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兜底有保障 產業生計繪新景

——都昌縣三汊港鎮左橋村災后群眾生產生活見聞

2020年09月07日08:21  來源:江西日報
 

  中國電信都昌分公司員工正在左橋村修復通信設備。

  9月4日,天氣晴熱。一大早,郝勝民就扛起鋤頭,背起農藥噴霧器,去田間“侍候”災后復種的水稻。

  郝勝民是都昌縣三汊港鎮左橋村村民。距洪水退去近50天,在政府幫扶下,他補栽的禾苗已綠油油一片。

  “水退后,政府無償提供良種,還派技術員到田間指導,這讓我們對災后水稻補種奪豐收的信心大增。”郝勝民說,當初面對被淹的家園和絕收的稻田,他與村民們一度愁眉苦臉。如今重返家園,農田復種,禾苗長勢喜人,村民們的臉上終於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路暢網通,有水有電,生產自救和各種災后重建工作正有序有力展開。連日採訪左橋村災后恢復生產和正常生活情況,記者看到的是一張張充滿喜悅的笑臉,聽到的是村民們展望豐收而對黨和政府發出的贊嘆聲。左橋,這個地處鄱陽湖畔、一個多月前被水淹的“孤島村”,一切正在有序恢復中。

  民生為先,群眾災后生活有保障

  9月4日,傍晚時分,左橋村的廣場上響起歡快的音樂,村民江圓娥與鄰居們正跳著廣場舞,這種場景成了村民災后生活回歸正常的一個有力印証。家裡的電燈又亮了,手機可視頻了,喝的水也變清了……“現在一切都在好起來,我家三個孩子9月1日都報到上學了,放學回家又可以上網課了。”村民郝買雲笑哈哈地對記者說。

  據介紹,7月11日左橋村被洪水淹沒,村民在當地政府與村干部的組織和幫助下,全部轉移到集中安置點。至8月11日,村裡洪水基本退完,政府及有關部門又立即組織人員進村展開防疫消毒,對房屋、河溝等水域進行清理,特別是對河溝邊的污染物及死魚等進行集中處理,確保洪災過后無疫情。同時對受污染的居民用水進行淨化,保証村民喝上干淨水。

  “政府考慮得很周到,還給我們發了生活費,幫助我們渡過眼前的難關。”村民們對記者說,黨和政府的關懷讓他們很安心和舒心。

  臨近中午,好客的郝買雲請記者留下來吃中飯。“路通了,我們就可以去鎮上買肉,你看這新鮮豬肉,還有白菜、辣椒等。”郝買雲領著記者走進他家廚房看這看那。

  三汊港鎮副鎮長曹媛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災后,政府首先考慮的是民生問題,除了把村裡的基礎設施及時修復,就是千方百計讓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由於洪災,村裡很多菜地被淹了,因為及時修好了路,現在我們去鎮上買菜特別方便。”左橋村黨支部書記劉文魁告訴記者,隨著一個個民生問題的解決,他們這個曾因洪災斷水、斷電、斷網的“孤島村”,已恢復往日的正常生活秩序。

  幫扶+自救,種養戶復產信心足

  9月1日,記者來到左橋村的左橋圩堤。圩堤內,渾黃的洪水仍未完全消退,村裡千畝稻蝦共作基地和680畝水循環養殖基地,還淹沒在洪水中。

  “就差這一片的水沒退。”劉文魁告訴記者,左橋村有589戶2768人,毗鄰鄱陽湖,村民除了依靠傳統的水稻種植增收,主要就是水產養殖。因為水資源豐富,鎮村干部因勢利導,引導村民規模養殖小龍蝦、草魚、鰱魚、鳙魚等。今年水災,村裡的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損失很大,當務之急就是幫村民的生計找出路。

  方俊是村裡的種養大戶,也是村裡的能人,他承包了村裡680畝水面搞水產養殖,並帶動村裡22名貧困戶就業增收。

  方俊算了一筆賬,因為是高密度水產養殖,110平方米水面可產3萬斤魚,相當於傳統養殖18畝水面的產量。而且一年可產兩季,照這樣計算,今年洪災給他造成的損失不下400萬元。

  就在方俊一籌莫展時,他接到了三汊港鎮政府的電話,說會來調查損失情況,為他復產爭取幫扶資金﹔左橋村委會負責人也主動找上門來,協調村民幫他減免部分租金,特別是村集體的土地租金全部減免﹔電力部門打來電話,答應免費更換養殖基地燒壞的變壓器。

  除此之外,政府還很快幫方俊聯系了水產專家,到現場指導他如何在災后搞好水產養殖。“水產專家告訴我,水災之后,水產動物容易生病,一定要及時處理養殖的病死魚蝦貝,並作無害化處理,防止其腐爛污染水體。”方俊說,目前他正按照專家的指導方法,積極准備復產。

  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幫扶給力,方俊自己也積極開展自救。“我已經到南昌、廣東、湖南等地,聯系好了魚苗和相關災后復產的設備,也聯系好了供貨商,洪水一旦退到位,就立馬復產。”方俊說,有了政府部門的幫扶,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水產養殖大戶黃建在村裡承包了1000畝稻蝦共作基地,洪水一來,蝦子全跑了,現在晚稻也種不下去,損失預計有300多萬元。

