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圈者:因“大”而成

——如何理解大南昌都市圈

2021年07月14日07:28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開篇語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2019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由此可見,中國進入到都市圈時代。

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更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主要依靠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結構性潛能。今后5到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展潛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

2018年7月,江西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戰略﹔一年后,《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出爐。

千帆競發,時不我待。今天,作為謀一域而生的大南昌都市圈,其發展狀況如何?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煩惱和藩籬?各方對此的共識度怎樣,有何建議和良策?借鑒毗鄰方興未艾的合肥等都市圈,又當如何加速崛起?

為盡可能了解更加全面的情況,探求可資借鑒的做法,圍繞以上話題,本報派出調研採訪組,奔赴圈內各地,以及合肥都市圈的合肥、蕪湖兩市,行程3300多公裡,入企訪情、座談問計、現場求証,形成“大南昌都市圈調查與思考”三篇系列報道——《圈者,因“大”而成》《圈者,因“融”而興》《圈者,因“優”而特》,以期對推進中的大南昌都市圈建設有所裨益,敬請關注。

4月30日,“五一”小長假前夕,臨近午時,南昌地鐵大廈旁的公交站台,候車的乘客排起了長龍。

自從兩年多前南昌-豐城的168城際公交線路開通以來,每逢節假日,這樣的場景便是常態。

記者上車后,不一會兒,車上49個座位就坐得滿滿當當。坐在記者前排的熊女士,當天上午帶著孫女到南昌就醫,中午就坐這趟車返回豐城。對於經常往返兩地的她來說,相較於以前坐長途客車,公交班次更密,而且更快捷、更舒適,來回一趟還能便宜20多元。一班城際公交,把她和省城的距離拉得更近。

如今,有了公交的一體化,以及更大范圍內的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等八個“一體化”,兩地群眾、兩城之間日益“一家親”——在南昌,經常可見來此工作、游玩、消費和就醫的豐城人﹔在豐城,四處聽得到南昌口音,看得見贛A和贛M牌照的車輛……

不僅在南昌和豐城,這種由“一體化”帶來的“同城化”趨勢,從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建設大南昌都市圈的戰略以來,就在整個都市圈的范圍內變得越發明顯。由此,這個擁有全省約30%的面積、40%的人口,卻創造了全省約50%GDP的都市圈,作為江西經濟的“最強軍團”,發展的格局在變、經濟的體量在變、釋放的效能在變。

戰略的演變——從“龍頭昂起”到“一圈引領”,格局變大

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新城位於南昌縣,不靠海、不沿江,發展外向型經濟並無先天優勢,卻日益成為區域物流中心,憑什麼?

帶著疑問,採訪組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原來,除了外貿班列增加、班次加密外,2019年起,南昌縣推出同價到港、同價起運、同樣效率的“三同”政策。通過設立資金周轉池,每年拿出1億元給予企業全程鐵路運費補貼、距離到發場站集疏費補貼等。這項政策,不僅讓南昌本地的企業受益,而且為宜春、上饒、九江、撫州等地企業節省了大量的物流成本。

如果沒有大格局、大氣魄,便不會有這樣的大手筆。

“不光是陸港新城,南昌打造的空港新城、高鐵新城、九望新城、現代職教城等功能片區,著眼的已不僅是自身發展,而是大南昌都市圈,乃至全省的發展。”南昌市發改委主任賈彧超告訴記者。

多年前,我省確立了“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的區域發展格局,強調通過“龍頭昂起”,把南昌打造成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之后,隨著區域競爭的格局由城市間的“單打賽”變成都市圈、城市群之間的“團體賽”,2018年,省委提出“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的區域發展戰略,其中的“一圈引領”就是打造以南昌為核心,以贛江新區為引擎,以九江、撫州為支撐,以一小時交通時空距離為半徑,聯動豐樟高、鄱余萬等周邊縣(市)的融合一體發展的大南昌都市圈。

“南昌就好比一個心臟,隻有心臟強了,供血能力強了,才有利於輸血造血,輻射周邊兄弟城市。”賈彧超如是比喻。九江市發改委相關負責同志也表示,南昌處於全省的龍頭地位,為做強大南昌都市圈,隻要南昌提出需求,九江都會積極響應。做大做強南昌這個核心,已成為圈內各地的共識。

從“龍頭昂起”到“一圈引領”,發展格局之變,催動著都市圈內每位成員的思想格局也要變。

位於南昌小藍經開區的江西煌上煌集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謀劃發展時,也像圈內許多企業一樣,把目光投向了都市圈。他們很快看中了豐城在麻鴨養殖、屠宰方面的優勢,希望在豐城建肉鴨屠宰廠,以解決每年至少1000萬羽屠宰量的缺口。然而,囿於兩地政策不通用,一旦“走出去”,公司將不能繼續享受現有的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及稅收減免政策,成本和風險難以控制。不僅如此,對產業轉移,小藍經開區也感受到了可能面臨的財稅流失。各方面因素的掣肘,讓煌上煌始終難以作出決策。

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一系列新問題、新難題?這就是大南昌都市圈戰略背景下,對思想格局的一次考驗。

