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繪熱土 彩筆凝鄉情

——劉世群美術作品簡析

2020年08月21日15:21  來源:江西日報
 

8月15日,由贛州市文聯、贛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熱土丹青——劉世群畫展”在贛州美術館開展,共展出劉世群美術作品100多件。展期至8月28日。

劉世群,1944年出生,尋烏縣人,系中國美協會員、贛州市美協名譽主席、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他1964年畢業於江西文化藝術學院美術系,受業於萬昊、雷霆、梁邦楚、漆德琰、謝天錫等老師﹔1981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進修班,得靳尚誼、朱乃正、錢紹武、高冠華等名師親炙。他擅長油畫,並將西方油畫技法融進中國畫創作,也將中國畫技法運用於油畫創作,試圖打破油畫和國畫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他修養全面,除了油畫、國畫外,水粉水彩畫、素描、瓷畫、雕塑、年畫等畫種也創作了不少佳作,這在本次畫展中均有其中的代表作展示。

展出的這批作品,題材可劃分為“贛南紅色革命”和“客家民俗風情”兩大類。生長於共和國搖籃的劉世群,一直以飽滿的激情深愛著贛南這片紅色熱土,紅色革命題材也成為他美術創作的重要源泉。他從1969年創作油畫《湘贛邊界第一次黨代會》、1975年創作參加過全國年畫展的年畫《吃水不忘挖井人》,到2020年7月,即本次畫展舉行前夕完成的油畫 《紅四軍尋烏羅福嶂會議》,時間跨度50多年。

贛南紅色革命題材,是美術創作的富礦,但創作的難度也很大。其難度之大,一是體現在人物的造型難,因為涉及毛澤東等眾多偉人,當年人物照片現存極少,造型不准便是畫作失敗。二是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劉世群為了創作一件紅色題材作品,往往多次深入鄉村實地,深入調查研究,准確了解歷史背景,核實作品中人物的細節,力求真實還原歷史場景。因此,他創作的紅色題材作品人物造型准確到位、生動形象,使觀賞者過目不忘。劉世群創作的紅色題材作品數量多,水平也高,其中不乏場面恢弘、給人震撼的巨作。筆者對劉世群贛南紅色題材作品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於2009年長征出發75周年之際,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基座石雕組畫創作的三幅線描作品《集結於都》《傾情奉獻》《渡河出發》。

“對重大紅色歷史題材作品的宏觀把控能力強,各種繪畫技巧、藝術語言能夠合理而嫻熟地運用,這是劉世群老師最大的藝術特色。”贛州市美協主席白曉劍說。

劉世群另一類重要創作題材是客家民俗風情。他的出生地尋烏縣三標鄉長安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生於斯、長於斯,周圍善良淳朴的客家人,家鄉的山水草木、民俗風情,他都是那麼的熟悉。贛南老家,有他最愛的親人,處處都是他喜歡的風景。因此,他創作的客家人物,就像我們身邊的鄰居﹔他畫的贛南山水,可能就是你小時候戲水或放牛的地方﹔他畫的客家民俗,總是勾起無數客家人幸福的回憶……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封治國說:“劉世群老師的作品,體現了他對贛南這片熱土的熱愛,流露出一種赤子的情懷,因此深深打動了讀者。”

藝術創作,必發乎情感。這正是劉世群成功的創作實踐帶給我們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啟示。(鐘興旺)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