  “洪水正在慢慢消退,按照這個速度,預計10月中旬能復產。”黃建說,當前最大的困難就是修復設備與投產等,這需要大筆資金。目前政府部門協調保險公司賠付的36萬元已經到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同時,政府部門還承諾為他復產提供資金支持。黃建說,他已經在為復產做各項准備。

  談到村裡的富民產業,劉文魁對記者說,千畝稻蝦共作基地與680畝水循環養殖基地,事關村民的“錢袋子”,因為村民每畝農田每年流轉費有380元,另外村民還可在基地務工,每天的務工收入也有120元至150元不等。因此,為村裡的能人與種養大戶排憂解難和找出路,就是幫村民謀生計。

  政企攜手,小康路上不讓一個掉隊

  “家裡水退了嗎?你和爺爺過得好嗎?”

  “媽媽,家裡水退了,我和爺爺現在過得很好。”9月2日中午時分,貧困戶方利鑫的孫女方子怡正與遠在廣東惠州務工的媽媽劉園英視頻通話。讀小學二年級的方子怡看到好久不見的媽媽,顯得格外開心,劉園英則詢問村裡的災情,還不時叮囑女兒要聽爺爺的話,開學了要好好學習。

  方利鑫告訴記者,洪水一來,家裡的通信一度中斷,不能及時向在外家人報平安,心裡很著急。為此,他找劉文魁尋求解決辦法,劉文魁又第一時間向中國電信都昌分公司求援。

  “接到求助后,我們立即行動。”中國電信都昌分公司總經理李輝德告訴記者,公司對災區貧困群眾提出的援助十分重視,特派全國模范班組“向東班”前來協同作戰,經過連續幾天的奮戰,不僅為左橋村22戶貧困戶免費安裝了高清電視,更換了被水淹壞的機頂盒與光貓,還免去他們使用網絡的費用。

  愛心企業對困難群眾有援助,當地政府部門對他們更是全力幫扶。劉文柏是村裡的貧困戶,此次被洪水淹的20畝農田是他家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怎麼辦?今年他家的收入會因災受影響嗎?“村裡有22戶貧困戶,對這部分困難群眾,政府和村委進行精准施策,讓他們的收益不減,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劉文魁告訴記者,劉文柏等貧困戶流轉給村裡水產養殖基地的田地收益,今年依然按照每畝380元結算,而且在村裡水產養殖基地務工還是每天130元。災后,為了安定貧困戶的心,到今年8月,村裡所有貧困戶的務工工資全部發放到位,平均有6000多元,務工工資最多的方樂華拿到了3萬多元。另外,隨著洪水漸退,村裡水產基地有序復工,也會優先安排貧困戶務工。

  除此之外,還有兜底保障。都昌縣扶貧辦副主任向新平告訴記者,針對易致貧低收入戶和易返貧脫貧戶“兩易”人員,縣裡以兜底7000人共計49萬元的標准為他們購買“防貧保”,抓住因病、因學、因災、因疫情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建立近貧預警、驟貧處置、脫貧保穩精准防貧機制。這一系列保障保護機制,穩穩地托住了左橋村受災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的底。

  科技賦能,鄱湖水村再繪新景

  9月4日,方俊翻開手機,連接上養殖基地的智能監控系統,查看養殖基地的退水情況。

  “你這個畫面,還不能呈現整個基地的情況。”9月4日,中國電信都昌分公司“向東班”特地來到方俊的養殖基地,幫他修復部分監控系統后,告訴他還有24個智能監控攝像頭受損,部分被水淹過的光纜也不能工作了,洪水退到位后,會免費給他更換。

  “這下幫我至少省了兩三萬元。”方俊向記者介紹,修復后的智能監控系統,就是他的貼心管家。以前搞水產養殖,主要靠人工與經驗管理,現在有了網絡,可實現水產智能化管理。這不僅可以實現養殖過程的實時監測和精准調控,提升養殖場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有了科技賦能,方俊計劃通過網絡營銷,把村裡的水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

  網絡和智能監控也讓左橋村災后有了新圖景。在村委會辦公室,劉文魁現場展示了該村“天翼看家”視頻監控操作方法,高清畫面可任意切換、放大,人員、車輛出入一覽無余。他告訴記者,村裡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老人、兒童等留守人員面臨看護難。同時,隨著交通條件改善,村裡的交通工具開始增多,治安管理難度大。水災過后,電信部門幫扶修復加固了全村的智能監控系統,全村治安防控實現“全覆蓋、無死角”,村民有了更強的安全感和更多的幸福感。通過一個攝像頭,一根網線,一台電腦,甚至是一部手機,可以實時看到家裡的情況,村民說,這個免費“管家”真好。

  “今后,村裡要引進更多的科技力量,提高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我們還要做互聯網直播帶貨,引入無人機噴洒農藥……”劉文魁對村裡災后和未來發展描繪出一幅更新更美的圖景。(記者 洪懷峰 文/圖)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