“‘走出去’顯然有利於公司做大做強。”煌上煌相關部門負責人坦言,如果資質能互認、壁壘能打通,對企業將是極大的利好。

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展現出更大的格局——不是固守局部利益,而是放眼整體發展。

調研表明,思想格局問題,是都市圈一體化面臨的共性難題,為推動格局轉變,不少政府部門、企業紛紛建議,可以嘗試在都市圈劃定“共享試驗區”,探索資金投入、土地要素、公共資源跨地區合作,建立GDP內部核算及稅收分成機制,讓各方“共建、共享”。合肥市發改委區域經濟處處長張衛東也認為,推動生產要素的流動,可以鼓勵以市場化的機制,開展“飛地經濟”或“毗鄰區”合作。

“大南昌都市圈的發展,不是一城一地的事,南昌要彰顯省會擔當,其他城市也要扛起各自的責任和使命。”

當前,這種都市圈“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觀已經有了萌發,但要真正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和追求,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策略的嬗變——從“獨唱獨舞”到“合唱共舞”,體量做大

格局問題意識到了,策略問題隨之而來。

都市圈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圈內成員間通過圈的聚合作用,實現資源的有機整合,促進體量的增長。在合肥都市圈,我們看到了從“獨唱獨舞”到“合唱共舞”,帶來的資源疊加效應。

這是一個與蔬菜有關的故事。

舒城縣位於六安市,自從與合肥共建蔬菜基地之后,合肥市民的“菜籃子”更豐富了,舒城縣菜農的“錢袋子”也更鼓了。

合肥有市場優勢,舒城有環境、土地、人力資源優勢。為兩者牽線搭橋的,是合肥都市圈2007年推出的合作共建蔬菜基地項目。由合肥市設立專項補助資金,鼓勵都市圈周邊縣(市)種植蔬菜。

僅去年,合肥撥付獎補資金656萬元,與都市圈9縣(區)再建蔬菜基地46個,面積4300余畝。

合肥人覺得這筆錢花得值——舒城縣桃溪鎮建成萬畝水生蔬菜生產基地和千畝國家級設施蔬菜標准園﹔金寨縣天堂鎮打造出夏季高山茭白基地﹔霍山縣建立了集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高山蔬菜產業體系﹔“舒城黃姜”“桐城水芹”分別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不僅平抑了合肥市蔬菜價格,而且大大豐富了市民的餐桌。

合肥都市圈蔬菜基地共建,是都市圈推動產業相加、做大體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是,這種相加,顯然不是一種簡單的“加法”。

在大南昌都市圈,很多地方也在嘗試這種相加。比如,奉新縣有著十幾年的紡織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近年來,該縣又引進了以光電照明、智能終端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逐步與南昌在主導產業上形成了趨同之勢。為做強南昌這個核心,也為自身尋求更持久的產業發展模式,奉新正在積極規劃與南昌的合作,不過,從目前兩地的產業關聯來看,表現更多的還是各自為戰。

“獨唱”固然是發展的一種方式,但強強聯合的“共舞”,更能產生多層面的共贏和多贏。

走進九江港,目睹一批批從南昌港、樟樹港轉運而來的貨物,從這裡通江達海,走向世界,我們看到了一種都市圈產業合作的模式。

九江港是全省的門戶港口,在水運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南昌港雖是腹地型港口,但貨源充足。近年來,九江港開通昌九集裝箱公共支線,實現了兩港的功能互補。

採訪組從上港集團九江港務有限公司了解到,近三年,南昌經九江港出口貨物量逐年上升,2020年達86.15萬噸,佔九江港出口貨物總量的17.97%。此外,九江港對來自南昌、樟樹等港口的集裝箱班輪予以扶持,既為大南昌都市圈貨物通江達海提供了優質便捷的水上通道,也讓口岸經濟成為都市圈外貿新的增長點。

優勢互補,走出的是互利共贏﹔錯位發展,創造的是無限空間。由此,九江港與南昌港之間形成了“1+1>2”的效果。

“合唱共舞”不是拉郎配式的相加,而是通過發揮市場作用和各自優勢,讓每個角色都能獲得比“獨唱獨舞”更大的收益。

南昌和鄱陽,為此進行了有益嘗試——圍繞全省的航空產業,南昌聚焦研發、設計、制造,鄱陽則利用空域優勢,發展航空駕校、無人機修理等配套產業﹔圍繞全省數字經濟產業,南昌等地布局大數據、人工智能、流量經濟等領域,鄱陽則瞄准產教融合,為都市圈培育數字經濟實用型人才。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在發揮“合唱指揮”的導向作用,引導都市圈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加快要素市場一體化,完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把一個個“獨唱”推向一體化發展的“大合唱”。

機制的應變——從“物理變化”到“化學反應”,效能放大

3月中旬,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撫州文昌裡歷史文化街區游客漸漸多了起來。聽戲曲演繹,看實景演出,逛明清老街……景區工作人員小熊明顯感覺到,從南昌、九江、宜春等地過來的游客越來越多。

