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六歲時,跟著爺爺挑著擔子賣折粉,走遍樂安、永豐﹔如今,已是天命之年的鄒小平挑起帶陂折粉傳承人的擔子,在浸潤著濃郁鄉愁的美味中,拓展幸福生活的新平台。
瓦房上炊煙裊裊,瓦房內熱火朝天。8月21日,記者來到位於樂安縣增田鎮帶陂村村頭的帶陂金牛傳統米粉廠。進門后,看到灶台上正在燒水,鄒小平蹲在石臼旁用木棍攪動著石臼裡翻滾的米團。
“過去,帶陂村家家戶戶做米粉,村裡人都靠這個養家糊口。”鄒小平告訴記者,與其他地方的米粉不同,帶陂村的折粉原料講究,經過浸米、磨漿、濾干、壓制、煮熟、晾干等十幾道工序,工藝復雜,制作時間長。
自上世紀80年代之后,帶陂折粉因工藝復雜,人工成本高,漸漸被人們淡忘。年輕時的鄒小平跑過客運、貨運,在縣城做過卸貨工。2014年4月初,鄒小平在扑滅山林大火時,嚴重燒傷致殘,隨后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我的左手抓東西還抓不住。”鄒小平告訴記者。
身體的殘疾、家庭的貧困沒有讓鄒小平消沉。2015年,鄒小平在燒傷基本康復后,找到同村的陳瘦生商量,合伙在村裡辦折粉加工廠。“我不想讓折粉的手藝失傳,想帶動村民把折粉做成產業,讓家家戶戶參與進來,憑借老手藝過上好日子。”鄒小平說起辦米粉廠的初衷。
鄒小平的建議得到陳瘦生的支持,也得到了其他村民的積極響應,辦廠的事很快進入籌備環節。帶陂村委會干部得知鄒小平幾個人的想法,當即將一間閑置的倉庫給他們做廠房。經過近一年的籌備,2016年夏天,帶陂折粉暫停多年后,重新啟動生產。
生產的產品次品多,易折斷,缺乏韌性……投入生產之初,產品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倒逼鄒小平等人對折粉生產的稻米、水源和工藝進行反思、改進。經過向村裡制粉老手藝人請教,鄒小平在原料選擇上果斷放棄了市場上雜交稻的稻米,改用產量低、米質硬的常規稻,並自建15畝常規稻種植基地。為了選擇最好、最適合做折粉的水,鄒小平等人先后打了4口井,都被淘汰。“最后試用了村委會內那口井的水,覺得這口井的水質適合,生產的折粉成品率高,韌性也增強了。”鄒小平說。
經過一年的摸索,到2017年,鄒小平等人生產的折粉產品質量逐漸穩定,市場也逐步打開。“這真的是帶陂的折粉嗎?好多年沒見了。”“味道純正,還真是原來的味道……”2018年6月12日,鄒小平帶著他們生產的傳統帶陂折粉在樂安縣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上亮相,得到了當地群眾的高度認可。為了扶持帶陂折粉的生產,當地文化部門挖掘帶陂折粉的歷史文化內涵,當年便將帶陂折粉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后,當地政府又組織鄒小平等人帶著傳統折粉參加了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和流坑非遺一條街開業展示活動。今年,樂安縣還將帶陂折粉作為該縣文化產業園的入園項目,安排了專櫃進行展示和推廣。
這些年,依靠制作折粉的老手藝,鄒小平早已脫貧。和他一起干的陳瘦生等人,家裡也紛紛蓋起了新房子,日子也更加紅火了。如今,他們生產的折粉不愁銷路,今年生產的數千公斤折粉被預訂一空,並銷到福建、浙江等地。
鄒小平告訴記者,在嚴把折粉生產質量、積極開拓市場的同時,他們也在謀劃著怎麼把折粉生產的流程、常規稻的種植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起來。“我們非常看好折粉產業的發展前景。隻要朝著目標不斷努力,相信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鄒小平信心十足地說。(鄒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