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何圈粉?創作過程揭曉

2020年09月28日1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27日晚,總台《大幕開啟》解碼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帶觀眾走進李白烈士的故事。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誕生僅一年多,但已經演出超過150場,走過了全國23個城市,現場觀看人次超過15萬。央視主持人張蕾與《大幕開啟》節目攝制組專程來到上海,讓《電波》中潛藏著諸多秘密,在節目鏡頭下一一解碼:《漁光曲》中最難的舞蹈動作是什麼﹔“梔子花、白蘭花”叫賣聲出自誰的配音﹔李俠在舞劇中為什麼成了報社編輯……這些秘密代表了主創們對每一個細節的精益求精,藝術因此回歸了真實生活。

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電波》還進行大膽創新,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立體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主創們認為,真情實感與時代性共存,舞台藝術就有了獨特的“圈粉”能力。“60多年前的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深入人心,而這次我們在舞劇創作中探索全新理念,‘喚醒’了觀眾,‘激活’了不一樣的觀戲體驗。”

據悉,《電波》劇組還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這是一枚古銅色的渡江勝利紀念章, “刷”過十二遍舞劇的南通觀眾錢俊趕到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庄重地把外公的遺物贈予劇組。

演出結束后,主創團隊與百余位觀眾坐在一起“圍爐夜話”,聊創作,談感觸。

“他盼著自己也有一個孩子,最好是1949年出生。到那個時候,他將用這雙發送了無數情報的手抱抱孩子。他是新中國的孩子。每次想到這些,他忍不住地笑出聲來……”倪萍深情地講述著《電波》的故事。話音未落,舞劇總編導韓真、周莉亞,主演朱潔靜和許多觀眾已抹起了眼淚。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贊嘆 ,“《電波》成為當代中國舞劇的一個最新坐標。”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評論“這部舞劇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藝術魅力。”著名演員潘虹已經“三刷”這台舞劇,她動情地說:“我是看著孫道臨老師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長大的,那是中國電影史的喜馬拉雅。如今,高峰旁又站起了一個‘小巨人’。”而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表示,《電波》的現象級“爆紅”是有原因的,因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在觀看‘電波’時被激活了。”

節目錄制過程中,《電波》主創回憶起創作的艱難,幾度潸然淚下,更激起了澎湃洶涌的心潮。“又一輪演出結束了,連續十幾場輸出,對於舞者而言體力和情感都到達了本我的極限,可是為什麼,我還想繼續跳,繼續跳,舍不得結束?”錄制結束后,“蘭芬”的飾演者朱潔靜在朋友圈留言,“一切都珍貴,一切都值得,《電波》於我而言是喚醒真我的鑰匙。”

節目現場,在面對劇迷帶來的三十多張演出票,舞劇總編導韓真動情地說道:“我從小就是聽著這些英雄的故事長大,我們80后一定要接過接力棒,把這樣的故事講給你們聽。”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