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楷書作品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 · 瘧論篇第三十五》 26cm×68cm
從中國天道地德人文三才合一的宇宙觀看,人之初,性本善,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壽,命相遠。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和生實物,人與天地同壽,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每個人自身的和諧,健康長壽,盡享天年,是道法自然的大德。在故宮北面偏西處有座牌樓,上面有四個字,叫“大德曰生”,這來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意思是天地之間最偉大的道德是愛護生命,帝王保持崇高地位的法寶是促使萬物生生不息、互不侵害。健康是人類的自性和永恆追求,更是每個人的自我責任和最大道德。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話說:“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人類的所謂健康,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善狀態。”包括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書法之道對於養生的積極意義,也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方面。
一、人之初,性本壽:人類自性是長壽的
一般認為,人的自然壽命都可以達到百歲以上。按照《黃帝內經》的觀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他們中既有能夠與天地同壽的真人,更有長命百歲的各種高人。《黃帝內經》把不同時期的養生專家稱呼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這也可以說是養生的四重境界。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被稱為真人的人,他們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吐故納新,吸收天地間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以保持精神內守,使身體與精神達到高度協調統一,能夠與天地同壽,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樣的真人,因得道而長生。
中古時代,有被稱為至人的人,他們具有淳朴完美的道德品質,能夠全面掌握養生之道,符合天地陰陽變化,順應四時變遷,遠離世俗生活干擾,積蓄精氣,保全精神,悠游於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聽直達八方之外。這樣能夠延長壽命、強健身體的至人,也可以列入真人行列。
其次是被稱為聖人的人,他們處於天地之和,順從八風之理,保持自己愛好與世俗社會習慣相適應,沒有惱怒埋怨情緒,行為不背離世俗社會一般准則,但又不受制於世俗社會規矩。在外不因繁重事務而疲勞身體,在內不因欲望強烈而背負精神包袱。以安逸快樂為追求,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們能夠保持形體健康、精神內守,亦可以盡享百歲壽命。
其次還有被稱為賢人的人,他們效法天地變化,模仿日月運行,按照星辰宇宙法則,順從陰陽消長規律,分別季節不同要求,追隨上古真人,保持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夠延年益壽、盡享天年。
方立隸書作品 :李白詩《塞下曲》 34cm×68cm
從《黃帝內經》的論述,似乎可以判斷,在黃帝稱呼為上古時代的人類社會,曾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在那個社會人類的壽命是很高的,一般人都能夠享年百歲。中古時期及其以后,百歲長壽者同樣存在,這就是黃帝講的另外三種高壽之人。有人曾經猜測,在原始社會以前,還有更發達的史前文明,不知什麼原因而中斷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似乎從側面印証了這種說法,但缺少事實和科學依據。
現代科學研究証明,人類自然壽命一般可以達到百歲以上,這是有依據的。科學家發現,人和動物都有自己比較固定的壽命期限,稱之為自然壽命。對於人類自然壽命大體有三種測算方法:一是生長期測算法。這個自然壽命期限又同自身生長期長短有關。一般來說,動物和人的自然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比如,狗的生長期是2年,自然壽命是10-15歲﹔貓的生長期是1.5年,自然壽命是8-10年﹔牛的生長期是4年,自然壽命是20-30年﹔駱駝生長期是8年,自然壽命是40歲。人的生長期是20-25年,自然壽命是100-175歲。二是性成熟期測算法,這是用人和動物性成熟期的8-10倍推算壽命,人的性成熟期是14-15歲,自然壽命是110-150歲。三是細胞分裂次數和周期測算法。美國海爾弗利教授研究發現,人的細胞分裂次數是50次左右,平均每次分裂周期是2.4年。以此推算,即以50乘以2.4,自然壽命大概在110歲-120歲。這三種方法都是在研究基礎上提出的,結果大體相同,說明人的自然壽命應該在百歲以上。
值得指出的是,現代測算人類自然壽命的方法,中華民族先人在幾千年以前就使用了,《黃帝內經》就記載了這些方法。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二七而天葵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陰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腎氣平均,太沖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葵至,精氣溢泄,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虛,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憔,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葵竭,精少,腎臟衰,則齒發去,形體皆極。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臟腑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葵盡矣,故發賓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這段對話翻譯過來就是說,黃帝問,人年老之后不能再生育,這是精力衰竭導致的,還是自然生理變化規律就是這樣呢?
