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者:因“融”而興
——如何推進大南昌都市圈

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曲徑通幽。
這不是風景名勝區,而是知名藥企華潤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制造基地——江中藥谷。
在這個坐落於南昌灣裡的“中國最美工廠”裡,全球首個無人中藥液體生產車間和原生態森林、湖泊融為一體,兼具科技感和生態性。車間裡聽不到嘈雜的機器轟鳴聲,隻有上百個機械手和智能運輸小車配合完成提取、純化、配料、灌裝等生產工序,整個流程智能且高效。
“去年10月,位於贛江新區中醫藥科創城內的華潤江中科創城現代中藥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正式開工,未來將與江中藥谷共享研發資源,推動轉型升級,撐起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的‘雙核’。”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華潤江中在兩地進行跨區域產業布局的背后,正是南昌市和贛江新區充分發揮各自科研技術、產業基礎、政策機制等優勢,助力大南昌都市圈中醫藥產業邁向融合發展新階段的生動實踐。
經過數年探索,不僅僅是中醫藥產業,也不單單是南昌市和贛江新區,大南昌都市圈已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融合元素。
受益於基礎設施相融,各地往來更加便利和頻繁﹔獲益於產業相融,各地經濟發展有了新動能和新活力﹔得益於公共服務相融,圈內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融”之前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織起一張整體融合網
近日,採訪組來到於去年底全線貫通的S208省道余干縣鷺鷥港至九龍段公路改建工程的起點,這裡道路平坦、車水馬龍。余干縣發改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是S208省道的重要組成段,也是我們加強與進賢縣聯系的主要通道,對於完善鄱陽湖區域路網布局,促進余干更深層次地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具有重要意義。”
就在此不遠處,離杭長高速余干出入口僅2公裡的昌景黃高鐵余干段一號預制梁場,也是滿眼火熱的施工場景。
2023年,這條高鐵通車后,余干到南昌隻要半小時。同時,依托未來的余干高鐵站,以及近在咫尺的杭長高速、S208省道,一個立體化交通網將支撐起一座現代化高鐵新區,重點發展與大南昌都市圈相配套的產業,使余干真正實現融圈發展。
有了圈內每個城市的努力,不知不覺間,一張以南昌和贛江新區為核心,以九江、撫州和豐樟高、奉靖、鄱余萬組團為主要節點的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內暢外聯的“1小時”都市圈多層次綜合交通網,正在加快形成,推動大南昌都市圈的區域整體融合。
在南昌市東湖區上班的胡先生,因為有了舒適便捷的139路直達公交車,每日下班后都可以回老家永修縣居住,成為跨城通勤一族。在南昌幫子女照看孫子的高安市民王阿姨,也習慣於周末乘坐高鐵往返於兩地之間。“我在南昌坐地鐵2號線到西客站,再乘坐高鐵,15分鐘后就能到高安。”王阿姨說。
於是,工作、生活、學習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在都市圈內加速資源的有效整合,並成為都市圈邁向整體融合的重要標志。
“加速大南昌都市圈融合發展,實現道路等基礎設施一體化是首要前提。”調研採訪中,這已成為圈內各單位的共識。
然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涉及廣、見效慢,特別是道路建設往往橫跨多個縣(區),乃至設區市,各自之間訴求不一、財力不同,導致一些項目進展受阻。
南昌市三清山大道南延至南外環高速對接豐厚一級公路項目,一旦通車,將打通南昌、豐城兩地的快速通道,減少繞行,加快兩地的融合發展。該項目兩年前就列入了大南昌都市圈發展合作重點事項,但推進緩慢。
合肥都市圈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面臨此類問題,合肥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省會城市和核心城市,合肥在互通互聯項目中會作出更大貢獻或直接出資支持。比如,合六南通道對六安的拉動作用顯於合肥,但合肥主動投入100多億元以完成項目建設。
對此,省發改委地區經濟處處長朱建軍認為,“融”的關鍵是齊心協力、攜手合作,作為都市圈的核心,南昌要彰顯省會擔當,其他城市也要發揮各自作用,積極對接。與此同時,省級層面將統籌推進實施大南昌都市圈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加快高鐵、地鐵、高速公路、空港、航運等方面的重點項目實施,強化合作機制的剛性約束力。
“融”之關鍵——產業發展共生共贏串起一條深度融合鏈
3月中旬,採訪組來到位於南昌、撫州兩市接壤地帶的昌撫合作示范區,驚奇地發現,這裡沒有林立的廠房,扑面而來的是一股生態田園氣息。看似“含金量”不高,但當採訪組走進態何源田園綜合體,卻感受到別有乾坤——大棚裡,百香果、芒果、芭蕉等果樹郁郁蔥蔥﹔養殖區,大閘蟹、小龍蝦、加州鱸魚等水產琳琅滿目。更重要的是,項目自2017年落地,已實現了8000多萬元產值。
