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區興橋鎮甫裡村靠近吉安城區,村集體經濟卻長年“挂零”。如今,隨著一個個適合當地發展的好項目落地,該村已成為多個扶貧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模范村——
產業為支撐 甫裡喜翻身
甫裡村黑斑蛙基地裡種上了百香果,並養殖了紅頭鴨。
連片的養殖大棚裡,鴨叫聲、蛙鳴聲響徹田間﹔剛建成的蛋雞基地裡,一箱箱雞蛋正在裝車准備發貨﹔遠處的山地上,碧綠的茶樹茁壯成長……近日,走進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甫裡村,百花齊放的扶貧產業讓人應接不暇,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
你可能想不到,就在幾年前,甫裡村還是興橋鎮產業最薄弱的貧困村——全村連一個能拿得出手的特色產業都沒有,全年村集體收入為“零”。通過扶貧攻堅,向上爭取資金和政策,向下腳踏實地干實事,如今的甫裡村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黑斑蛙、百香果、紅頭鴨、油茶林、蛋雞場、光伏發電……短短兩年間,甫裡村已建成多個產業項目,並產生效益惠及全村,2019年底順利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昔日產業薄弱的貧困村,如今變成了產業繁榮的示范村。
尷尬:緊鄰市區卻淪為貧困村
地處偏僻、人多地少,貧困村面臨的這些困難,在甫裡村並不存在——該村距離吉州城區不過10余公裡,開車15分鐘就能上高速公路,人均耕地面積在當地也屬於中游。然而,自然條件本不差的甫裡村,238戶村民中卻有貧困戶17戶,被評為“十三五”省級貧困村。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周邊地區的開發抬高了人工和土地成本,搞種養產業很難賺到錢,村集體經濟一直找不到突破口。”甫裡村黨支部書記王欣榮介紹,特殊的村情制約了村裡的發展,村民普遍缺乏發展產業的動力。2018年之前,村集體連修村組公路的錢都湊不齊,根本沒有資金和能力幫扶村裡的困難戶。
“年初村干部工資一發,村集體賬上就空了,想辦點民生實事都要打報告,指望上級支持。”王欣榮說,年輕人看不到家鄉的變化,大都選擇外出務工,留守的老弱病殘均以水稻種植、分散養殖為主。不知不覺間,甫裡村就淪為一個尷尬的“城郊貧困村”。
“剛到村裡時,我就發現一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工作開展舉步維艱。”省婦幼保健院派駐甫裡村第一書記陳鑫感慨道,如何調動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當時擺在他面前的首要難題。
村集體經濟長期“挂零”,依靠“輸血式”扶貧不可能長久,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富民產業,這是陳鑫走訪調研后得出的結論。通過向上級和挂點單位爭取,甫裡村申請到幾十萬元扶貧項目專項資金。可是,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迅速打開扶貧突破口呢?陳鑫為此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希望找到合適的產業項目,以及有技術的專業戶。
當地土地流轉成本高,一般的種養產業很難獲得滿意的收益,陳鑫意識到,必須引進見效快、單位效益高、市場銷路好、對土地條件要求不高的產業項目。搞產業扶貧,既要找到符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方向,又要找到有意願來發展的經營主體,這兩者缺一不可。
幾經周折,經朋友介紹,陳鑫終於發現了一個適合當地的“冷門”項目——黑斑蛙養殖。黑斑蛙養殖對土地要求不高,每年3月下苗8月就可以出欄,畝產有近千公斤。因為肉質鮮嫩,黑斑蛙在一二線城市的高檔餐館比牛蛙更受歡迎,每公斤利潤可達10多元。
當時,峽江縣一名養殖大戶想擴大養殖量,卻受制於資金難以發展,正巧遇到陳鑫來“招商”。一個缺資金,一個缺項目,雙方一拍即合。根據簽訂的協議,黑斑蛙基地採取“養殖大戶+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在利潤分配上實現共享共贏。也就是說,甫裡村投入50萬元扶貧資金,完成20畝黑斑蛙養殖基地前期基礎設施建設,養殖大戶今后10年都要拿出收益來分紅,相當於分期將前期投入返還給村集體和貧困戶。
甫裡村的第一個特色產業項目,終於有了眉目。
破局:一個項目帶活一批產業
作為甫裡村扶貧攻堅的第一個項目,黑斑蛙養殖基地的落地和經營之路卻頗為不易。第一步的土地流轉就阻力重重——由於村裡此前搞過的產業項目基本都黃了,村民沒有信心,又擔心自家利益受損,拒絕將土地流轉出去。
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陳鑫和王欣榮一戶戶上門磨嘴皮,幫村民解除心結。經過半個多月的動員后,終於取得村民信任,把建設基地所需的20畝流轉土地敲定。
2019年2月,黑斑蛙基地建成投產,當年就迎來大豐收。基地全年產量達1.7萬公斤,銷售收入45萬元,村集體和貧困戶總計分紅6.9萬元。一時間,全村人喜氣洋洋。
然而,進入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市場變化,以及黑斑蛙可能被列入禁養范圍的消息,讓大家都笑不起來。養殖大戶擔心黑斑蛙的市場前景,焦慮之余打起了退堂鼓。
為了保住前期的投入和心血,保住村裡貧困戶的希望,陳鑫一方面聯系相關部門密切關注政策變化,一方面安撫鼓勵養殖大戶,利用土地資源搞起多種經營。大棚裡陰涼,可以搞百香果種植﹔大棚外的土地也不能閑著,養起2000隻紅頭鴨……扶貧干部和養殖大戶一起,耐心等待著政策落地。
今年5月,國務院相關部門明確,黑斑蛙等蛙類由漁業主管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這意味著人工養殖蛙類進入市場不違反政策,甫裡村的黑斑蛙又能賣了!
走進該村的黑斑蛙基地,記者看到一幅和諧生態的畫面——大棚裡密密麻麻的青蛙在呱呱叫著,旁邊的百香果藤已經挂果,大棚外則是一群群悠閑漫步的紅頭鴨。“現在在基地干活,每月有1000元工資呢。”張來祥是基地長期聘請的5名貧困戶之一,他對記者說,因為有分紅,村裡人現在都把基地當成自家的產業一樣。
“當初搞多種經營是為了規避風險,沒想到無心插柳成了新的增收項目,今年基地效益要更上一個台階了。”陳鑫一邊幫忙喂鴨子,一邊笑著給記者算賬:今年甫裡村的各產業項目累計可分紅23.7萬元,其中3萬元分給貧困戶,剩余資金都歸村集體。
在黑斑蛙基地渡過難關后,甫裡村的產業發展重新駛入快車道。今年,村裡投入40萬元的蛋雞項目基地成功落地﹔8000余株高產油茶長勢良好,預計3年后將進入收益期……
專業戶創業賺了錢,貧困戶順利脫了貧,村集體經濟壯大后可以繼續改善民生,甫裡村的產業脫貧之路,正一路暢通。(記者 朱 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