岐伯回答:女子7歲,腎氣開始旺盛,乳齒更換,頭發生長。14歲,促進生殖功能的天葵成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女子就具備了生育能力。21歲時,腎氣平和充盈,智齒生出,身體長到最高點。28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長到最茂盛階段,身體是一生中最強健階段。35歲時,陽陰經脈氣血逐漸衰竭,面容開始枯槁,頭發開始脫落。42歲時,三陽經脈氣血開始衰退,面容枯槁,頭發逐漸變白。49歲時,任脈氣血衰弱,太沖脈氣血逐漸衰弱,天葵枯竭,月經斷絕,生育能力喪失。
男子到了8歲,腎氣充實,頭發開始生長,乳齒更換。16歲時,腎氣旺盛,天葵開始成熟,精氣充盈而能外泄,男女交合就可以生育。24歲時,腎氣平和充盈,筋骨強健有力,智齒長出,身體增長到了最高點。32歲時,筋骨粗壯,肌肉充實。40歲時,腎氣開始衰竭,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干枯。48歲時,人體上部陽陰經氣開始衰竭,面容逐漸憔悴,兩鬢開始發白。56歲時,肝氣衰竭,筋脈遲滯,手腳運動開始不自如。64歲時,天葵枯竭,精氣減少,腎臟衰弱,牙齒和頭發脫落,形體和神氣衰弱。腎臟是調節水液體的,接受並儲藏其它臟腑精氣。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向外排泄精氣。男子年老以后,五臟功能衰退,所以不能再生育。
這段對話,講了女子七七49歲、男子八八64歲以前為什麼能夠生育的道理。過了這個年齡段,一般就不能夠生育了。但是,《黃帝內經》也說過,一個男人如果能夠健康活到100歲,也是可以有生育功能的。
繼續聽他們的對話如下:
帝問: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也。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這段對話翻譯今文就是說:黃帝問:有的人年紀已經很老,為什麼還能夠生兒育女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他們天賦超過常人,氣血經脈能夠暢通,腎氣有余。雖然有這樣的人存在,但一般而然,男子不超過64歲,女子不超過49歲,精氣就枯竭不能生育了。
黃帝又問:通曉養生之道之人,年齡到了100歲左右還能夠生育嗎?岐伯回答:通曉養生之道的人,一般都可以預防衰老、保全身體,所以即使年事已高,也能保持生育能力。
幾千年前古人的這段對話,同當今科學研究所採用自然壽命測算方法幾乎一致,都提到了女子二七14歲、男子二八16歲具有生育能力,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性成熟期。女子三七21歲、男子三八24歲智齒生出,就是我們前面所說人的生長期。古人還明確說上古之人都可以享壽百歲以上,而且動作依然敏捷。更了不起的是,幾千年以前的古人對男人和女人在各個階段的生命特征進行了總結,這些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基本正確。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醫療技術的進步,不僅測算人的自然壽命的手段增加,而且人的平均壽命和生育年齡都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仍然在古人認識范圍之內。所以,把現代科學知識成果,應用於發掘古代養生寶庫,是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方立行書作品 :李白詩《早發白帝城》 34cm×68cm
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百歲老人也不少。所謂歲,《爾雅·祭天》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歲、祀、年、載都是年份的同一概念。壽命最長的是彭祖,有壽800的說法。但是,四川彭山有小甲子記年的習俗,60天為一年。所以,彭祖的實際年齡約為130多歲。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歲。”老子是問道求仙的典范,傳言他享受160歲或者200歲。他留給我們5000多字的《道德經》,既是哲學社會學著作,又是養生之道的集大成者。另外一個高壽者為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邈,對他的年齡有多種說法,最小101歲,還有120歲、131歲、141歲甚至168歲的說法。他自己說,他的著作《備急千金要方》是在百歲時寫的。隻知道他生於西魏時期(535-557),具體生年並無記載,卒於唐永淳元年,比較確定。他高壽是肯定的,一般人接受他享壽130-140歲的說法。有文字記載的還有清代李慶遠,有說他生於1679年(康熙十八年),也有說生於1736年,卒於1935年(民國24年),有257歲和200歲之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特別是醫學的進步,現在百歲老人已經不是新聞。
