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 應收盡收

——來自南昌市早稻收購一線的見聞與思考

2020年08月24日07:00  來源:江西日報
 

8月20日,南昌縣南新鄉新東糧站收購現場,技術員正在抽檢糧食質量。 記者 朱文標攝

倉廩實,天下安。

今年是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限量收購的第一年,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汛情帶來的影響,做到“有倉收糧、有人收糧、有錢收糧”,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市場平穩運行?

近日,記者探訪南昌市早稻收購一線發現,該市早稻收購不打白條、不克扣斤兩、不壓級壓價,力爭做到應收盡收、能收盡收。截至目前,省農發行營業部在該市共發放早稻收購貸款近億元,收購早稻3.5萬噸。我們在為農民第一時間收到售糧款高興的同時,是否也應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既保障糧食供給,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又提高糧食品質,加速釋放生產效能,實現糧食生產量質雙優?

糧出手,錢到手

秋陽下,熱浪滾滾。南昌縣塘南糧管所內,10多輛前來售糧的卡車、農用車、拖拉機排隊驗谷、過磅、結算。塘南鎮和豐村種糧大戶胡太興拿著售糧票據來到結算區,剛辦完手續,他就收到了3805元售糧款。“這幾天,我陸續賣了2萬公斤早稻,一張白條都沒打。”胡太興滿意地說。

“面對今年糧食購銷新形勢,我們把支持政策性托市收購和市場化收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收購資金及時支付力度。同時,簡化辦貸程序,開通綠色通道,實現最低收購價貸款資金當天申請、當天批復、當天發放、當天劃撥、當天兌付,確保最低收購價資金供應不斷檔。”省農發行營業部總經理孫磊介紹,該行根據南昌市早稻收購特點,早預測、早部署、早准備,創新推廣貸款新模式,針對不同市場主體、不同經營模式、產業鏈上不同經營環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積極穩妥做好市場化收購信貸工作。目前,今年3.63億元早稻收購資金已全部落實到位。

“糧出手,錢到手。”在進賢縣三陽糧管所,不到1個小時,三陽集鄉大嶺村農民李樂德就賣完了一整車早稻,他說:“過去賣糧是一個辛苦活,要頂著烈日排幾個小時的隊。現在不僅有便捷高效的政策性糧食收購一卡通和一站式服務中心,還有環境舒適的空調房供我們休息。我們賣上了放心糧、舒心糧,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車進點,糧進倉

在南昌縣廣福糧管所早稻收購點,記者看到,廣福鎮南溪村村民劉光明將一袋袋稻谷打開,倒在扒谷機上,經過除雜機除雜后,稻谷便通過輸送帶快速進入倉庫。

今年,劉光明種植了87畝早稻。“現在國家對糧食生產越來越重視,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價格逐年提高。今年早稻最低收購價格每百斤121元,除去生產成本,每畝有300多元利潤。有政策托底,我們種糧一點不犯愁。我打算今年底再承包200畝,多種一點。”劉光明說。

為了確保早稻倉容充足,今年,省農發行營業部積極配合中儲糧直屬庫公司,認定67個收購庫點,騰出有效倉容32.4萬噸,滿足南昌市早稻收購倉容需求。南昌縣糧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消除農民售糧后顧之憂,解決“賣糧難”問題,縣糧食局與縣農發行攜手,每周調度協調轄區內各庫點收購倉容底數、庫點分布及倉容缺口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招。同時,加大政策性糧食出庫督導、地方儲備糧輪換、維修改造糧倉、轄區內騰倉並容力度,多措並舉籌措倉容,滿足全縣早稻收購倉容需要。

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村民李慎華既是種糧大戶,又是一名糧食經紀人,他對有倉收糧、有人收糧體會頗深:“10多天來,我每天都運2萬多公斤早稻來,沒有一次因倉容不足而拒收。收購點的工作人員早上6時就開門迎售,中午不休息,加班加點,隨到隨收,把我們種植的稻谷全部及時收了進來。”

提質量,提效能

糧食收購關系農民利益,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既要最大限度讓農民增收,又要確保國家糧食質量安全。

記者在早稻收購現場了解到,今年,因持續強降雨天氣,導致新收割的稻谷水分較大,有的甚至超過40%,不及時烘干極易發熱、霉變和發芽。多名基層糧管所負責人認為,國家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有嚴格的質價標准,必須是國標三等以上。因此,一旦稻谷品質不好,達不到最低收購價標准,很可能會出現“賣糧難”問題。目前,濕谷主要由烘干廠進行機械烘干,如果溫度控制不好,很容易導致稻谷產生破損粒、爆腰粒或谷外糙米增多,品質變差,等級降低。

增強烘干服務能力,提升糧食生產效能,才能確保實現顆粒歸倉和優質優價。對此,南昌縣向塘鎮荊山村村民黃小陳建議,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減少損失,糧食部門在嚴把收購質量關的同時,應組織稻谷烘干廠加大烘干技術推廣力度,幫助農民積極開展早稻烘干﹔對質量不達標的稻谷實行單收、單烘干、單存放。採訪中,還有不少農民認為,今年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農民和種糧大戶都有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希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督促保險公司對已經購買保險的農民落實理賠,對於沒有購買保險的農民給予適當補助,以減少農民的經濟損失,調動農民來年種糧積極性。

與此同時,有民營企業負責人也呼吁,金融機構應充分運用好全省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証基金,對糧食烘干、加工民營企業給予信貸資金支持,為農民提供耕、種、管一條龍式的社會化服務,助力農民與企業實現雙贏。(項文杰 記者 宋思嘉)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