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唱一首《酒醉的蝴蝶》!”
8月26日,在南昌市西湖區社會福利院,88歲的陳韻霞老人對著房間裡的一台智能音箱喊話,隨即,歡快的音樂響起,她拉著老伴的手,開始舞動起來。
這樣一對耄耋夫妻,他們的新潮,讓人不敢相信﹔他們的浪漫,更令人異常感動。
陳韻霞介紹,在福利院,她每天都很忙,除了制作手工花、跳交誼舞,還學會了用智能手機。
“年輕人會的,我也會!”她邊說邊捂著嘴笑道。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陳韻霞老兩口晚年生活的寫照,也是這家福利院老年人生活的縮影。
西湖區位於南昌市中心城區,是典型的老城區。在這裡,老齡化程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幾乎每5個人中就有一位60歲以上老年人,總人數約10萬。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面對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如何編織一張既可以適應未來需要,又能覆蓋不同老年人需求的養老服務網,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像陳韻霞老兩口這樣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西湖區不斷拓展養老的內涵,積極探索建設多元化、立體化的服務網絡,試水更符合老年人期待的養老方案,初步建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大養老”服務體系。不論是不離巢的居家養老,還是不斷完善的嵌入式社區養老,或是專業化的機構養老,都力求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
由此,他們把養老這項“夕陽”事業做成了“朝陽”產業。
“優而精”打造養老標杆——政策有兜底,服務更專業
幽靜的林蔭小道,雅致的休閑庭院﹔幾棟錯落有致的建筑,掩映在一片綠意盎然之中。這就是剛剛投入使用的西湖區社會福利院二期項目。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記者很難把這裡與傳統印象中的養老院聯系起來。
記者看到,這裡不僅環境一流,而且設施完整、功能齊備,特別是借鑒發達地區經驗,針對不同老年人的需求,進行了特殊的適老化設計,如智能護理床、無障礙扶手、坐式洗浴裝置等。為防止老人走錯房間,每個樓層的路標指引都按照不同的顏色進行了區分,並引入了智能化的戶外電子圍欄。老人出門時,可實時監測其位置,一旦走出預設的虛擬電子圍欄,呼叫中心可立即收到警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院內還針對失智老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全省率先打造了失智症單元照護區,由幾個老人組成一個“家庭”,幫助失智老人搭建簡單的鄰裡關系,助力他們緩解病情……雖然是政策兜底的公辦養老機構,卻處處見人性化的關懷,處處是精細化的服務。
作為西湖區唯一的公建公營的養老機構,該院在一期項目建成后,僅有180個床位。巨大的供需缺口面前,意味著專業養老機構在發揮兜底保障作用之外,必須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目前,隨著高標准的二期項目建設完成,西湖區社會福利院的床位增加到580個。於是,這裡有能力將部分床位向社會開放,接收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入住。陳韻霞老兩口正是受益於此,最近准備由一期遷入二期居住。陳韻霞表示,她先后住過多家養老院,西湖區社會福利院貼心的服務,讓她感受到了公辦專業養老機構的高水准,自己和老伴准備長期在這裡生活下去。
打造行業標杆,形成示范引領。近年來,西湖區堅持“盡精微、致廣大、優服務、創品牌”的理念,以樹立“全省政府養老服務事業的標杆”為目標,著力建設可復制、可推廣的公辦養老服務機構。他們的“專而精”,向人們展示了機構養老的發展方向。
“廣而實”推動普惠養老——老人住得進,群眾信得過
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公辦的專業養老機構雖然做成了標杆,但顯然無法滿足日益攀升的養老需求。怎麼辦?要解決這一問題,單靠政府資金,肯定是獨木難支﹔單靠社會資本,公益性又難以保障。西湖區瞄准“普惠”這一關鍵詞,提前謀劃,精密布局,以政府提供場地,社會力量進行建設和運營的方式,打造普惠型養老機構。
8月26日,記者走進西湖區中正老年頤養中心,在這裡見到了56歲的鄒仕龍,他精神飽滿、體態健碩。但是,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年前他剛住進這裡的時候,可是被抬進來的。
當時的鄒仕龍,剛被醫院診斷為嚴重的肝昏迷、肝腹水,且下肢不能動彈。至親的家人不在身邊,其他親人又無暇照料,因為不符合相關條件,公辦的養老院住不進,不少私立養老院看到他的狀況,也不願接收。最終,他被送進了這家頤養中心。
“當時我就想著活一天算一天。”鄒仕龍感慨道。可是,他沒有想到,在頤養中心醫生和護工的精心護理下,經過3個月的治療,自己的身體狀況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現在的鄒仕龍,逢人就說自己像是“撿回了一條命”。
鄒仕龍所在的中正老年頤養中心,就是西湖區著力打造的普惠型養老機構的一個典型代表。
中心創辦人周志強告訴記者:“普惠意味著低門檻和微利,就是要通過廣泛覆蓋和價格優勢,讓更多人住得進、住得起。”據了解,作為南昌市起步較早的公建民營性質的專業養老服務機構,該中心由於性價比較高,床位一直比較緊俏,入住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目前,該中心供養的老年人超過300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失能失智老人,中心自開辦以來,依托醫養結合模式,入住過的老年人達2000多人次。
養老服務規模化、產業化是大勢所趨。西湖區探索的“廣而實”普惠型養老,以公建民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緩解養老供給不足的問題,探索出了一套解決方案,推動了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全而細”開展助老服務——養老不離家,空巢不空心
一方面,機構養老無法滿足所有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在大部分老年人傳統觀念裡,養老機構是鰥寡、失獨老年人待的地方,他們更願意選擇在家中養老。為此,西湖區“量體裁衣”,借助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創新,不斷把養老服務嵌入社區服務。
前不久,在西湖區南站街道鐵路二村社區,一家社區養老食堂的開辦,讓大家拍手叫好,短時間就吸引了1300多名老年人辦卡就餐。
8月26日中午時分,記者走進這家僅有幾十平方米的社區食堂,隻見這裡條件雖有些簡陋,但狹長的巷道裡還是站滿了排隊就餐的人,飯菜誘人的香味扑鼻而來。窗口裡,菜品葷素搭配、種類繁多、價格實惠,最便宜的隻要2元一份,最貴的也不過10元一份。大家開心地說:“隻要15元左右就可以吃一頓豐盛的正餐。”正在排隊的老人郭冬梅告訴記者,她的腰和腿腳都有老毛病,行動不便,平時買菜做飯成了一個很吃力的活,這個食堂的出現讓她擺脫了煩惱。
據了解,這家社區養老食堂的出現,得益於當地“1+5+X”社區鄰裡中心的建設,推動了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創新,並把養老服務作為社區服務的優先內容。除了食堂,為進一步滿足社區老年人對日間照料、康復理療等方面的需求,這裡還引進了第三方專業機構,建成了日間照料中心,推出了助醫、助浴等19項居家上門服務。
70多歲的徐海新老人長期臥病在床,子女不在身邊,老伴又身體瘦小,無力攙扶,上醫院就診便成了“老大難”。得知社區有了上門助醫的服務,老人撥出電話不到10分鐘,服務人員就上門了,全程陪護老人上醫院,就診結束后再送老人回家。一次下來,隻需花費幾十元,比以往從外面請護工,節省了不少時間、金錢和精力。
目前,在西湖區,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站)已有25個,其中社會資本運營的有23個,使得全面而細致的居家養老服務,不斷滲透到社區和家庭,嵌入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西湖區,養老已與幸福密不可分。(張天清 殷 勇 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