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天長醉斜陽

2020年10月25日07:50  來源:江西日報
 

東籬菊黃,今又重陽。在重九敬老節,我們關注養老話題。

養老,關聯每個家庭,關系到每一個人。城市社區的嵌入式養老,農村頤養之家的入住或食堂的一日三餐,都讓老人們找到了回歸大集體的感覺,衣食無憂,病有所醫,生活充實,心情愉悅。

而面向特困人群的集中供養,或是志願者對分散供養的特困、留守老人的定期探視巡訪,無不讓老人們享受著“安全有人關注、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的心安與滿足。

——編 者

社區養老,樂享桑榆

——南昌市南鋼街道探索城市養老新模式

77歲的鄧金保住進南昌市南鋼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后,體重增了不少。在這裡,他第一次享受到有人端茶送飯、捶背捏腿。說起這些,他笑了,眼角的皺紋再次擠成一團。

在這裡,還有20位老人與他一起生活。同齡人的陪伴、衣食無憂的日常,豐富的老年活動,讓他感到很充實、很滿足。這些穩穩的幸福得益於南鋼街道依托“1+5+X”社區鄰裡服務中心打造的居家養老服務平台。

家門口的養老服務中心,讓老人們有了頤養天年的好去處。不過,傳統觀念卻束縛著許多老人邁出家門的第一步——“有兒有女,還去養老院住,這是會被人議論的。”

一年半以前,鄧金保也是有心結的。“吃住會習慣嗎?沒有熟人朋友怎麼辦?以后會不會被兒女遺忘?” ……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他。但現實情況是,“困守”家中,他可能連吃飯都成問題,更談不上樂享晚年。

鄧金保是原南昌鋼鐵廠退休職工,在南鋼街道生活了幾十年。他早年離異,膝下有3個子女。由於年老體衰,又有高血壓、腦梗、痛風等問題,為了不給兒女添麻煩,去年,他搬進了南鋼街辦對面的街道居家養老服務點。這裡空間雖不大,功能卻齊全,既有日間照料室,又有康復保健室、熱敏灸室,還有書畫網絡室、小餐廳等。每個房間干淨亮堂,牆上挂著小壁畫,電視、空調等設施齊全,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還配備了專業的護理床。

鄧金保自理能力較好,住在一個兩人間。每天清晨5點,他都雷打不動地起床,簡單洗漱之后,便開始在院子裡遛彎﹔7點左右,工作人員會把早餐送到房間,雞蛋、饅頭、水餃、米粥……天天新花樣,一周不重樣。老人吃在嘴裡,暖在心頭。

自從住進來以后,鄧金保便覺得有依靠,很安心。以前獨居時,三天兩頭吃盒飯,高油鹽、重口味,血壓總是降不下來。如今,一日三餐吃得健康營養,衣服被子有人洗,每天吃藥有人監護,不怕吃錯。他說,每個月退休金有三千多元,在這裡吃住全包,每月費用2900元,還能省下五六百元零花。更重要的是,住在這裡,離家隻有幾分鐘的路程,周圍都是熟悉的環境,出門總能碰見幾個老熟人。大家沒事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逗逗趣,有空還能上上網,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上午11點半,養老服務中心的小餐廳裡,工作人員已經把飯菜准備好了。瓦罐湯、豆泡燒肉、肉末冬瓜、小青菜……熱氣騰騰的三菜一湯,讓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味。作為小餐廳的常客,86歲的賴元鬆像往常一樣,與十幾位老人結伴過來“趕飯點”。同樣是原南昌鋼鐵廠退休職工的他,家就住在附近,因為身體還算硬朗,生活基本能自理,就選擇了“吃在小餐廳”的居家養老,伙食費每天隻需二十來元錢。他說,街道這個充滿煙火氣的餐廳讓他找回了生活的味道和情感的寄托,和老人們在一起吃飯,可以聊聊天,比一個人在家吃得有味多了。對於街道及社區內行動不便的居家老人,小餐廳還安排了專人配餐到家。除此之外,這裡還提供助醫、助浴、助潔服務,隻要老人有需求,一個電話打過來,很快就有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紅岩上紅梅開,千裡冰封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那天午飯后,在服務中心三樓的小陽台上,“合唱團”的幾位老人正手持話筒,對著樂譜演唱歌曲《紅梅贊》。這是老人們飯后的固定節目,每當有老人過生日或有集體活動時,“演員們”更是要大展歌喉。

這裡的許多老人都有關節炎、腰腿痛的毛病,因此,幾乎每一兩天就有專業人員給他們做熱敏灸理療。在熱敏灸室,鄧金保熟練而又很享受地躺下,隨著一絲絲煙霧在空氣中盤旋,老人明顯感覺腿部舒適了不少,很快進入閉目養神狀態。

