”,有的藏身於滿目綠意的滇西最大蠶桑基地。

在保山壩子四周的高山大壑間穿行一番,便不難發現,這些小記者站所在的鄉鎮“境遇”相似:它們皆因高山環繞、大江穿行,有著令人聞之向往、觀之驚嘆的絕美風光﹔又因高山封閉、大江阻隔,過去許多年深陷貧窮的泥淖,邁不開發展的步子。走出大山,成了當地人擺脫貧困的唯一辦法。

位於隆陽區西南部的潞江壩,便是這樣一塊曾被“捆住手腳”的土地。如今,高黎貢山依舊巍峨聳立,怒江激湍仍然肆意奔流。而當一篇篇稚嫩筆頭寫下的“報道”從那裡陸續傳來,趙劍驚喜地發現,曾讓老一輩人絕望的景象早已不見,希望的小苗正在一顆顆幼小的心靈中奮力生長。

潞江鎮小平田明德小學的四年級“小記者”寶壽童在“來稿”中這樣夸贊自己的家鄉:“它是大地與太陽擁吻的地方,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頭頂香蕉,腳踩菠蘿。”

同校五年級“小記者”曲培穎告訴讀者,在“被長長怒江環抱著”的潞江壩,“走到哪裡都能聽到愉快的歌聲笑聲”。尤其是到了春天,“爸爸開著拖拉機將收獲的咖啡一車車地拉出去,生性活潑的媽媽高興得不是唱就是笑”。

潞江壩為何大變樣?潞江鎮小平田明德小學六年級“小記者”帕建圓試著作答:“這裡無時無處不體現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奇’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享譽世界的潞江小粒咖啡在這裡成長壯大﹔蜚聲海外的白胡椒、優質荔枝、龍眼博得了眾多商家的青睞……”

原來,潞江壩走出“深閨”,與大山外面的世界“接軌”了!

近年來,保山脫貧攻堅深度發力,交通扶貧扎實推進。至2019年底,全市75個鄉鎮956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通郵、通客車率均達100%,建成美麗公路縣鄉道840公裡,縣域高速“能通全通”加快。過去建制村通路不通車、晴通雨阻的狀況得到徹底改善。

隨著保龍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潞江壩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搭上了“順風車”,開始在怒江兩岸搞起經濟林果規模種植。很快,怒江東岸,1500多畝火龍果基地鋪陳開來,一片紅火。有了好營生,山頭上的人家在政府的幫助下,紛紛搬到了江邊平整的壩子上。

壩子位於山腳,氣候溫熱,土地肥沃,滿地生機。有人種咖啡豆,有人經營果園,還有人試水旅游業。機會一個接著一個,潞江壩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難怪寶壽童自豪地說:“我的家鄉怎能不讓我喜愛呢?”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路通了、寬了,對保山這個地處橫斷山脈深處的僑鄉而言,不僅意味著山頂與山腳的距離從數天跋涉縮短為一兩小時車程,更意味著山裡山外不再是相互隔絕的兩個世界。沿著一條條修葺一新的公路,新鮮事物、發展機會不斷涌進來,激活了與潞江壩一樣藏於崇山峻嶺之中的大小壩子,也點亮了村寨裡那一雙雙閃亮的童真眼睛。

越來越多的“童言童語”“童眼童心”,從一個個“小記者站”飛出,迫不及待地想告訴人們,家鄉的變化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會攝影的小男孩,看到自己就讀的村小引進了新鮮玩意兒,便發來“新聞照片”:放學后,同學們舍不得回家,頂著一張張好奇的小臉,搶著與新來的機器人“小伙伴”互動﹔

愛自拍的小女孩,看到家鄉西邑的桑園結果了,便跑進翠綠的桑樹叢中,咬著一粒紫紅的桑葚,拍下自己甜甜的笑。

手巧的孩子,從小玩泥巴,便照著自己家的模樣捏了個泥塑:方方正正的院子裡,有媽媽精心喂養的一頭小牛,還有爸爸新買的一輛汽車。

許多城裡的“小記者”也加入進來,與山裡的“小同事”們一起觀察、採風,一起記錄、講述。

去年暑假,保山市實驗小學的“小記者”羅澤融到媽媽下鄉的扶貧點“蹲”了一個多月。在昌寧縣的一座小山村,這名六年級的小姑娘跟著媽媽一起趕集、走訪貧困家庭,還與村裡同齡的“老樂”“小意”兩姐妹成了好朋友。

回家后,羅澤融將這段難忘的經歷寫進了“報道”中:集市是生機勃勃的——村裡的苗族女孩,服飾總是“那麼艷麗奪目,就像盛裝出席舞會的公主,象征著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人們都在努力生活——因為父母在外省打工掙錢,“老樂”就像一個“小媽媽”,“時時關心呵護著妹妹,她對妹妹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打心底佩服‘老樂’的本事”。

“看變化、看發展。山裡的孩子看出了自然之美,生發出生存自信﹔城裡的孩子看出了奮斗之美,體悟到勞動價值。”趙劍欣慰地發現,孩子們在觀察家鄉變化的同時,也在悄然成長。

變化不隻與孩子們有關。許多常年忙碌在基層的扶貧干部,看完這些充滿童真的作品,嘴角忍不住彎起一抹笑:“透過孩子們的眼睛看脫貧,我們的工作不經意間變得輕鬆了、愉快了,感覺更有干勁了!”

如今,14座“小記者站”遍布保山各區縣,“小記者”們供稿熱情不減。2020年,保山市將實現全面脫貧,並加緊建設雲南對外開放高地。

“家鄉一直在變化,並且一定還會有無數變化。等著聽‘小記者’們講更多的保山新故事吧!”趙劍充滿期待。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