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揭曉

2020年09月09日09:54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現場(人民網 時雨/攝)

人民網南昌9月8日電(時雨)9月7日,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主辦的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在南昌舉行,現場公布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名單。

據了解,本次推選活動自啟動以來,通過投票表決,在候選人中按照得票數排名產生前20位人選。其中特教教師1人、中小學教師9人、高校(含職教)教師4人、黨政領導干部2人、社會人士3人、在校大學生1人。

袁清山、黃恕伯、李榮同、單文增、李維正、凃雅雅、吳曙、賴揚平、舒曼、史南城等10人被推選為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劉小清、賴福英、方名連、肖雪花、楊博、羅長石、劉桂薌、曾勇軍、楊舒鴻、伍廣昌等10人獲得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提名獎。

“麥田守望者”袁清山

一人一校二十載為師為長守青山

“共青城市道德模范”“鄉村從教30年”……這是袁清山堅守講台43年的足跡。觀音橋村是一個位於共青城市澤泉鄉深處的村庄,由於離澤泉鄉中心小學較遠,觀音橋村便有了一個教學點。1976年,他高中畢業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小學教師。而當時的澤泉鄉,袁清山一人教二年級和三年級,兩個年級擠在一間教室裡,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做作業。這種一人一校的模式,他一守就是二十年。

從最多要教68人到如今這個教學點隻剩的2名學生。上級曾考慮過撤掉這個教學點。但他不放心讓這兩個孩子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5公裡外上課,在袁清山的一再堅持下,這個隻有三名師生的教學點保留了下來。於是,一位老師、兩個學生就組成了共青城市的最小教學點。今年1月,袁清山正式退休,但是屬於他的教育事業並沒有結束。

“物理老頑童”黃恕伯

站在學科教育頂峰的80歲退休教師

1959年從南昌三中高中畢業的黃恕伯,雖然成績優異,但因家庭原因,無緣進入大學深造,畢業后留校任教物理課。他全身心扑在物理教育中,發表相關論文、撰寫有關書籍100多萬字。退休后,黃恕伯大幅增強了教育實踐和研究的力度,從省級教育舞台躍身至國家級舞台,成為教育部物理課程標准制訂組的核心成員。20年來,黃恕伯一直是教育部物理“課標組”核心成員,參與我國中學物理教育的頂層設計。

黃恕伯關心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江西的青年物理教師參加全國大賽,總會得到黃恕伯的多次的悉心指導。每次全國物理教學大賽,江西選手都是名列前茅。在他的指導下,南昌市的物理教師先后三次奪得了全國高中物理教學競賽一等獎的第一名。

“科技特派員”李榮同

讓科技轉化成受益把論文寫在土地上

李榮同出生在江西崇仁的一個小山村,作為農村孩子的他深知農村對科技的需求量非常大。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的他,特意選擇植物學專業,決心學好本領,更好地為農民服務。東華理工大學李榮同教授走上了基層的科技扶貧之路,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走了30余年。

在地處閩贛交界的黎川,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但當地傳統的食用菌早已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了。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李榮同一頭扎進了企業和種植戶中。發明的自動控制烘干裝置廣受鄉親們的歡迎,他還整合高校科研力量,打造遠程數據管理平台,舉辦電商培訓班,使菌菇產品觸網電商平台。如今,黎川食用菌在全國有著較高知名度,產量約佔國內市場60%的份額。而他在此期間培養的數千名“扎根鄉村、服務三農”的學生,不少已成為當地農業戰線的業務骨干。

“贛鄱大工匠”單文增

用“心裡的雙手”找到人生坐標的獨臂教師

13歲的單文增失去左臂下半肢,但他不向命運低頭,終成一代大國工匠,技藝高超的他甘願放棄高薪職位,堅守三尺講台。雖然單文增隻有一隻手,但他卻能以每分鐘120字的速度單手打字,在今年舉辦的世界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計算機程序第二名的好成績。

他在2008年從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選擇留校任教。他說,正是因為他在學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能夠擁有今天的成績,他希望通過老師的身份,把自己受到的這樣一份愛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34歲的單文增現在已經任教12個年頭了,成熟穩重、爽朗善言的他早已褪去了學生時代的稚嫩之氣,他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傳授給學生,同時還根據不同時期給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

“助學傳薪者”李維正

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輟學的老校長

李維正是個對自己異常“摳門”,卻對助學“一擲千金”的校長。他把工資大多捐了出去,一直堅持資助困難學生上學讀書,不圖任何回報。他心中有一個信念:先別人之憂而憂,后別人之樂而樂。

先前參過軍的他1953年復員后,分別在麻山鄉、長平鄉等地任中心小學校長。身為校長的他目睹無錢讀書的貧困學子太多,考慮到個人能力畢竟有限,便成立長平人民教育獎勵基金會募集資金助學。從此李維正與他的同仁們走上了一條隻講奉獻、沒有俸祿,隻講付出、不求回報的奉獻之路。他們走家串戶,募集捐款,5元、10元不嫌少,百元千元就更好。

