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鄉土 惠益於農

——對靖安縣中源鄉鄉村文化發展的透視與思考

2020年09月28日07:35  來源:江西日報
 

  “50元,200元,1000元……”9月16日,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村民蔡長遠的手機響個不停,原來是微信群“家鄉春晚籌備群”的群友們又在自發捐款。

  2017年開始,中源鄉就熱熱鬧鬧地辦起了春晚,政府提供場地,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歌舞、書法、武術等節目,每年都吸引近千名村民前來觀看。今年9月,大家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了鄉村春晚籌備工作,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籌款5萬余元。

  “中源鄉村民們對文化的熱愛滲透到骨子裡,不少村民有較深厚的書法功底,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自己寫春聯。”蔡長遠驕傲地告訴記者。

  一場春晚,一副春聯,都是中源鄉鄉村文化的縮影。中源鄉位於靖安縣西南部,地處靖安、奉新、修水、武寧四縣交界處。獨特的地理區位,鑄就了厚重的鄉土文化,村民世代與文結緣,農民書畫、農民劇團、民間工藝、鐘家武術、詩詞聯韻等文化蓬勃發展。

  在這片土地上,鄉村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文化小康建設與旅游產業、鄉村振興等相互結合,正悄然滋潤與改變著這裡的人們。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農民成為傳播文化的種子

  對鄉土文化的尊重與延續,便是一種文化自覺。行走在中源鄉,記者看到,在這片朴實的土地上,農民主體性得以彰顯,他們成為一粒粒傳播文化的種子,為他人帶去精神光芒和對文化的信仰,而自己也在傳播的過程中多了一份文化自信。

  中源鄉農民劇團由邱家村農民戲劇愛好者自發組建而成,現有24名成員,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30歲。大家白天種地,晚上唱戲。“雙雙同步春郊外呀,萬紫千紅遍地開,青山依流水……”9月17日晚上7時,劇團成員正在中源鄉文化大禮堂彩排高安採茶戲《恩仇記》,台上人唱腔清越、眼波流轉、身姿靈動。

  “農民劇團是2005年成立的,前身是1955年創辦的邱家劇團。當初成立劇團是想把老一輩的東西傳下來,沒想到很受歡迎,來看戲的人把場地佔滿了,連走廊上都是人。大伙很受鼓舞,就這樣一路堅持下來了。”說起中源鄉農民劇團,團長鐘有模如數家珍。劇團主要演出靖安地方戲、高安採茶戲、武寧茶戲等,成立至今,自編劇本達30余本,演出近800場,足跡遍布靖安及奉新、宜豐等周邊縣市的鄉村,每到一處,都受到村民們熱烈歡迎。2018年,農民劇團登上宜春市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匯報演出舞台,這讓劇團成員們十分驕傲。

  蔡氏竹雕,是中源鄉民間工藝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由三坪村村民蔡長遠家族自清代中期發展而來。竹雕工藝文化第一次走出國門時的情景,讓蔡長遠記憶猶新:“1994年,我創辦靖安縣雕刻精品廠。1995年,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商談業務,沒想到一個月后,公司經理就告訴我,法國一家超市很喜歡我們生產的鏤空竹雕筆筒,要訂2.3萬個。這以后,我們的竹雕工藝文化便傳到國外。如今,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都能看到我們的竹雕工藝。”

  走進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走進昆明世博會、上海世博會,榮獲國家級獎項50多次……蔡長遠和中源鄉的村民們見証著蔡氏竹雕的輝煌,更為鄉裡民間工藝文化得到認可與發展感到無比自豪。蔡長遠告訴記者,他會將竹雕技藝文化繼續傳承、發展好,近年來,他已義務培訓學員1000余人,並在縣城開辦了公益講堂,讓更多人了解竹雕文化。

  中源鄉文墨厚重,詩詞聯句、韻律講究。早先,鄉裡村民常常在田間地頭題詩作對,后來自發邀約縣裡詩詞學會老師講課授義,繼而涌現出一大批新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源鄉村民們多了一條途徑傳播詩詞文化,並催生了不少“網紅”。侯純菊是中源鄉古竹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熱愛文學的她以“童心”為名,在互聯網上發表了千余首詩詞,被眾多網友追捧。她告訴記者,家鄉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風土人情均在她的筆端,詩詞的傳遞就是文化的表達,她希望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讓詩詞文化影響更多人。

  從分散經營到共同發展,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9月18日,在中源鄉“旭日山庄”農宿居住了一個多月的江潔結束旅程准備回家,農宿老板鐘有望趕緊從地裡摘來冬瓜、南瓜,又送上一些自家做的梨干、菜籽油。江潔感動不已,把帶來的茶葉、枸杞回贈給鐘有望,並約好明年再來。

