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

鹿鶴寓吉祥 楚音傳天下(華夏博物之旅)

本報記者 范昊天

2020年10月02日07: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風景秀麗的武漢東湖之濱,一座巍峨的楚式高台建筑庄嚴肅立,這便是籌建於1953年的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有文物24萬余件(套),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1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集中展示荊楚大地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

銅鹿角立鶴

古人想象中寓意吉祥的神物

鹿角立鶴已被湖北省隨州市定為城市標志,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鶴為原型。

鹿角立鶴為青銅鑄制,1978年與青銅編鐘一道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鶴的頭、頸及鹿角上飾錯金渦雲紋、三角雲紋和圓圈紋,腹背飾羽毛紋。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鑲嵌綠鬆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紋、圓圈紋。腹與翅連接處有蟠龍環繞,龍嘴銜翅。腿上飾渦雲紋,爪上飾回紋。全器分8個部分,分鑄后連接組裝而成。

鹿角立鶴身體像鶴,而頭上卻立著鹿的角,造型奇特。有專家認為,這是古人想象中一種寓意吉祥的動物。中國古代把鶴、鹿看作是神鳥、瑞獸。

越王勾踐劍

精湛的復合金屬工藝

越王勾踐劍,是“臥薪嘗膽”故事主角越王勾踐使用過的青銅佩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該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楚墓。

這把寶劍最神奇的地方,是在地下埋藏了2300多年后依然鋒利,寒光逼人,劍身幾乎不見鏽跡。據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考古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劃破,血流不止。

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而硫化銅可防鏽。有專家認為,越王勾踐劍採用了復合金屬工藝,即兩次澆鑄使之復合成一體。這種復合金屬工藝,其他國家直到近代才開始使用,我國2000多年前就已掌握這項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為何越王勾踐劍會出現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后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便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繳獲了此劍,最終成了隨葬品。

鄖縣人頭骨化石

長江中游的人類祖先

“鄖縣人”是長江中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類型。1989和1990年,先后在湖北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故名。其中2號頭骨是中國唯一一塊人類祖先“直立人”階段保存最為完好的整塊頭骨化石。根據科學測定,化石大致距今100萬年。

科學研究發現,鄖縣人頭骨化石的面部特征與中國和亞洲已經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相一致,但鼻根點凹陷。“鄖縣人”使用的石制工具以漢水江灘的礫石為原料,多用錘擊法加工而成。

鄖縣人的發現為人類起源“多地區進化論”提供了新証據。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見証愛情的元青花精品

青花四愛圖梅瓶,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足部飾仰覆蓮紋,腹部四個海棠形開窗內分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

2006年,這件青花四愛圖梅瓶出土於湖北鐘祥市郢靖王墓。歷史上,它是明朝郢靖王妃郭氏珍愛之物。據記載,郭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郭英之女,自幼與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棟青梅竹馬,后結為夫妻。后來,朱棟因病去世,郭氏悲痛萬分,自盡與其合葬。四愛圖梅瓶也成了陪葬品。

青花瓷器中,元代青花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存世較少,有如此精美四愛圖的元青花梅瓶更為罕見。這件梅瓶,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曾侯乙編鐘

改寫音樂史的稀世珍寶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編鐘,以其高超的鑄造技術、良好的音樂性能、完好的保存狀態震驚中外。

全套編鐘共65件,分3層8組懸挂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全套編鐘總重近5噸,其中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12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曾侯乙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極為罕見。曾侯乙編鐘的鑄成,體現了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証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為研究和傳承文物,截至目前,曾侯乙編鐘的復制件,曾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頒獎禮等重大節慶活動上演奏,還作為中國文化使者,先后在美國、日本、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

更多藏品

曾侯乙尊盤

尊盤是由尊與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於盤中,是用來冰酒或者溫酒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以紋樣繁縟細密著稱,尊盤是集大成者。這件尊盤共飾龍84條(尊28、盤56),蟠螭80條(尊32、盤48),造型美觀,極盡奢華。

大銅尊缶

曾侯乙墓共出土了兩件大銅尊缶,形制、大小相同。這兩件大銅尊缶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酒器。兩件大銅尊缶的肩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大銅尊缶最大腹徑100厘米,重327.5公斤。

金盞

盞,用於飲食的器具。這件金盞帶蓋,出土時盞內還有一把勺子。金勺子一端鏤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非常精美。金盞重達2156克,金漏匕重56.4544克。

十六節龍鳳玉佩

全器用5塊玉料、1個玉環和一根玉銷釘雕成,共16節,可以活動卷折。採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技法,雕成37條龍、7隻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

“太陽人”石刻

1998年秭歸縣東門頭出土,長115厘米、寬20厘米、厚12厘米。石板上陰刻線條簡潔的人像。人像腰部兩旁分別刻畫星辰,頭上方刻畫有23條光芒的太陽。這是目前在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太陽崇拜圖像。

(圖片由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