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徐志明介紹,立足於打造成南昌后花園的定位,他們還圍繞現代農業、休閑康養、生態旅游三大產業,引進了家和·十裡蓮花健康小鎮、華宸農業蔬菜科技產業園等一批項目。
建設昌撫合作示范區,可以視為大南昌都市圈推動產業融合的有益探索。
大南昌都市圈是一個經濟圈,而非行政圈。因此,最具經濟屬性的產業融合程度,是這個都市圈是否成功的標志。
前不久,萬年縣領導帶領招商局等職能部門專程到贛江新區對接項目,兩地准備以飛地經濟模式打造產業協作區,助推萬年融入昌九電子信息帶。幾乎同時,江紡也從南昌來到萬年,將借力萬年已有的紡織產業基礎,共同打造紡織新材料省級重點產業集群。
在九江市採訪時,有關部門負責人則高興地向採訪組亮出了昌九兩地旅游產業融合的成績單——廬山西海溫泉、白鹿洞書院等10家景區加入“南昌旅游一卡通”,開展兩地聯合營銷之后,售卡量達28萬余張。僅去年,九江市使用一卡通出游人次達120余萬,南昌人到九江加盟景區旅游人次達240萬。
融合帶來實力,融合創造雙贏。不過,在產業一體化備受關注的背后,也難掩一些不足和短板。
受限於用地條件,南昌小藍經開區的一家線纜生產企業於2013年8月簽約入駐永修雲山經濟開發區城南工業園,建設中壓生產線廠房。2016年5月,項目一期投產后,與留在小藍經開區的低壓生產線形成互補。然而,這樣的融合尚處於低層次,只是轉移企業一部分業務至圈內其他城市,或在外地開設分支機構,距離以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為標志的高層次產業融合差距較大。
在大南昌都市圈各地調研,發現不乏諸如此類的問題:或因產業缺乏互補性,合作沒有基礎﹔或因產業結構趨同,同質化導致競爭唱了主角,“各自為戰”較多,“精彩配合”較少。作為大南昌都市圈核心的南昌市也反映,盡管擁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及新能源汽車、航空裝備四大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以及虛擬現實、現代輕紡、汽車、新材料等優勢產業,但這些產業與發達城市相比還是總量偏小、競爭力偏弱,“自己都吃不飽”,輻射力有限。
基於此,南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建議,大南昌都市圈在產業融合上,應積極發揮都市圈“核—極—軸”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中心兩板塊五片區多支點”的產業空間格局,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避免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和區域市場分割,從而實現合作共贏。
“融”之助力——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連起一條協調融合線
發展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獲得感上。
無論是在省級層面的發展規劃裡,還是在每年的大南昌都市圈市際聯席會議中,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都是都市圈建設發展的重點。
撫州市民張女士感觸頗深,她說:“我在南昌退休后,回到撫州老家生活。原來,我每年都要到南昌完成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証。隨著昌撫兩地系統對接成功,現在數據跑路、人不跑腿,極大地省去了我們退休人員在居住地與參保地之間來回奔波的麻煩。”
從社保到醫保,從教育到醫療,從政務服務到智慧城市,大南昌都市圈民生服務共享網越織越密。
在高安,投資28億元、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的南大二附院藍城分院項目設計方案已通過城市規劃委員會討論。同時,高安市人民醫院、中醫院等已經和省人民醫院、南大一附院、南大二附院等11家醫院建立了醫聯體業務關系。在樟樹,市人民醫院與南大二附院組建醫聯體醫院,積極推進省中醫院托管樟樹市中醫院。此外,南昌市目前與都市圈內城市已實現人員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去年11月,大南昌都市圈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合作正式啟動。
一個大家肉眼可見、內心可感的“幸福圈”已然成形,圈內居民對大南昌都市圈的認同感也隨之越來越強,使得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不斷助推著都市圈的區域協調融合。
然而,喜中有憂的是,大南昌都市圈的融合,在人力資源共享、社會保障、生態聯防聯控等領域尚需進一步創新、發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採訪中,大南昌都市圈內不少企業反映招工難、人才缺的問題。合肥對此則探索出人才資源共享的做法:一是每年春季組織市裡重點企業,到周邊縣(區)舉辦招工引匠跨區對接活動﹔二是建立跨區的企業人力資源招聘信息發布系統﹔三是在省內外建立輸出勞務服務協作站,通過這種勞務協作關系實現不同地區間用工和人才的有機流動和供需渠道的暢通﹔四是開展高層次人才的跨區服務,對人才專技進行異地互認,僅去年異地互認高級職稱17人。