南鋼街道是原南昌鋼鐵廠改制后成立的街道,有3萬余人,其中老年人口8000余人,多數是像鄧金保、賴元鬆這樣的退休職工。為了滿足街道及社區老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2018年,南鋼街辦引入第三方養老機構,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者結合起來,把養老服務嵌入社區。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在親情的陪伴下養老,讓許多老人找到了回歸大集體的感覺,開心了、健康了。

秋高氣爽,天藍雲白,暖陽穿過雲層洒進養老服務中心門口的小院,一群老人有說有笑,爽朗的笑聲伴著樹上的鳥鳴,飄向遠方……(記者 鐘珊珊)

農村養老,頤養天年

——新余市頤養之家走出農村養老新路徑

寒露節氣過后,新余的天氣漸漸轉涼。然而,在該市農村的頤養之家裡,卻是熱茶般的溫暖和其樂融融的氛圍。

10月16日早上7點,在新余渝水區良山鎮白沙村的白沙村組,83歲的盛紹羊老人和老伴一起來到村頤養之家,與先到的老人們寒暄幾句后,就主動去拾掇地上的雜物。這個由村裡租用的閑置民房改建而成的頤養之家,一樓是餐廳、廚房和文娛室,二樓是閱覽室和健身室,共有360平方米,空間寬敞,設施完備。

7點半,早餐時間到了,頤養之家熱鬧起來,26位入家老人陸續到齊,廚房裡也飄出陣陣肉包和稀飯的香氣,大伙有序排隊到廚房取餐,圍坐而食。吃過早餐,盛紹羊和其他老人一起把碗筷洗淨放入消毒櫃,然后去外面轉轉,再回文娛室看看電視、打打牌,或是到健身室活動活動。12點午餐過后,有的老人會回家睡個午覺。下午5點半吃過晚餐,老人們陸續回家。“我一般白天都在頤養之家,按點吃飯,和大伙一起聊天、打牌、唱戲、看電視,天氣好就到村裡走走,過得很舒心。”盛紹羊高興地告訴記者。

頤養之家的運行以老人“自養”為主,每人每月生活標准為350元,老人隻需自繳200元,其余由市、縣、鄉、村四級財政補貼,保証中晚餐至少有“一葷一素一湯”。炊事員兼管理員宋選蓮介紹說, 她是按要求和老人的口味准備食譜,村干部負責採購。因為村裡的住房比較集中,老人們一般都會按時來用餐,偶爾因臨時有事或天氣不好不能按時來吃飯的,她就會把飯菜打包送到老人家裡。盛紹羊在旁邊夸贊道:“頤養之家,就像是自己的家!”

盛紹羊說的一點不假。他本有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庭,可是兩個正值壯年的兒子因意外相繼去世,隻能和老伴相依為命。2016年,新余市將頤養之家建設納入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考核,以解決70歲以上農村獨居和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問題。白沙村委於2017年春節前就在庫裡村建成了第一個頤養之家。

除了讓老人吃得稱心、過得開心外,部分頤養之家還拓展了功能,確保一些無房老人有房可住。良山鎮八百橋村組就有一個吃住一體化的頤養之家。這個由原村小學校舍改建而成的頤養之家,有6位入家老人,其中5人住家,是兩對夫妻和一位獨居老人,他們都是因為老房子危舊被拆除后,由村委會安排入住的,每人每月依然隻需自繳200元。

在二樓,記者走進73歲的周連英老人房間,隻見這裡寬敞明亮,家具家電俱全,剛吃過晚飯的老兩口正在看電視節目。村干部李明介紹,這個房間有30平方米,一些家具家電也是村裡配備的,可以實現“拎包入住”,還設有一個公共洗漱間,保証一年四季有熱水供應。“原來住的老平房又破又潮濕,住進頤養之家后,每天都能按點吃上熱飯熱菜,村干部還會經常來看望我們,現在身體狀況好多了,感到晚年有了著落,希望能一直住下去。”周連英的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為了讓頤養之家辦得好、辦得穩、辦得久,新余正在建立健全一整套涵蓋資金、管理、服務、醫療、保險等各方面的制度機制,比如,已經獲得社會各界的大力捐助,引入了第三方保險服務,配套建設“曉康診所”等。目前,新余414個行政村已建成736個頤養之家,入家住家老人逾萬名。

頤養之家,為農村養老找到了有效的新路徑,解決了廣大農村老人的后顧之憂。(鄒宇波 記者 曹 耘)

