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開門迎客。在遺址公園博物館“金色海昏”板塊的顯要位置,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數盞青銅燈,相隔兩千年后,與人們悠悠相見。
曾經,“青燈有味似兒時”“醉裡挑燈看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些與燈有關的優美詩詞句子和雋永妙語,將人們引向遠古,引向初心,引向人性的深處,引向光明和智慧的前沿。然而,中國究竟從何時開始出現燈具,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各類材質的燈中,青銅燈以色澤深邃、古意盎然、厚重典雅而著稱。在所有燈具中,青銅燈可謂獨樹一幟。自戰國至漢代,青銅燈已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種類有人物燈、鳥燈、羊燈、魚燈、雁足燈。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了大量各式造型精美的青銅燈,其中青銅雁魚燈和青銅連枝燈尤為吸引人們的目光。
細細打量展館裡的青銅雁魚燈,造型上為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雁體態寬大,雁頸修長,雁身兩側分層次鑄出羽翼,雁身后有短尾,雙足並立,有掌連蹼。雁喙張開銜中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形態生動。燈罩設計為兩片弧形板,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住來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魚和大雁的身體都呈空心狀,點燃燈油或白蠟后產生的油煙能夠被燈罩擋住,使之不至於亂飛迷目,隻能冉冉向上進入雁和魚的體內。此外,雁魚燈的四個部分均可自由拆裝,便於人們擦拭和清理煙塵,其構思可謂相當巧妙,蘊含著古代的科學原理,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青銅連枝燈的設計也令人叫絕。連枝燈又稱樹形燈,形體高大頎長,下有燈座撐托樹干式的燈柱,燈盤如蓮托舉。連枝燈的整個造型,就如同枝葉繁茂的大樹,如果點亮,定然燈火通明,恰似滿樹星光搖曳,華美異常。連枝燈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功效上,同時也體現了古人對審美的追求上,承載了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對人類文明來說,也是寶貴的財富。
青銅雁魚燈和青銅連枝燈,代表著西漢科技創造最精妙的工藝水平,僅這兩盞燈,便已讓人大飽眼福。然而,展館裡還有一盞青銅燈,使我們南昌人,對燈有了更深一層的情感。
這是一盞從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豆形青銅燈,此燈約20厘米高,造型同樣精巧。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在燈沿和底座上,赫然篆刻著兩個字:南昌!
在西漢初年,江西建制后設豫章郡,而南昌相傳是西漢開國大將灌嬰所賜,寓意著“南方昌盛”,或者“昌大南疆”之意。但據有關專家考証,直到明代,豫章郡才正式被稱為“南昌”。
那麼,青銅燈上的“南昌”,是南昌邑的縮寫嗎?豆形青銅燈一出土,許多研究學者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中一部分學者堅定地認為,這便是南昌地名的由來。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們認為,這是“南昌”這個名詞,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出現在江西境內的實物上。有了這盞青銅燈上銘刻的“南昌”二字,南昌的歷史又被前推了數百年。
從工匠在這盞青銅燈上刻上“南昌”二字,“南昌”便開始從青銅燈下開始閃亮了。如果不是劉賀墓中青銅燈的出土,我們是不是還要對南昌地名的由來探尋更久?
這一切,都是海昏侯墓發現與發掘所呈現的重要價值的一個側面,更多的歷史謎底,隨著海昏侯遺址公園的開放,以及出土文物研究的全方位推進,新的驚喜將不斷呈現。
人類歷史,由無數偶然的細節構成,有時候疑竇的解開,就在掀開歲月蓋頭、揭開塵封泥土的那一剎那間。也無怪乎,這盞青銅燈會被擺放在“金色海昏”展館區最顯眼的位置,讓人一進館一眼就能看到,這不僅使人們了解自己的來處,更是為了讓這份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能光照現在和未來。(凌 非 揭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