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生態水稻的致富經

——樂安生態種養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2020年10月09日07:11  來源:江西日報
 

初秋的樂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峽山組,暖陽和山嵐籠罩下,金黃的稻浪、收割機隆隆的機收聲,讓這片梯田充滿了豐收的喜悅。這片總面積百余畝的梯田,村民陳國輝承租了近一半,種上了生態水稻。“與綠能公司合作,種糧效益會比以往好。”陳國輝信心滿滿。

綠色發展,生態優勢轉化為價格優勢

挺進山區,是樂安縣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能公司”)今年的“重頭戲”。

個中緣由,一方面,樂安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谷崗、金竹、招攜、南村等鄉鎮,生態環境好,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綠能公司出於高質量發展考慮,需要進一步拓展高品質產品。

“去年,我們聘請專門的人員對谷崗、金竹等地的耕地進行土壤檢測。結果顯示,被檢測土壤樣品均達到了有機農產品的種植要求,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挺進山區種植生態水稻的決心。”綠能公司綜合部經理凌致遠告訴記者。

據介紹,為體現山區的生態優勢,根據土壤條件和耕作標准,綠能公司與山區鄉鎮農民簽訂的稻谷收購價格分三個層次:特級標准稻谷收購價格為7.56元/公斤,一級標准的收購價格為4.26元/公斤,普通標准的收購價格為3.2元/公斤。“優質優價,讓山區的生態優勢通過價格充分體現出來。”凌致遠說。

綠能公司的決心,很快通過合同簽訂的收購價格轉化為山區種糧農民的信心。谷崗村種植大戶陳達告訴記者,特級標准的水稻,不打農藥、不用化肥,施用有機肥,公司與他簽訂的稻谷收購價格遠高於普通稻谷。今年,他按特級標准種植了生態水稻100多畝。

“今年的畝產值預計增加到3400元以上,每畝比往年增收500元沒有問題。”30多歲的陳達返鄉種糧已8年。站在金黃的稻浪裡,陳達對增收充滿了信心。

一田多收,生態種養拓寬增收空間

第一個在全鄉開展田間養鴨,稻豐收,鴨肥美,人增收,讓谷崗鄉凹下村村民余慶雲成了當地人羨慕的對象。

“今年在田裡養的第一批鴨子,可增收2萬元,現在又養了第二批。”40歲出頭的余慶雲早年在外務工,回鄉后開了一家家具店,兼種水稻。2017年,他參加當時的縣農業局組織的種養技術培訓,接觸到了稻田養鴨的生態種養技術。

“有想法,但一直都不敢養,怕稻田養鴨受到農藥等影響。今年綠能公司到谷崗后,大部分田塊不打農藥、不用除草劑了,養殖安全有了保証。”上半年,余慶雲選了山谷裡的一片梯田,採取稻鴨共作模式養殖了2000隻鴨子。在另一處靠近公路的稻田裡,採用稻魚共作的方式養殖了50余畝稻花魚。

“沒有想到,稻田養鴨、養魚都特別成功。尤其是田間養鴨,鴨子可為稻田除草、捉虫,鴨糞是很好的農家肥,種出的稻子出谷多,顆粒飽滿,增產了不少。”嘗到甜頭的余慶雲特別開心。

與余慶雲田間養鴨增收不同,自己沒有種地的板嶺村村民歐陽貴福花了2000元,租了水稻種植戶陳國輝的30多畝稻田,在田間養殖甲魚。“今年放了3800斤甲魚苗,天然喂養,達到商品甲魚后至少賣到80元一斤。陳國輝可以收租金,我收甲魚,實現雙贏。”歐陽貴福說。

據了解,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山區農民綠色發展、綠色增收步伐,樂安縣近年來大力實施“養魚穩糧工程”,縣財政每年拿出資金200多萬元,扶持稻(蓮)田養魚。同時,每年開展技術培訓,鼓勵種糧農民尤其是山區種糧農民發展“稻魚共養”“稻鴨共作”“稻鱉共生”等技術。目前,全縣“稻魚共養”面積達到了1萬多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區實行生態種養,群眾的增收空間也變大了。”余慶雲高興地說。

農戶托管,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谷子比往年飽滿,米質好,做出來的飯好吃。”9月15日,在登仙橋村峽山組收割稻谷的陳國輝,按一級標准的要求種植了50多畝生態水稻。陳國輝告訴記者,一級標准的可以用機械耕田、機械收割,但不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除此之外,今年種田與往年沒有什麼不同。”

與陳國輝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金竹畬族鄉聯村畬族村的黨支部書記雷冬至。據雷冬至介紹,聯村30余戶群眾從綠能公司領了種子,一家一戶種植,用牛耕地和用機械的都有。

既讓山區農民享受生態發展的紅利,又讓農民參與水稻生產全過程,這也是綠能公司挺進山區,主動調整發展模式想要達到的效果。

“畢竟,山區的田塊小而分散,土地還是山區農民生產生活的有力依托。”公司綜合部經理凌致遠告訴記者,該公司自2017年底進入樂安以來,在公溪鎮、山碭鎮等耕作條件較好、適合發展規模化種植的鄉鎮,推行“農民出土地,公司包耕種”的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模式,突出產量優先。今年到山區發展后,根據山區的條件,突出品質優先,有針對性地採用了“農戶托管”模式,讓農戶直接參與水稻生產的全過程種植,更好地適應了山區的耕作條件和耕作文化。

據介紹,在“農戶托管”模式下,農民可以選擇將土地委托村集體統一流轉和轉租,也可以以散戶的形式與公司簽訂收購訂單。公司不對種植戶下產量任務,不設超產獎勵,沒有生產環節的服務委托。

“將生產環節交給農戶托管,但不等於放任不管。”凌致遠說,公司在種植品種、技術推廣、生態植保等方面,會同各級政府和村“兩委”共同為農戶提供誠信服務和嚴格監管。同時,公司對達到特級和一級標准的稻田,按0.3元/斤和0.15元/斤的標准,付給村集體一定的產業服務費用,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

經過一年的實踐,“農戶托管”生態水稻種植模式在谷崗、金竹等地得到農戶的普遍認可。谷崗鄉黨委書記黃趙平介紹,採用“農戶托管”模式,充分調動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帶動了就業,促進了增收,加速了谷崗這樣的山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和生態價值轉換步伐。2021年,全鄉生態水稻種植面積有望在今年的基礎上再增加2000畝。(曾文才 記者 龔莉芹)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