分散供養,探視巡訪

——萍鄉市湘東區給特困、留守老人送“閨女”

“檢香來了哦,是檢香。”坐在門檻邊的輪椅上,遠遠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從小路走上來,彭雲來一面打招呼,一面朝屋裡的老伴喊,孤寂的表情露出喜色,老伴趕緊從裡屋迎了出來。“檢香來啦——”“叔,姨!”10月12日下午,志願者彭檢香本月第四次來看望彭雲來夫婦。

沒落座,檢香就熟悉地拿起門口的掃帚,邊打掃院子,邊與老人聊天。幾分鐘后,院子已收拾得干干淨淨。望著輪椅上的彭雲來,她跨步上了台階,利索地打開剎車,小心地把輪椅移下台階,推著老人在院子裡轉了好幾圈,然后,選了一個看風景的角度,讓老人爽爽地透氣賞景。沒過多久,她取出帶來的理發工具,准備給老人理發。坐在檢香面前,老人像孩子似的,安靜地微笑著,默契地配合著。

先天弱視、左肢偏癱的彭雲來,是湘東區分散供養的特困戶,家住臘市鎮鳳凰村。他夫婦倆都已年逾古稀,一生無兒無女。這棟二層樓房,是老兩口20年前燕子銜泥般蓋起來的,屋裡裝修簡單,但整潔干淨。

其實,早在5年前,他家就被列為特困戶(原五保戶),但夫妻倆並不願搬進鄉鎮敬老院。“這房子一磚一瓦都是我和老頭子蓋起來的,舍不得啊,況且我現在還能照顧老頭子。”彭愛蘭想著,要是有個后生一起幫忙照顧,就好了。沒想到的是,今年5月,政府還真給他家分配了一個“閨女”。

相比在敬老院集中供養的特困老人,湘東區分散供養的特困老人佔了大多數。如何讓這群老人老有所養?區政府大膽嘗試向社工機構購買服務,為他們提供探視巡訪。

5月初,作為湘東區陽光志願者協會會員的彭檢香,成了照顧自己村裡6戶特困老人、留守老人的志願者,每戶一個月至少要上門兩次。41歲的彭檢香,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一直熱心志願服務。因為父輩與彭雲來熟識,所以,她來這也格外勤些,每月都有五六次。檢香爽朗的笑聲,給老兩口的院子帶來了生機,笑容也逐漸多了起來。唯一讓他倆“埋怨”的是,檢香每次都不肯留下吃飯。

來得多了,檢香對老人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了解。有一回,她發現彭雲來左手掌心感染發炎,傷口化膿,但由於他身體左側完全失去知覺,絲毫感覺不到。檢香當晚就送來了碘伏,為老人徹底清洗傷口。三個月前,她發現老人的輪椅輪胎壞了,剎車也不靈,就及時向區殘聯提交了配發新輪椅的申請。“老爺子坐上新輪椅的那一刻,笑得合不攏嘴。”檢香笑著說。

同村的彭立胡,是檢香6戶探視巡訪老人中,唯一一位留守獨居老人。因妻子早逝,遠在廣州打工的唯一兒子又與父親感情淡漠,多年未曾回家,甚至許久都沒有一個問候電話。彭立胡內心郁悶壓抑,逐漸不願出門、不愛跟人說話。鑒於彭立胡自閉和家裡衛生極差的情況,檢香一個月得去三四次。為打開老人的心結,檢香總會拉上幾個志願者一道,與老人搞衛生、做飯,跟他聊兒子的事,鼓勵他主動聯系兒子。去的次數多了,彭立胡的話也多了起來。“檢香,我兒子打電話回來了!”老人喜不自禁地告訴她。她還驚喜地發現,老人的家裡比原先整潔多了。“我要把衛生搞好,萬一哪天兒子回來了呢?”彭立胡笑著說,前不久兒子還寄了錢回來,囑咐他買一台冰箱。兒子還跟他講“明年過年回家”,這個喜訊,讓彭立胡內心涌起陣陣幸福的漣漪。

從今年5月開始,湘東區按照就近、就熟、就便原則,在全區招募工作人員(志願者)258人,上門探視巡訪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近千人,為他們提供“二看三查四服務”,即看精神面貌、政策落實情況,查飲食安全、用電安全、居住安全,提供理發剪指甲、內務整理、精神慰藉、送醫陪護服務。區裡按照特困自理人員每人每月70元的照護經費,給志願者發放補貼。志願者須及時將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服務的內容、發現的問題等信息發送到微信工作群,進行實時打卡。

