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數百裡的羅霄山脈南段東麓,四季雲霧繚繞,十分適宜茶葉生長。走進遂川縣湯湖鎮,映入眼帘的一座座茶亭,一棟棟富有廬陵風格的客家民居,讓人如同置身於“家園建在茶園中,茶園長在家園裡”的美麗畫卷。
茶園10萬畝,年產值10億元——湯湖,這個昔日偏遠的山鄉,如今已成為中國綠色名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有了“電保姆”的保駕護航,機械化炒茶不僅帶來馨香、帶來財富,還助力當地茶農走上了“電茶旅結合”的發展新路。
過去,當地茶農一直採用傳統手工制茶技藝。“一夜冷泡七碗水,碗碗有余香。”雖然品茶是件風雅的事,可手工制茶卻是一件苦差事。每到春茶上市時節,茶農白天採摘鮮葉,晚上守在柴火灶旁,殺青、炒青、烘干都是在一口鐵鍋中完成。“這樣辛苦一天,也難得制出兩三斤干茶,還經常因為火候掌握不好造成浪費。”湯湖鎮常務副鎮長曾祥清介紹說。
湯湖鎮南屏村黨支部書記、民富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甫桂是茶產業發展的見証人之一。
茶農羅傳恩一直在圩鎮從事茶葉加工。15年前,他購置了大型三相殺青機和炒青、揉捻等制茶設備,春茶上市時,一天能加工200多公斤干茶,是原來一兩個月的產量。很多茶農看到羅傳恩電制茶成功后,紛紛購買制茶設備搞規模加工。2012年,湯湖鎮機械制茶戶發展到1600余戶、制茶企業5家、茶葉合作社13家,茶園由4萬畝增至6萬畝,通過“企業+合作社+茶農”模式帶動5000余人就業。
隨著制茶機械走進更多茶農家,用電需求不斷增加。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適時對湯湖鎮實施了兩輪農網改造升級。
南屏村的用電設施也發生了變化:村變壓器由原來的5台增至8台,容量達1200千伏安,新建三相四線14千米,實現了動力電架到村民家門口。
“電路穩定之后,可以確保茶葉加工設備正常運轉,村裡30余家加工大戶,加上茶廠,最高一天可加工2500公斤鮮葉,大家再也不用跑到圩鎮,在村裡就能賣出好價錢。”王甫桂說。
王甫桂的茶葉規模做大后,著手創辦了南屏福茶葉合作社。他邀請本村30多戶機械制茶的村民加入,發展茶葉種植面積近400畝。去年底,他們還興建了現代化茶葉加工廠,接納100余戶貧困戶300畝茶園為訂單茶園。曾被“挂號”為省級貧困村的南屏村,2019年實現脫貧退出。
在可靠電力的支撐下,“電炒茶”日益普及,湯湖鎮茶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目前,全鎮共有茶園10萬畝,茶葉加工機械7000多台,除採摘外其余各環節實現機械化。
因茶葉實現電加工,茶農砍柴的少了,種茶葉的多了,植被得以保護,森林覆蓋率恢復至80%以上。湯湖鎮因勢利導,把茶葉資源與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深度開發,走上了生態型、觀光型、可持續發展之路。
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再次將當地的茶園觀光、低產茶園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電力配套工程建設納入農網升級改造范圍。2018年以來,共建設(改造)低壓線路、灌溉線路22.47千米,幫助安裝灌溉設備、電力(太陽能)殺虫燈等280余盞(座)﹔免費為13個行政村(社區)茶園觀光點安裝照明線路36.3千米。
南屏村貧困戶王祥清脫貧后,日子過得美滋滋。他家5畝低產茶園被納入民富茶葉有限公司訂單茶園,今年清明前期,僅採摘鮮葉出售就獲利5200元。閑暇之余,他在茶園從事施肥、剪枝、修壟等工作,又可掙得勞務費5000余元。據統計,當地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以訂單茶園方式採摘鮮葉出售給茶企,到觀光茶園打零工的有近2000人。
目前,湯湖鎮建成了矸山、石角、橫圳等千畝以上生態觀光茶園7個、美麗鄉村9個。每年接待茶園觀光游客10萬余人次,新建農家樂和民宿100多家,帶動500多戶農戶吃上旅游飯、200多戶貧困戶就業脫貧。(記者 劉佳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