  擁有地方特色的鄉村,讓人留戀不舍。在中源鄉,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農宿文化與鄉村旅游相互融合,游客在這裡體驗鄉村文化,融入鄉村生活,感受獨特的人文氛圍。每年夏季,四面八方的游客匯聚這裡,不同的地方文化在此交融,編織出一幅獨特的鄉村文化美景。

  “中源鄉生態優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自2000年7月三坪村村民喻立新創辦第一家農家樂‘益壽山庄’以后,受他影響,周邊農戶也紛紛利用自家空閑房屋經營避暑旅游。”中源鄉黨委書記柳熊告訴記者,由於起初缺乏統一管理,農家樂出現價格參差不齊、接待不規范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業發展。於是,中源鄉出台了休閑旅游實施意見與實施細則,統一價格、統一挂牌、統一制度,並定期開展衛生、安全大檢查。同時,村民們自發成立中源鄉農宿文化鄉村旅游協會,通過“支部+協會+農戶”的方式,進行自主管理、自我約束、抱團發展。

  中源鄉將鄉村旅游與當地豐富的鄉村文化緊密結合,為游客提供獨特的地方文化體驗,讓游客參與書法展演、竹雕字畫、詩詞創作,村民們還帶著游客採茶、挖筍、登山、種菜。去年開始,中源鄉推出了周末大舞台暨“九嶺之星”評選活動,吸引了廣大游客積極參與。去年春節前夕,村民們還邀請游客來自己家殺年豬、打年糕、寫春聯、舞龍燈、吃年飯,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讓游客印象深刻。來自南昌、長沙、上海等不同城市的游客,也為中源鄉帶來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他們自發地成立了攝影、書畫、京劇等愛好者社團,和當地村民一起吹拉彈唱、舞文弄墨。

  文旅融合,大大推動了鄉村振興。如今,中源鄉已形成了以三坪村為中心,輻射周邊村組的農家樂旅游產業,全鄉登記在冊的農家樂有510家,床位達1.5萬張,帶動農民就業2000余人。今年1至8月,中源鄉接待游客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2億元,村民戶均年收入由當初隻依靠傳統農業收入的不足1萬元增長到6萬元以上。

  柳熊向記者透露,9月份,中源鄉特色小鎮產業發展規劃在靖安通過,打造國家級具有山地特色的鄉村旅游度假區,實現全齡化、全時性、全區域發展,這是他們的努力方向。

  以文化人,立根鑄魂,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9月18日,記者走進中源鄉書香文化園,但見十張方桌整整齊齊地擺在兩邊,幾位村民正在揮毫潑墨,兩側的牆上挂著村民的書畫作品和中源書法文化介紹。穿廊而過,農家書屋、乒乓球室、茶室、棋藝室、舞蹈室等一一呈現眼前。

  “這裡原來是陳氏祠堂,后來鄉裡要改建成書香文化園,我們都很支持,今年5月開建的,7月就建好了。”陳氏族人陳時芹告訴記者,書香文化園建成后,他時常跟附近村民和游客去寫寫字、拉拉二胡,農閑生活有滋有味。

  中源鄉文化站站長余南輝介紹,書香文化園、傳統文化園、惠民文化園、和風文化園、文化大禮堂這“四園一禮堂”,正是中源鄉近年來著力打造的新時代鄉村文化陣地。中源鄉大力拓展文化活動形式,除了娛樂以外,還將藝術性、知識性和教育性有機地融為一體,通過舉辦科技講座、道德論壇、法治講座、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新穎有效的形式,讓廣大農民在互動參與中得到精神愉悅和享受,“下賭桌、上書桌”現象比比皆是,文明新風徐徐吹進村民心中。余南輝告訴記者,為傳承發源或潛藏於鄉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等,還在中源學校開設了軟筆書法班、鐘家武術班等,鼓勵孩子們爭作文化傳承人。

  為培育崇德向善、爭做好人的文明鄉風,中源鄉讓每個村結合實際制定了村規民約,廣泛開展孝老愛親、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以家庭文明為單位,夯實文明建設的根基。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中心,邀請鄉賢授課,推動城鄉文化的交流,在積極倡導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具備創新意識和致富本領的新一代農民,促使他們轉變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設主體。

  文明之光,照亮小康之路。“現在村子越來越漂亮了,鄉親們吵架也少了,大家說話都和和氣氣、有商有量的,致富本領也越來越高了。”談起這些年的變化,三坪村91歲的張在資老人如是說。

  中源鄉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深深根植於廣大農民群眾中,擁有著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正日益成為農民生活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村民們實現小康的夢。(邱 玥)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