服務零距離,居家好養老。湘東區給特困老人派送的無數個“閨女”“兒子”,不但讓他們“安全有人關注、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而且營造出濃厚的敬老、孝老、養老、助老氛圍,溫馨而美好。(記者 卞 曄)

集中供養,醫養結合

——興國縣田庄上養老中心圓了特困、失能老人的養老夢

再老了該怎麼辦?病了又找誰?會不會去世了都沒人曉得?這些問題曾長時間縈繞在特困戶郭宜明的腦海裡。年紀越大,心情越是沉重。像大多數老人一樣幸福地度過晚年,他壓根沒敢想。

讓郭宜明怎麼也想不到的是,現在他的晚年居然能過得這麼好。重陽節前夕,記者在興國縣田庄上養老中心,見到了面色紅潤、神情愉悅的郭宜明老人。從笑容裡,能看出他對生活現狀的滿足,因為,他享受到了政府的救助政策,生活和健康都有了保障,溫暖和關懷兼而有之。

今年80歲的郭宜明,是興國縣良村鎮西嶺村人。中年時妻子離家出走,他一人撫養女兒長大成人。女兒遠嫁福建,郭宜明不願跟去,獨自一人留守。年過花甲后,主要依靠特困戶的政策和女兒寄來的生活費過日子。

年紀大了,疾病找上門。4年前,患上腦梗塞和帕金森症的他,生活變得完全不能自理。“沒飯吃,沒人照顧,自己又動不了,可憐啊!”問及患病時在家的生活,記者依稀看到他眼角閃爍的淚光。

也是在這一年,為讓農村特困、失能老人能得到及時有效救助,當地政府創立了貧困人口集中供養這一扶貧脫貧的有效方式,郭宜明幸運地被送到了這裡。

田庄上養老中心位於風景秀美的埠頭鄉楓林村,是興國首家公辦民營、醫養結合的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內設一級醫院資質的興國縣慧博源醫院。郭宜明一入住,便開始接受專業的治療。護理員汪秀平每天為他提供翻身、接大小便等無微不至的日常照料,每晚臨睡前還為他進行中藥泡腳,並腳部拍打按摩半小時。

“待遇”不止於此。在醫生指導下,他還進行了康復訓練。每天有規律地活動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讓關節及肌肉功能得以維持和改善。“我們還根據他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調整了營養膳食,蛋、奶、肉、青菜等食物樣樣不少。”汪秀平補充道。

經過積極康復和耐心細致護理,半年后,郭宜明能下床行走、開口說話了。這三年來,政府為郭宜明兜底治療費用達3.7萬多元。老人雖年事已高,記性不好,卻深深銘記著黨和政府對他的恩情。有一天,面對著護理人員,他“扑通”一聲跪在地上,嘴裡不停地重復著:“多謝你們,多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要不然,我早就沒命了。”

2015年10月,興國縣在埠頭鄉敬老院的基礎上,通過公辦民營模式設立了田庄上養老中心,政府採取投標的方式,尋找管理經驗豐富又熱愛養老事業的人士,劉滿玉幸運中標。

回憶起當初,劉滿玉坦言:“剛接手時,隻有原敬老院的十余名老人入住。別說盈利,每個月都在虧錢。”出於對養老市場的看好以及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劉滿玉始終告誡中心的工作人員:“養老是一份良心事業,做就要做好,做就要做實。”考慮到老人們的健康管理問題,她在中心內設了醫院,開辟了雙向轉診綠色通道﹔還設立了中醫館,為老人提供優質高效的養護服務。

“當時,我是被擔架抬進房間的。沒想到,我現在生活基本能自理了。”去年9月,86歲的董科選被送到這裡。入住前,他因不慎跌倒導致骨折,在醫院治療多日后仍不能獨立行走。考慮到家人無暇照料,他果斷地選擇了田庄上養老中心。如今,在工作人員的精心護理下,老人康復得非常好,已能獨立行走。他逢人就說,這一個月的三千來塊錢,花得值啊!

在田庄上採訪,問起這裡好不好,幾乎每位老人都比劃起大拇指。他們說,白天可以健身、下棋、唱歌、書法、拉二胡、聽紅色故事,忙得不亦樂乎。夜間,稍有頭疼腦熱等不舒服,就能隨時喚來護理員、醫生。“沒有比這裡更好的地方了!”採訪結束時,郭宜明扯著嗓子大聲告訴記者。

牆內開花牆外香。4年多下來,不少特困、失能老人在田庄上養老中心得到救治、安享晚年的故事在興國傳開了,越來越多的老人來了,中心的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如今,這裡已入住老人272人,其中農村特困、失能老人42人。老人們都說,在這裡我們真的是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養老夢。(記者 唐 燕)

(責編:帥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