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名人“廣告”則名。坐落在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海拔57米、面積不足0.1平方公裡的石鐘山,就是因為北宋大文豪蘇軾那篇僅500多字、被選入中學課本的《石鐘山記》而出名。加上歷代名人對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不斷考証、為之吟詩作賦,石鐘山因此更加聞名遐邇。
筆者前不久慕名前往湖口縣境內的石鐘山,並非憑吊古跡、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尋訪山上的名人題刻。
到了石鐘山,才知石鐘山其實有上下兩座,相距約1200米,大小、山勢、形狀相似,上石鐘山倚南,濱湖而立﹔下石鐘山靠北,面江而屹。蘇軾所述的、最為著名的為下石鐘山。人們常說的石鐘山即指下石鐘山。上石鐘山因尚未向游客開放,一般鮮有人提及。
石鐘山雖小,但控江扼湖,號稱“江湖鎖鑰”,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兵發石鐘山進擊赤壁﹔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石鐘山上曾見刀光劍影﹔清代曾國藩湘軍水師與太平軍先后以石鐘山為營壘,在湖口鏖戰十年﹔民國初李烈鈞湖口起義討伐袁世凱,其司令部曾設石鐘山。千百年來,石鐘山屢遭兵燹,幾易其主,血染山石……如今,石鐘山舊貌換新顏,亭台樓閣,塔榭舫廊,樹木繁茂,園林景致,美不勝收。今天所見的山上許多建筑物,大多是咸豐年間湘軍佔領后,駐防主將彭玉麟組織修建的。
進入石鐘山大門,經過石鐘亭后便見到懷蘇亭,亭中立一碑,正面雕刻蘇軾像,背面刻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所書《石鐘山記》。《清朝書畫錄》把翁方綱和劉墉、梁同書、王文治並稱“翁劉梁王”,亦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翁劉成鐵”。其楷書主要取法虞世南,法度謹嚴,勁挺秀雅。此作《石鐘山記》可見翁方綱楷書的典型風格,只是經過數次摹拓、翻刻,字型和筆畫已有變形,神韻大為減損,已成無補之憾。
在翁方綱所書《石鐘山記》尾有彭玉麟一段長跋,道出了翁方綱此手跡能流傳下來而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后人能見,實為有幸。“石鐘山舊有蘇子記碣,風雨飄零,年久蝕落沒荒蕪中。乾隆歲戊申(1788),翁覃溪(翁方綱)以宮詹視學西江,過而書付於石。往來游人有拓之歷六十余載。至咸豐癸丑(1853),粵逆(太平軍)犯豫章、蹈湖口,踞此山為巢,是碑遭兵燹,大雅共弗睹午越。丁巳(1857)予率戰艦破賊,收復是邑,於山巔建昭忠祠以祀戰亡之將士。工竣適候岑藕舫司馬蓮乙,於舊家得翁書《石鐘山記》墨拓一紙來示。予喜見名賢遺跡,不忍湮滅,交幕友大溈山人、胡君湘、林鈞而重鐫之,以存湖山。故實就昭忠祠左偏懸崖,創坡仙樓以藏。是石並貫一聯於樓,曰:‘石骨聳峰余,百戰河山增感慨﹔鐘聲聽浪擊,千秋名士有文章。’特記是山之與是記雲耳。衡陽彭玉麟跋時咸豐戊午(1858)秋九月也。”
彭玉麟的這幅長聯,高度概括了石鐘山地貌、戰略地位,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悉,歷史上有500多位名人上過石鐘山,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七人來過,留下的歷代有關詠頌石鐘山的詩辭歌賦達1000多篇,在山上石壁和石碑上留下的、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名人題刻有近百處。這些題刻,有的字跡漫漶,有的因石壁和石碑碎裂而內容不全,它們見証了滄桑歲月,見証了戰火硝煙,見証了歷史的巨大變遷。
