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情 一家親 漢族阿媽十年關愛藏族兒女

2020年10月29日07:14  來源:江西日報
 

  在南昌市青山湖畔,一群“愛心媽媽”扎根社區,十年如一日對從西藏來昌求學的藏族學生給予關心關愛,幫助他們適應陌生的學習環境、融入當地生活,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植根心靈深處,持續傳遞出“漢藏一家親”正能量。10年來,先后有4000多名藏族學生在“愛心媽媽”團隊的照料下,離開校園、步入社會,成為民族團結的維護者、踐行者和傳播者。

  “愛心媽媽”團隊所在的青山湖區上坊路社區,曾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社區,“愛心媽媽”團隊中的劉和平,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結對認親,傳遞“漢藏一家親”正能量

  “愛心媽媽”團隊與藏族學生結緣,始於2010年9月。當時,江西電子信息工程學校開始招收西藏學生,上坊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和平對藏族學生從雪域高原到內地求學的不易感同身受,決定招募社區居民組建“愛心媽媽”志願服務團隊,幫助他們更好更快適應在異鄉的生活。第一次倡議,便得到20多名居民的熱烈響應。在民族工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首批45名藏族學生與“愛心媽媽”團隊結對認親,每位“愛心媽媽”各自結對1至2名藏族學生。從此,“愛心媽媽”團隊與藏族孩子們結下了一段跨越民族、跨越血緣的親情,藏族孩子在遠離家鄉千裡之外的南昌有了漢族阿媽。2015年秋季,江西電子信息工程學校不再設立藏族班,但“愛心媽媽”團隊的行動沒有停止,她們走出轄區與南昌市十七中內地藏族班的262名學生結對認親。十年來,“愛心媽媽”團隊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已有100余人加入,累計結對認親藏族學生4000多人。

  藏族孩子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渴望得到親人的關愛和溫暖。“愛心媽媽”團隊放棄了一個個節假日,為藏族孩子們洗衣服、晒被子、整理宿舍、購買生活用品,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藏族學生米瑪說:“阿媽們的熱情讓我們倍感溫暖,我們遇到麻煩或心情不好時,總有阿媽們的關愛陪伴。”2015年,尼泊爾地震波及西藏,藏族班學生米瑪和巴桑老家房屋被震裂,受損嚴重。災情牽動著“愛心媽媽”們的心,她們在社區舉辦募捐活動,數百名居民踴躍捐款,所籌善款全部寄往兩名藏族孩子的家中。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南昌市十七中藏族班有121名學生留校。2月25日,藏歷大年初一,“愛心媽媽”們來到學校,鼓勵藏族孩子們堅定信心、遵守校規、共克時艱,並贈送了1600多個口罩等防疫物資。

  打開心扉,藏族孩子愛上第二家鄉

  初到南昌,因氣候差異、習俗不同、語言障礙等,藏族學生一度關閉了與外界溝通的大門,部分思鄉情重的學生甚至有退學回家的念頭。為了更好地讓藏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交往交流、融入南昌,“愛心媽媽”們經常邀請與藏族班結為“漢藏團結班”的漢族學生和藏族學生一起開展節日聯誼活動,漢藏學生在“愛心媽媽”們的指導下,寫春聯、包粽子、做月餅。在活動中,藏族學生逐漸熟悉漢族的文化習俗,漢族學生也慢慢了解藏族的風情特點,漢藏學生在交談中互相學習各自的語言文字。每次聯誼活動,漢藏學生都和“愛心媽媽”們歡聚一堂,在歡聲笑語、載歌載舞中,藏族學生敞開心扉,與漢族學生成為好朋友。在一次次的實踐活動中,大部分藏族孩子很快就把南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家鄉。

  “愛心媽媽”們一次次的精心呵護,如同無聲的春雨滋養著藏族孩子,讓他們心田的民族團結種子悄然生根發芽。南昌市十七中2017屆藏族學生達瓦次旦畢業后回到西藏,組建起志願者服務隊,利用節假日組織團隊到貧困地區支教,向貧困地區孩子們講述民族團結故事﹔2016屆藏族學生索朗加布畢業后進入部隊,守衛祖國邊境一線,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保駕護航。

  年復一年,“愛心媽媽”呵護培養著一批批藏族學生,一朵朵民族團結之花在祖國大江南北綻放。(林 雍)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