自古至今對於高壽者有許多稱呼。《庄子·盜跖》認為,上壽為一百歲,中壽為80歲,下壽為60歲。按照我國傳統稱呼,60歲為花甲,70歲為古稀,80-90歲為耄耋,百歲為期頤。還有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等稱呼:77歲為喜壽,因為草書大寫七十七近似豎寫的喜字﹔88歲為米壽,因為米字拆開上下各為八,中間為十﹔99歲為白壽,因為白字為百字去一橫而成﹔108歲為茶壽,因為茶字的草頭為二十﹔中間的字為八,底部的木字為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為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等於108。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45歲到65歲以前是中年人,65歲至74歲是青年老年人,75歲至90歲是中年老年人,90歲至120歲是高齡老年人。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洪韶光教授認為,健康七八九,百歲不是夢。如果70歲、80歲以前沒有病,活到90歲也很健康,那麼活到一百歲就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100歲,至少達到白壽、爭取實現茶壽,這才是真正的頤養天年、盡享天年,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包括書法和養生的中華傳統文化都強調人命關天、生命至上,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去冬今春武漢首先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來看,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藥的理論和實踐都認為瘟疫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類研究和認識它們以后,不僅可防可控可治,而且人類可以與它們共生共處。西方面對瘟疫所謂的群體免疫理論和主張,實質上是達爾文優勝劣汰進化論的變種,歸根到底是叢林法則在人類疾病領域的運用。這是以犧牲幾萬甚至幾十萬所謂劣勢群體性命為代價的人間悲劇,全社會群體免役也隻能是西方社會精英的一種幻想。所以,被許多科學家質疑:這不是科學家拿小白鼠做試驗,而是政府在拿自己的人民做試驗。從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看,中華文明是更人道更高等更優越的文明,我們的文化自信有足夠的底氣。
方立行楷作品 :《黃帝內經·素問卷·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34cm×68cm
二、人之生,命相遠: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按照自然壽命,人類理論上可以活到120-130歲或者更高,長壽是人的本性。實際上大多數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年齡,這就是后天的養生問題了,即所謂的習慣、命運等問題了。這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是不能成為高壽的凡夫俗子,他們幾乎從出生后尤其成年以后就被外物迷惑,往往是用性養物,而不是用物養性,輕重顛倒,做壽命的減法而不是加法。損傷、事件、勞損、疾病等,都使壽命在這個限度內扣分。所以,每個人出生以后的命運就大不相同了,養生對於健康長壽真的很重要,關鍵是自己把握。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中,就開宗明義談了養生要旨及其重要性。
(帝)乃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之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者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翻譯過來就是: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壽命都超過百歲了,動作還沒有衰老的跡象。現在的人,年齡剛過半百,動作就顯得衰老。這是時世原因呢,還是人們不懂養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上古時代之人,大多懂得養生之道,就是取法陰陽變化規律而生活,並且掌握了一整套養生的技巧。他們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過度操勞,不過分行房,形體和精神都保持健康,所以能夠盡享天年,超過百歲才離世。現在的人就不同了,以酒當水沒有節制地喝,恣意妄為成為常態,喝酒醉了還行房事,縱情聲色,以至精氣衰竭,真氣耗散。他們不善於保持精神飽滿,務求感官快樂,違背人生真正樂趣,生活沒有規律,年齡剛過半百就衰老了。
上古時期,所有人都聽從通曉養生之道聖人的教導,及時躲避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克制私欲,清靜安逸,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什麼地方來呢?所以,人們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真氣和順,精神充實,每個人都能各從其欲、皆得所願。人們吃什麼東西都感到美味,穿什麼衣服都感覺舒服,流行什麼風俗都感覺快樂,處於什麼社會地位都感到自尊,所有民眾都感覺自然朴實。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任何嗜欲都不會干擾視聽,任何淫邪都不能迷惑心性。無論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孝的還是不賢孝的,都不擔心被外物利欲,這十分符合養生之道。所以,那時的人們都能夠享年百歲而動作不顯衰老,這得益於他們道德精神和形體都健康完備而無偏頗。