石鐘山天燈塔近旁的一塊石壁上,赫然題有“力挽狂瀾”4個擘窠大字(圖①),依稀可見其題記小字:“清咸豐七年(1857年)秋,軍門楊厚庵(楊載福)、方伯李迪庵(李續賓)、廉訪彭雪琴(彭玉麟),水陸會師,擊潰駐守石鐘山的太平軍。謝永祜留此駐防,摩崖紀之”。落款為:“湖南瀏西青芸謝永祜題。”作者謝永祜,湘軍副將,當年打敗太平軍后駐防石鐘山的主要將領之一。湘軍與太平軍在石鐘山作戰的10年中,從1854年11月曾國藩率湘軍順江而下攻到石鐘山下開始到1857年9月,太平軍佔據石鐘山,湘軍是進攻的一方﹔之后直到1864年6月太平天國天京被攻克,湘軍佔據石鐘山,太平軍不甘心失敗,多次向石鐘山發動進攻,但一直未能攻取。謝永祜題“力挽狂瀾”,可以想見其當年在湘軍攻克石鐘山后的喜悅和豪邁之情。
在長廊旁有數塊大石,許多石上有題刻,其中一塊刻有“清慎勤。肖干題”(圖②)。肖干,湖南人,1926年11月至1927年2月任民國湖口縣首任縣長。他在石鐘山題“清慎勤”,三字乃為官之箴言,“清”為本,“慎”為要,“勤”為先,一是自警,二是勉勵來者。
在石鐘山北崖有一上諭亭,亭中立有上諭碑(圖③),曾國藩書,內容為皇上口諭,悼念在石鐘山一帶與太平軍作戰陣亡之將士。此碑已被列為省級文物。
快到山頂有一小四合院,名叫浣香別墅,據說當年彭玉麟居住於此,如今四周展示著歷代名人留下的碑刻或碑刻拓片。其中有一塊大的“壽”字碑,是彭玉麟為他母親所題,落款“彭玉麟”三個字看似“彭麟”兩個字。相傳彭玉麟把自己比作彭家的一塊玉,所以把“玉”字嵌入“彭”字裡。還有一件彭玉麟國畫《梅花蘭草圖》拓片。他非常愛梅花,曾繪一萬余幅梅花圖,寫了100多首梅花詩,並把自己稱為“梅花使者”。此外,還有黃庭堅的書法四條屏、鄭板橋的書法對聯等。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唐代魏征的書法石刻(圖④),內容為《尚書·洪范》:“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於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為橫式,分刻成數塊碑圍框加以保護。魏征書法當今罕見,唯見此跡,估計也是經后人翻刻、摹拓無數,難現其書法作品真跡神採。即便如此,能留下此碑刻,讓后人能了解魏征書法風格之大概,也頗為難得。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隋唐時期河北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從該碑刻可見,他的書法雄強剛健,有凜然不可侵犯之氣勢,這種書風很容易使人想到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因此,有人以為魏征書法學顏真卿。其實正好相反,顏真卿書風的形成,可能正是受魏征書風的影響,因為魏征比顏真卿早出生129年。魏征書跡后有北宋賢相文彥博、清代書畫家黃樂之題跋。文彥博跋:“此玄成公(魏征)貞觀間墨跡也。公以忠直顯,並不以書法名,而觀此卷,其朴茂之氣扑人眉宇,如陳公所謂生前由直道沒后振芳塵,豈知公之芳塵尚振於楮墨間。孰謂可以大節掩其末藝耶。”黃樂之跋:“文貞藝剛直立朝,而太宗稱其舉動嫵媚。今觀此書,古勁之中自含婀娜,宛然肖其為人不獨犯顏敢諫,卓冠唐代。即其書法,開顏柳諸公先聲而與虞褚相伯仲,但人垂千古不以字名耳……”
經過浣香別墅,便到了且閑亭,這是彭玉麟當年忙裡偷閑和接待賓客之所。亭子旁辟有曲徑小池,周邊巨石累疊,石上題刻成群,其中有斗大的“雲根”二字,為彭玉麟所題。據說每當清晨,可見白霧繞池,就像白雲從石根處升起,主人喜而題之。筆者到此,時至黃昏,未見白霧升騰,卻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鐘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