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至今,深圳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一個典范。巨大的城市化過程,改變的不僅僅是描繪的對象,還改變了美術創作中畫家與現實之間的關系。這可以說是深圳美術家面臨的深刻挑戰。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變革背景下,深圳美術應運而生,產生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美術成果。“守正創新”不僅是深圳美術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持續影響的思想動力,也是深圳這座年輕的國際大都市的安身立命之本。
40年前的深圳,沒有專業美術工作者,也沒有專業的美術機構。1984年7月,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成立。1985年8月18日,“深圳特區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是在深圳特區成立五周年之際,深圳128幅美術作品在北京的首次亮相。1986年深圳畫院成立,加上原來的深圳美術館和市、區文化館,聚集了包括國畫家王子武、李世南、周愷,油畫家裴建華、田克盛,版畫家駱文冠、黃三才,雕塑家滕文金夫婦、陸明,水彩畫家陳希旦,漫畫家庄錫龍等美術工作者。
上世紀90年代,董小明調入深圳。接著,陳湘波、梁宇、其加達瓦、梁銓、於長江等中青年畫家先后來到深圳。他們或是從藝術院校畢業,或從全國其他地區調入深圳。此外,以深圳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及中小學也匯集了一批重要的美術力量,較有影響的包括鐘曦、鄒明、潘喜良、應天齊、張小綱等人。當然,大芬油畫村的原創藝術家包括蔣慶北、何良豐、謝非和一些職業藝術家張樹國、余澎等陸續落戶深圳,使得深圳的美術創作隊伍空前充實。目前,深圳有全國美協會員192名,廣東省美協會員580多名,市美協會員1900多名。
深圳建市以來,深圳的美術工作者在全國美展、全國性重要美術作品展覽以及在國外展覽中,涌現眾多精品佳作,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裝置、藝術設計及新媒體藝術等多種形式。尤其是著名雕塑家潘鶴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深圳創作的《開荒牛》,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並成為拓荒、創新、實干的深圳精神的象征。於長江等人合作的《畫說深圳》則猶如一部時代進行曲,敘述著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圖畫,該作品也在第九屆全國美展獲得銅獎。還有大型公共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可以說是深圳的移民紀念碑。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紅嶺路口不同時期的宣傳畫《鄧小平畫像》以及滕文金等人合作在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雕像》,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深圳城市文化的代表和符號。這些經典美術作品的出現,以其鮮明“深圳色彩”,宣示著深圳美術創作已經初步具有深圳城市文化特質以及多樣、現代的藝術品格。
就中國畫而言,傳統的中國畫形式,面臨著水墨性表達能否切入和涵蓋現實與心理兩個層面的都市文化空間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深圳的美術家們秉承“守正創新”的宗旨,根據現代都市文化現實和中國畫發展現狀,通過打造“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以新形式的藝術創作,探求水墨畫在當代都市文化生態中的發展,以推動傳統水墨走進當代、走向世界。
“深圳畫家畫深圳”“城市山水畫”和“都市水墨”等學術課題的提出和實踐,是建立在對當代都市文化生活的敏銳把握和對中國畫現代轉型實質內涵的准確認知上。從“深圳畫家畫深圳”“城市山水畫”到“都市水墨”,正體現了這一認知逐漸深化的過程。
“深圳畫家畫深圳”反映了深圳藝術家們在弘揚主旋律的敘事模式中,進行藝術探索的努力﹔“城市山水畫”則是將現代化的水泥森林與傳統中國畫中寄寓文人墨客理想情懷的山水並置﹔“都市水墨”則更加明確了水墨性表達與都市化現實、都市意識的關系。由“城市”到“都市”一字之差的轉變,實際上暗含著由工業化到后工業化、信息化的轉變過程。“都市水墨”的提出,無疑最貼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畫轉型的深刻人文內涵——以水墨性話語切入現實和心理兩個層面的都市文化空間,表達人在這空間之中的種種希冀、困惑和感悟。這不僅是形式語言的融合,也是思維方式的融合,更是文化精神的理性跨越。今天,這些探索已成為國內外眾多藝術家致力於當代中國畫革新的共同課題。
作為深圳美術生態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評論和史論研究,聚集了包括孫振華、魯虹、齊鳳閣、嚴善醇等在全國具有影響的美術理論家,他們的史論研究、理論批評及策展活動,以獨到的學術品格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而中青年學者陳湘波、張新英、陳俊宇、游江、庄程恆、陳博等,以深厚的學養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通過有效地服務各自的美術機構,展現出深圳美術理論界所具有的后勁和實力。
2008年,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認定為“設計之都”,是以其鮮活的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的快速發展所擁有的前瞻性與引領性為基礎的。從那些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世界建筑師大會”的申辦標志,到“2008北京申奧”的標志﹔從早年豎立在紐約時代廣場的三九集團標志,到暢銷世界的康佳與創維集團的品牌標識,無一不是出自深圳的設計家之手。2012年創辦的“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發起主辦的設計和公共藝術類國家級展覽項目,每三年一屆,已在深圳連續舉辦三屆。展覽不僅以其契合時代設計的理念逐步影響藝術設計的現實轉化,也始終力圖將中國設計藝術的發展置於國際設計藝術發展的前端。
回顧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創造了世界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也為深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超常規發展的深圳美術事業絲毫不遜色於經濟發展。通過以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深圳畫院和深圳平面設計協會等機構為主要載體的美術創作和研究機構,促成了深圳美術軍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形成了一支風格多元、富有活力的創作隊伍,涌現了一批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優秀美術家及經典作品。
同時,以國家重點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為龍頭、包括深圳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等一批專業的美術館群,也為深圳的美術創作和研究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高職院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學校等美術教育體系,為深圳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以具有美術出版功能的海天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等出版機構,還有以書代刊的《中國版畫年鑒》和《中國版畫》等美術刊物,為深圳的美術創作和研究提供了發表和出版的平台﹔以文博會、大芬油畫村、雅昌、藝術品拍賣公司、畫廊構成的藝術經營和產業機構,使深圳的美術創作和研究成果,通過市場的渠道獲得健康發展的活力和廣泛的影響。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深圳已經構建了完善的美術創作和研究生態鏈。這為深圳美術事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鋪就了人文底色。
(作者為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