他不僅為基金會義務工作,還是基金會的熱心捐款者。盡管他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經常需要住院,然而他依然盡量將省下的錢捐給基金會,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個人捐款達25000元。

“愛心企業家”涂雅雅

做一位情系教育一往而深的愛國企業家

祖籍山東的涂雅雅年幼時旅居香港,但她一直關心祖國的和平統一,心系教育發展。她一直積極參加各項社會義捐活動,設立專項基金,累計捐款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用於救助特困學生和失學兒童以及特殊扶貧,並修建了50多所希望小學,60多個醫療所。

“教育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她特別關心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她設立專項基金,長期捐助孤兒及貧困學生助學金。2017年,在江西省女子中專,開辦“李凃雅雅勵志班”,贊助100名學生全額費用及生活費。2019年,她又向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捐贈100萬人民幣,設立“李凃雅雅專項基金”,幫扶貧困女童完成學業。她在任政協委員期間,多次深入到工廠、政府管理部門調查了解情況,就南昌市建設、市政管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退休職工的養老待遇等問題提交了多份政協提案。

“教育勤務兵”吳曙

全心全意做后勤隻為建設縣域基層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對教育發展怎麼重視、怎麼關心都不會錯﹔對教育怎麼投入、怎麼加強都不為過”。吳曙,中共婺源縣委書記。這些年來,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每年的教師節,她都會與廣大教師代表座談,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

面對教育問題,吳曙自稱是教育工作的“后勤兵”。大到婺源縣教育發展思路,小到解決教育上的具體問題,她都是親力親為。為取他山之石,她還帶隊北上南下,學習先進的基礎教育發展經驗,並與上海靜安、江蘇南通結對,積極推動婺源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教書育人,教師是根本。通過基層走訪,吳曙鼓勵出台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縣財政拔出451萬元用於教師津貼補貼。投入資金4500萬元,建設了800多套農村教師周轉房、公租房,人人都來得了,留得住。

“援疆雪蓮花”賴揚平

在祖國最西端開墾基礎教育“試驗田”

來自於都縣的賴揚平於2017年隨我省第九批援疆隊伍前去支教,跨越5000多公裡,抵達我國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縣,在雪鬆中學進行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相比於內地很多學校,位於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的雪鬆中學,教育資源匱乏。在困難面前,賴揚平決定從糾正散漫的學風入手,將學生拉回課堂。賴揚平將每天20分鐘的早讀課細化到每天讀幾個字詞、背哪篇課文。每天早讀前,賴揚平還會提前站在教室門口,督促學生進教室。

為了激勵學生學習,賴揚平發動已畢業的學生、朋友和親友同事募捐,籌集到兩萬多元啟動資金,在學校辦起“長征源愛心點贊超市”。超市裡有賴揚平外出採購的筆、地球儀、台燈、毛巾等學習、生活物品。超市裡,所有物品都“明碼標價”:5個“贊”換一支筆……愛心超市特別關注貧困學生,賴揚平說:“如果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愛心超市兌換到需要的物品,會更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覺。”

“心靈呵護師”舒曼

抗疫中的幕后戰士守護民眾心理健康

哪裡有災難,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和心理志願者的身影。抗擊疫情期間,近14萬字的援助日記,30余篇媒體報道記錄著他全身心的付出與愛。華東交通大學教授舒曼被譽為危難之中的“心理呵護師”。

新冠疫情發生后,舒曼和同事們在第一時間成立心理援助團隊,搭建網絡支持和求助平台,為廣大群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一位武漢疫區的求助者曾向他哭訴:“過年前好端端的一個家,因為疫情的原因,全家都陷入絕望的深淵……”舒曼明白,作為一名疫情心理援助志願者,除了傾聽和陪伴,更重要的是要幫他消除內心深處的恐慌,接納現實,喚起他內心強大的力量。他還發揮專業優勢,在全國范圍進行了“后疫情時代心理健康狀態大調查”,並撰寫智庫調研報告《消除社會恐慌,是復工復產的當務之急》供相關領導決策參考。

“鄉村播種人”史南城

讓數千學生自願回流的鄉村教育引路人

1973年出生的史南城,把生命的半數周長都奉獻給了自己一直追尋的教育夢。他不甘落后,引領了三所鄉村學校跨越式發展。

2001年,年僅28歲的史南城成為當時余干縣最年輕的校長。當他滿懷雄心來到九龍鄉中心小學時,看到的是破敗落后的校園。五年后,九龍中小的巨變証明了史南城的能力。隨后調任古埠鎮中心小學校長的他得知轄區內學生欣歆的雙親殘疾。其父母咬著牙用他們的低保金送孩子去私立學校上學。可一年后,貧困的家庭實在難以負擔昂貴的學費。史南城親自找到欣歆家結成幫扶對子。就這樣,欣歆終於轉到了古埠中小就讀。在新的班上,她的成績突飛猛進,變得更加陽光和自信。像欣歆這種情況不是個案。

就是憑著一股韌勁、拼勁,史南城讓古埠中心小學創造了一年回流1000多名學生,三年回流近3000學生的奇跡,為古埠百姓每年減負1500萬元。

(責編:毛思遠、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