這是每年一次的大南昌都市圈市際聯席會,給圈內旅游產業帶來的看得見的變化。嘗到甜頭后,圈內一些成員紛紛自發建立聯動機制,以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推、線路互聯。去年9月,2020撫州(南昌)文化旅游宣傳推介會走進南昌﹔當年,僅南昌運通旅行社一家,就為撫州帶來了6000多人次的大巴游覽團隊,並帶動了相應的酒店住宿及消費﹔而撫州則給該旅行社兌現了60余萬元的獎補資金。

機制的聯通,催化了比“物理變化”更大效能的“化學反應”。然而,在奉新、靖安採訪時,兩地也提到,由於缺乏跨區域統籌的機制,大家一直期盼串珠成線的“灣裡(梅嶺)-安義(古村)-靖安(寶峰寺)-奉新(宋應星館)”精品旅游線路,目前還是沒有打通“最后一公裡”。

此外,在生態、城管、警務等相關領域,突破行政界限的合作機制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

比如,贛江干流市汊斷面,是南昌與豐城的交界斷面。其中,豐城處於上游,而該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的主體為南昌。為了提升贛江水質,今年4月,南昌雖然聯合宜春、豐城對交界區域跨界污染源開展了協同排查及整治,推動了生態保護的聯防聯控,但圈內各城市相互之間仍然沒有形成一個穩定、可持續的協調機制。同樣,贛江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近年來處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期,其施工的揚塵污染,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南昌市的空氣質量考核指標,急需一套有效的聯動機制協調雙方利益。

行政壁壘的阻隔,利益訴求的不同,是一道道制約都市圈產生更多“化學反應”的牆。能否由更高層級的職能部門,牽頭建立圈內溝通協商和約束執行機制並監督落實,從而跨越障礙,真正實現風險成本共擔、利益價值共享?

在省發改委採訪時,地區經濟處處長朱建軍表示,我省正謀劃在大南昌都市圈發展領導小組、都市圈市際聯席會議等既有的領導和協調制度的基礎上,組建大南昌都市圈專項小組,以分領域推進生態、產業、交通等方面具體事務。同時,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也要求,建立針對都市圈整體和相關設區市、縣(市、區)的差異化績效考核體系,實行都市圈建設發展情況的監測約談制度,推動相關政策協調取得實效。

潮涌都市圈,雖道阻且長,然未來可期!

短評:

抓住格局這個“命門”

黎 軍

採訪中,合肥市發改委一位同志“合肥都市圈不是合肥的都市圈,而是安徽的都市圈”的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格局與視野決定態度和行為。不以江西為世界,而以世界謀江西。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南門北港”,到新世紀之交的昌九工業走廊、昌九一體化,再到當下的“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江西謀劃、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站位不斷提升,胸襟更為寬闊。

作為“一圈”內的各成員城市,當應發展格局之變正確審視和清晰自身在圈中的角色、職責——

大南昌都市圈的“大”,非指南昌之大,但賦予南昌大作為﹔帶有“泛”的概念,是指跨越南昌區域形成的一個“聯合體”,需要各地抱團成圈。

故身為“老大哥”的南昌,應該自覺強化省會城市之責,勇挑核心引領之擔,想方設法做大總量,盡快提高在圈中的經濟首位度、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以善算“大賬”的手筆,積極推進與圈內城市在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互通互聯,以“貧富不論”的氣度,強力集聚、輻射圈內“一眾兄弟”在產業鏈條上同頻共振。而作為圈內的其他城市,則要提高全局站位,以市場為主導,揚“優”顯“特”,主動開展“強核”行動和雙邊、多邊互動,打好定位發展、錯位發展、聯合發展的組合拳,齊心形成打造區域經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合力﹔而不是將都市圈的發展狹隘理解為南昌一地的事,“坐等南昌來輻射”,如此亦將錯失都市圈帶來的發展機遇。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南昌都市圈,是江西的都市圈,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板塊,建設之意義現實而深遠。對於這個尚處培育階段的經濟圈,圈友們唯有休戚與共,多一份信心、持一份耐心,才能相生共贏,行穩致遠。(記者 黎軍 殷勇 鐘珊珊)

■ 鏈接:

大南昌都市圈

根據《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大南昌都市圈的發展定位是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引領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全國內陸雙向高水平開放試驗區、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產業發展方面,大南昌都市圈將共建高端化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和產業發展平台共建共享,共建高端產業集聚、特色優勢互補、配套協作緊密、創新創業活躍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推進工業強省、旅游強省、現代農業強省戰略在都市圈率先落地。

在基礎設施方面,協同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現代化,統籌提升交通、信息、能源基礎設施連通性貫通性,促進廊道共享共用,構建都市圈一體化現代化的綜合交通網、智慧信息網、能源電力網。尤其是構建以南昌為中心,多層次、放射狀、強連通的綜合交通網,優化都市圈綜合交通網絡布局,提升都市圈交通設施一體化服務水平。

此外,大南昌都市圈還將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公共服務由按行政等級配置轉向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以推進都市圈公共服務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著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和有效供給能力。

(宋思嘉整理)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