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九江市)司馬,是一個沒有實權且清閑的官。他的心情極為郁悶悲憤,於是便寄情山水詩酒間,漫游江州名勝古跡以自悅。他春游東林寺,秋登潯陽樓,領略“不窮視聽界,焉識宇宙廣”的情趣,把潯陽、廬山一帶當作自己創作的源泉,寫出了大量佳作,《琵琶行》便是其中一首。中國郵政2009年9月13日發行的《唐詩三百首》郵票第三枚選用的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見上圖)。郵票主圖是一把琵琶,其中用微縮文字印有《琵琶行》全詩。琵琶中抱琵琶的歌女造型則取自明代畫家郭詡依據《琵琶行》詩意創作的《琵琶行圖》的局部。該畫(見下圖)為絹本水墨,寬46.6厘米,高154厘米,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郭詡(1456-約1529),江西泰和人,明代畫家,字仁弘,號清狂。他淡泊仕途,弘治中被征入京師,授錦衣官,堅辭不就,唯致力於詩文書畫創作。他擅繪山水、人物,筆墨簡括,筆勢飛動,形象清古,有時信手拈來,皆有奇趣,為時人所重,與同朝代的吳偉、杜瑾、沈周享譽畫壇。
《琵琶行圖》整幅作品詩畫結合,雋永有致,寓意純正,具有深刻的內涵。畫中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的歌女,運用細秀流暢的工筆白描法勾出。詩人雙手撫膝端坐於旁,神情專注地面向歌女,似乎在傾聽其訴說不幸的身世。歌女側身而立,懷抱琵琶,身著拖地長裙,體態窈窕俊美。筆墨大膽精減,將人物“聽”與“說”的神態表現得極為生動,風格清新淡雅,省卻了環境和陪襯人物,著意刻畫兩位主角,並突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態,筆簡而意深,極具感染力。
畫作佔三分之二篇幅的上部為作者以行草體書寫的白居易《琵琶行》全文,款署“清狂畫並書”,下鈐“仁弘”印。在畫作中運用大篇幅的書法,不但體現了中國畫注重書、畫結合的藝術特點,也是對畫面最直接的文字補充,更展示出作者於繪畫之外的書法功底。詩題在畫幅中,令畫面充實、平衡,布局也更完美,猶如人物活動的襯景,填補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並通過字距、字體結構的諸多變化擴展了畫面的縱深空間,那磅礡氣勢也令畫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氣魄與力度,從而增強了全畫的藝術效果。書法的墨韻與簡逸的繪畫風格形成和諧的呼應關系,整幅作品相互交融的詩情與畫意,使其達到了藝術上的完美統一。(鄒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