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建拆除、道路鋪設、管線美化、景觀打造……近日,在南昌市青山湖區站東街道鐵六社區改造現場,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作業,加速推動這個老舊小區的“蝶變”。
今年以來,站東街道將鐵路4個社區列入改造提升重點項目,涵蓋道路和地下管網改造、屋頂翻修、樓道整治等方面,總投資1.8億元,涉及4921戶1.5萬余人。改造過程中,街道堅持以社區、居民需求為第一導向,讓幸福感在居民的家門口落地生根。
社區怎麼改?居民唱主角
“改造工程什麼時候能開工,什麼時候完成?”“以前的雨水管是鑄鐵的,都已經生鏽堵塞,需要全部更換。”
改造啟動前,在鐵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20多名黨員代表、居民代表、政協委員與政府有關部門人員,就社區整改方案進行協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次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堅持民主貫穿項目改造始終。社區成立自治小組,開門納諫征集金點子,多方聽取居民的意見。改造方案形成前問需於民,達成共識,真正做到住地居民滿意才通過。同時,項目改造中問計於民,達成共建﹔項目改造后問效於民,實現共評。
“改造倡議書是我們自己寫的,改造方案是我們一起商量的,就連效果圖上的一棵樹一盆花都是我們看過才決定的。”年近八旬的章文忠是中鐵二十四局的退休職工,回憶一起動手美化家園的過程,他感到非常自豪,“我們每一位居民都是小區的美麗締造者,大家一起獻計出力,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
頑疾怎麼破?黨員打前陣
鐵六社區改造前,一樓道路和中心花園的私搭亂建很多,有些甚至是存在近40年的頑疾,不僅有礙小區的整潔美觀,也讓交通消防等安全問題成為壓在居民心上的一塊大石頭。如何動員居民拆除“自留地”,這讓社區頗為頭疼。
“這時候就需要黨員站出來,起帶頭示范作用。”站東街道黨建辦主任熊傳其說。為此,街道建立了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居民自治組織為主導的共管共建制度。其中,鐵路社區6個網格的29名黨員網格長、樓棟長全員參與改造工作。通過網格長包片區、樓棟長包樓道、黨員認崗等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們“收音機”“傳聲筒”作用,將大家的所思所盼,與社區黨支部溝通交流,商討制訂方案措施,從而順利推進小區改造工作。
67歲的退休老干部李德才是鐵六社區第二黨小組長。拆違工作啟動伊始,李德才主動提出把自家違建的庭院作試點,先制作樣板,讓大家更直觀了解改造后的效果。
“拆掉用了30年的陽台,肯定有點舍不得。但為了小區日后的管理和完美,作為黨員,我必須帶頭。”李德才的行動感染了更多的黨員和居民,大家紛紛參與進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違建頑疾就被徹底攻破。
改后怎麼管?軟硬件雙提升
“老舊小區改造,與后續的配套和社區服務提升不能割裂開。”項目實施之前,站東街道就堅持“兩條腿”走路,除了開展違建拆除、道路鋪設等工程外,還增設了智能停車棚、文化長廊、健身器材等便民設施。
此外,街道積極探索小區社會化管理,將規模較小的連片老舊小區整合統一,通過社區托底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選聘專業物業服務公司,提供“菜單式”服務,真正做到軟件同步推進。
近段時間,74歲的退休老人張成志每天一大早就戴上紅袖標投入工作。作為社區聘請的志願督導員,他把小區裡裡外外巡查一遍,將房前屋后的零散垃圾清理干淨之后,才放心地在小區的石凳上坐下來,與其他居民聊起小區改造的事情,希望大家共同來關心,把小區改造得讓大家都滿意。
“小區環境改善了,不僅讓我們住得舒心,還喚起了大家共建家園的熱情。”張成志說,“既然政府花錢改造得這麼漂亮,我們絕不能讓小區回到老樣子。”
如今,張成志老人的志願者隊伍已經由開始的四五個成員,發展到了十幾人。而站東街道的老舊小區也從破舊變為美麗,從臟亂轉為宜居,成為居民新的幸福家園。(徐珂欣 記者 陳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