方立行書作品 :世間賢者聯 136cm×34cm×2
導致人衰老折壽的因素很多,最重要最常見的因素是五臟虛損。《靈樞·天年》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五臟虛損中,又以脾腎虛損與衰老關系更密切,腎氣虛損是衰老的主因。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衰老過程就是腎氣的消耗和虛損過程。中醫預防衰老,主要環節就是抓腎中精氣。脾胃虛弱也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見於那些身體狀態欠佳、營養不良、久患慢性疾病患者。心、肝、肺虛損均可導致衰老,但往往有脾腎兩臟虛損摻雜其中。長期的陰陽失衡、氣化減弱、邪毒入侵、淤血內阻等,都是導致衰老的因素。尤其疾病,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腫瘤、各種意外傷害更是導致衰老折壽的重要因素。按照現代醫學理論,生命的基礎是代謝,代謝失調必然導致衰老。器官衰老首先表現在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因此,保持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轉,尤其是保持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正常,對於抗衰老是非常重要的。
衰老的形態特征和外在表現主要是:脊背彎曲、身材縮短、皮膚鬆弛發皺、毛發灰白稀疏、關節僵硬、步履蹣跚、眼袋低垂、老年斑顯現、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血管硬化、視力模糊、聽力減退、反映遲鈍、記憶力減退等。這些都是在人體內部生理功能減退基礎上發生的,主要是由於體內細胞及其物質代謝功能、感覺運動功能、循環系統功能、神經系統功能、呼吸系統功能、消化系統功能、內分泌系統功能、骨骼系統功能、生殖系統功能的老化和減退引起的。因此,人體養生保健的關鍵,就是保持肌體功能的正常代謝。這就需要綜合保健,包括體育鍛煉、心理衛生、生活方式及習慣、情趣愛好、醫療預防康復一體等系列保健措施。如果等病人得病后找醫生,醫生能夠給予病人的幫助已經很少了。所以,好的醫生是不讓人得病的醫生。這就是古人一直強調的上醫治未病。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長壽遺傳因素佔15%、社會因素佔10%、醫療條件佔8%、氣候條件佔7%,而60%取決於自我保健。
人們怎樣才能真正頤養天年、盡享天年呢?《呂氏春秋·本生》認為,人的本性是長壽,卻被外物干擾了。如同水的本性是清澈,卻被泥土搞混了。萬事萬物是用來養性的,不是用性養物的。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卷十二《養生禁忌》這樣記載:彭祖認為,心神強的人一般長壽,心氣強的人容易短命。柔弱畏強的人心神極強,易怒而且欲望高的人氣強。美色使眼睛失明,麗音使耳朵失聰,馨香使鼻孔堵塞,厚味使胃口敗壞,欲望使心神騷亂。大醉、過飽、大喜、大怒、太熱、太涼、太累、太高興、太憂愁、太畏懼、太煩躁、太奢侈、太荒淫以及陰陽不交,都有傷身體。晚上是修養元氣的時候,有許多禁忌:交合一次就損失一年的年壽,夜飲大醉就損失一月的年壽,晚食過飽就損失一日的年壽。如果這些所言確實,那麼大多數人的一生中,都有違許多養生禁忌,因此,折壽活不到百歲以上的自然壽命就不奇怪了。所以,一個人要達到百歲以上的自然壽命,懂得養生之道是非常重要的。
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教誡》認為,人的智力差別是先天造就的,而體質強弱、壽命長短則是人自己造成的。因此,各人的人生道路主要靠自己選擇。人在初始階段胎氣充實,成長階段乳食充足,成年時期節制飲食、聲色,就會強健長壽。否則,就贏弱、短命。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卷九《延年卻病箋(上)》還說,養壽為先,卻病為急。就是說,人活著要以養壽為先,養身以治病為急。
方立篆書作品 :張繼詩《楓橋夜泊》 34cm×68cm
三、人之壽:性命雙修,神形雙修
精神是人的根本屬性。隻有人性的健康,才能有人命的健康。人的生命在於神,而神依附於形,形又依附於氣,氣旺人體就會健康,氣衰人體就衰弱。形氣相互依存,全在調養。
《文子·道原》認為,聖人不用智役物,不用欲亂和。他們快樂不過度,憂愁不傷心,這就是居高而不危,處安而不傾。《淮南子》認為,養性在於靜心全德正心誠信存厚簡朴。心靜通神明、道自定。外界事物不擾亂內心,性志就可以養護﹔動靜協調,品德就有地方安放。人養生一世,並且終身保持高尚品德,就可以說體驗到自然之道了。這樣的人,血脈暢通無瘀滯,性情清靜禍福不能擾,其心純真毀譽不能污,就能夠達到最佳境界。
