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元龍畬族村。
元龍畬族村的大棚種植基地。
初秋的贛南大地,果滿樹、瓜飄香,一派豐收的景象。沿著元龍畬族風情牆漫步,一幢幢白牆青瓦、馬頭翹角的畬族民居環村而立,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古朴自然的鄉村美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帶富了一方百姓。
大余縣青龍鎮元龍畬族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全村有584戶2546人,其中畬族村民1228人,建檔立卡扶貧對象96戶286人。該村結合秀美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同時,村裡利用鄉村旅游優勢,通過流轉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種植基地,形成“產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特色脫貧模式。2016年,元龍畬族村成功脫貧,並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把家門口的“旅游飯”做香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元龍畬族村村口的荷塘裡,荷葉隨風搖曳,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荷塘邊留影。在廣東上班的朱琳告訴記者,聽說大余縣有個畬族村,趁著假期帶著小孩來看看。“風景不錯,村庄也很干淨整潔。好多廣東的朋友都沒見過畬族村寨,我拍個抖音發到朋友圈,或許能出個爆款。”朱女士邊拍邊和記者開玩笑說。
元龍畬族村地處章江河畔,是歷史上“南安九城”之一的鳳凰城所在地。加之323國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發展旅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元龍畬族村有山有水有田,過去,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等作為收入來源,人辛苦,收入也低。”駐村第一書記吳志勇介紹。
吳志勇是人民銀行大余縣支行派駐元龍畬族村的扶貧干部,他對記者說:“當時我就想,要讓村民脫貧致富,就要對症下藥,因地因人制宜。”他沉下身子到村民家中走訪,尋計問策。很快,他與村黨支部書記藍勝平及其他村干部一起敲定了村裡的發展藍圖,以及村民增收脫貧的路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將民俗文化、民族村居與300畝荷塘融為一體,打造“荷香畬韻·百年元龍”旅游品牌,建成一個集畬族文化游、山鄉觀光、休閑娛樂、康體度假和互動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如今的元龍畬族村,鳳凰圖騰、百畝荷塘、千年古樟……各色景點景觀讓游客流連忘返,贊不絕口。這也讓村裡人吃上了香噴噴的“旅游飯”,全村從事旅游及相關產業的村民有450多人。近兩年,村裡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年綜合收入近百萬元,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2萬元左右。
藍勝平介紹,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村裡都會舉辦三月三烏飯節,編排畬族竹竿舞、畬鄉敬酒歌舞、武術等傳統表演節目,將古老的民族元素融入秀美山水和田園風光,節日期間吸引近3萬游客到村裡觀光消費。烏飯節還帶動了當地的名優農產品銷售,以及傳統手工業和電商的發展,全村戶均增收近萬元。
今年49歲的陳月嬌是因病致貧戶,村裡旅游的興旺,讓她有做不完的事。“每年的烏飯節,我都會在村裡擺攤,賣一些客家小吃,一天就能賺1000多元。平時我還給游客表演竹竿舞,也有收入。”談起如今的生活變化,陳月嬌不知有多開心。她說,我家現在脫了貧,還要奔小康呢。
圍繞旅游做大種養產業
元龍畬族村鄉村旅游火起來了,如何滿足游客的吃和購的需求?於是,鎮村干部又順勢引導村民發展種養產業。通過流轉土地,建立起脆藕、油菜、蔬菜和金元稻香種植基地,形成“產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特色扶貧模式。
村民藍平發看到來村裡的游客越來越多,便利用流轉來的土地在國道兩邊種了幾百畝油菜。“沒想到,春天來了,來看油菜花的游客絡繹不絕。游客賞花后,又到農家樂吃飯。”加上油菜籽榨油后的收入,藍平發賺了個盆滿缽滿。
村裡還建起了鄂蓮、白袍等種植基地,面積達210畝,年產值400萬元。基地帶頭人帶著貧困戶學,領著貧困戶干,幫著貧困戶富,先后安排近百名貧困人員務工,吸納12戶貧困戶參與基地產業發展,貧困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扶貧先扶智,還要有產業發展的領頭人。扶貧工作隊隊員袁臣盛介紹,工作隊對有意願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同時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創業帶頭人。
貧困戶黃令祥之前一直在廣東揭陽打工,看到家鄉越來越有奔頭,去年回到家裡發展蔬菜種植。“我們幫他貸了5萬元免息款。他很勤勞,搞起了大棚蔬菜和水稻種植,又和別人合伙養蜜蜂,今年還被評為感恩奮進之星。”吳志勇說。記者見到黃令祥時,他剛從田裡回來,渾身都是泥土,臉晒得黝黑。“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我參加了種植技術培訓班,種了水稻、大棚蔬菜,養了1000隻土雞和20箱蜜蜂,預計今年收入能超過3萬元。”黃令祥說。
經過幾年的發展,村民過上了好日子,村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單一、陋習盛行的后進村,如今成了民生基礎設施完善、致富產業多樣、文明新風深入人心的先進示范村,村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記者 鄒曉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