人最有價值的東西,一個是生命,一個是精神。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每個人隻有一次,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生命最寶貴,怎樣善待生命是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人身上另外一個最有價值的東西是精神,人與其他生命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要把自己修煉成為精神上優秀的人,精神屬性得到成長。人性健康,首先是智力屬性,要有好奇心﹔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要有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情感屬性,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再次,道德高尚,清心寡欲。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自然寵辱不驚。所以,不能把生命和物質的關系搞反了,就是許多人不關心生命和健康,而把金錢財富看得很重要。要從生命本身需要來看生活完美不完美。你有金山銀山,身體不健康,尤其重病纏身,生活同樣痛苦﹔你是高官厚祿,位高權重,如果身心皆病,生活同樣提心吊膽。
快樂才能健康長壽,經常生活在痛苦中的人肯定不能長壽。人為什麼會痛苦,大多因為欲望超過了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成為你生命的主要追求目標,這是痛苦的主要根源。物質欲望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而是社會刺激出來的,是人比人比出來的,就是人家有,我也一定要有﹔人家錢多,我一定努力比他多﹔人家官大,我一定努力比他大。其實,生命本身不一定需要這個東西。維持生命需要一定物質條件,但是有限的。生命本身是自然界產物,是自然之子,維持生命必須有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需求。生命需要有兩部分,一是外部自然界,需要一個好的自然環境,不能無限制、無規則地索取自然,必須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同自然保持和諧關系。愛情、親情等感情是大自然給的,雖然普通,但是人類生命骨子裡的東西,是人類生活的核心價值,是人類同自然保持和諧的重要內容。名利地位身份財富權力等,人類都看得很重要,這些東西同生命相比是表面的堆積物,不能一輩子為這些堆積物活著,要為生命本身需要活著。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等同樣如此,要從珍惜生命的角度取舍,而不是從感官需要的角度取舍。否則,本末倒置了。
方立隸書作品 :《黃帝內經 · 素問卷第一· 金匱真言論篇》 68cm×26cm
現在這種本末倒置比比皆是,許多人都把生活過反了。一個是把人生順序搞反了。堅持才有希望、爭取才有機會、做了才能學會、承擔了才能成長、付出了才能擁有、挑戰了才能突破、成長了才能成功、感恩了才能收獲等等,這些本來應該自覺踐行的生活習慣,許多人不以為然,甚至都是反過來做著。還有許多人從小到大就把日子過反了。孩子應該健康快樂成長,卻在沉重負擔中玩命學習﹔青年人應該努力學習知識和本領,卻在拼命玩樂游戲﹔中年人需要開始保養、珍惜身體,卻在白天黑夜玩命賺錢﹔老年人應該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卻在高強度鍛煉、玩老命健身。再一個是把性和命的關系搞反了,本來應該是以物養性,實際上是以性養物,為了物質利益和名利欲望,道德淪喪,不顧健康,追求性命需要以外的享受,這些都是導致疾病的減壽行為。
現代人的許多疾病和死亡,都是這種過反的生活方式導致的,比如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有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每抽一根煙減壽10分鐘﹔醉酒一次減壽7-15天﹔小感冒一次減壽2-4天﹔大病一場減壽3-7年﹔通宵熬夜減壽1-2天﹔嚴重疲勞並很快恢復減壽2-4天﹔大吵一場減壽2-3天﹔抑郁狀態持續時間除以3約等於減壽時間,比如持續抑郁達1年以上減壽約為4個月。這些減壽行為,許多人沒有預防。美國有個研究報告說,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使高血壓發病率減少55%,腦卒中減少75%。有人認為,隻要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基石來生活,慢性病能夠減少一半,壽命能夠延長10年。因此,知識就是健康,養生就是養壽。
2019年7月,讀到微信圈的一篇筆記,對養生的意義進行了總結,感到很經典,引用到這裡作為這一章的總結:養生不能馬上讓你年輕10歲,而是過10年后,你身邊和周圍的人都老了10歲,而你還仍然是今天的樣子﹔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的病痊愈,而是過10年后,你身邊的人或許都已漸漸離去,而你仍然還是今天的樣子﹔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發財致富,而是過10年后,身邊的人都為治病破產到處借錢的時候,而你仍然衣食無憂、逍遙自在地安享天年。(文圖為作者授權發表)
方立草書作品 :《黃帝內經 · 素問卷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 68cm×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