而對於涉及社會保障的有關問題,合肥開展勞動監察聯合執法,去年跨區辦理了24起欠薪協查案件﹔推動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享、區域信用合作共建,通過信用信息互認機制、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及成果運用的質量和效率。
差距就是努力的方向。省發改委提供的一份《推進大南昌都市圈建設2021年工作要點》顯示:今年,大南昌都市圈將進一步聚焦公共服務一體化,謀劃開通若干條南昌市至都市圈內城市的公交線路,配套研究制定減免或取消已開行城市公交高速公路收費的政策。同時,落實都市圈內公積金異地貸款一體化政策﹔推進社保跨區域申報及異地受理協同經辦工作落實﹔健全大南昌都市圈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多點觸發監測和預警響應機制……
從基礎設施到產業發展再到公共服務,從責任擔當到發展共贏再到民生互融,大南昌都市圈逐步從共生走向共榮。
一幅因“融”而興的幸福藍圖正躍然而出。
短評
精通融合這道“法門”
黎 軍
龜兔賽跑的故事,當放到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去演繹,就不隻“緩慢但堅持就會贏得比賽”這樣一種解讀了。兔子雖有跑得快的優勢,但沒有烏龜水陸兩棲運動的本領。如果給龜兔下達一項在規定時間內跑完一段陸路、游過一條河流、龜兔均不可能獨自完成的任務時,要達到勝利的彼岸,唯一的辦法是發揮各自核心競爭力,進行互補性合作。
由此可見,當我們不再與競爭對手較力,而共同關注如何完成某項任務時,大家會表現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效益。
這,就是競合,既有競爭又要合作。
對應於都市圈來說,其繁榮興盛的題中應有要義和最難點即在於此——產業競合。
我們知道,圈內各個城市雖經濟能級不一,但各具特色和優勢,這種差別化和蘊含的疊加效應正是建圈的依據和價值所在,都市圈的運行機制給資源整合、要素流動及效力呈現提供了良好平台。由此,都市圈能否實現產業協同、層次性發展,取決於城市間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互補與合作程度,取決於圈中城市依照職能定位、自身長項短板而採取的融合方式:或聯合、或錯位,或勇做頭雁、或甘當配角……
除了產業競合,圈的融合還體現在多個層面,每個城市主體也各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但不管“融”什麼、怎麼“合”,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圈”羈絆,完善和鞏固協調推進機制,以高效的機制保障決策的落實,才是舉綱執本之道。在這個大前提下,交通基礎設施的融合,公積金、醫保、公交等公共服務的同城化,才能切實打通人流通道,帶來商氣聚集,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融”出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圈已成局,路徑已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融”才能發生正向的化學反應,產生1+1>2的深度成效。每位圈友亟須乘勢而上,起而“融”之。
他山之石
創新:合肥都市圈的最亮底色
本報記者 鐘珊珊
自2006年以來,從“省會經濟圈”到“合肥經濟圈”,再到“合肥都市圈”,十余年間,合肥都市圈實現了不斷擴容和戰略升級。目前,已擁有“八子”的合肥都市圈,以安徽省四成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創造了全省約六成的經濟總量,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默默無聞”到“迎風起舞”,合肥都市圈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什麼?
是創新!
4月中旬,採訪組行走巢湖之濱,從量子大道、科學島、安徽創新館等一個個城市地標,以及九章計算、量子顯微、墨子號衛星、人造小太陽等一項項“高精尖”技術中,感受到創新的脈動。
在安徽創新館,可以完成舞劍、切割等復雜動作的機器人,芝麻大小的5G濾波器芯片,全球最大口徑的磁共振設備……一件件硬核科技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為了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多年來,合肥堅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如今的合肥,北有“中國屏”,西有“中國芯”,中有“中國聲”,南有“中國車”……一個個特色產業集群加速集聚,讓這座“大湖名城”不斷走向“創新高地”,更為合肥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合肥都市圈的創新,不止於科技,更在於思維觀念的破舊立新。
在高新產業中,顯示屏被譽為“燒錢大王”,而國內的顯示面板產業又長期被海外壟斷。為改變現狀,合肥大膽投入,敢於挑戰“卡脖子”技術。
十年磨一劍,正是靠著獨到的眼光和創新的土壤,合肥才最終站上了全球平板顯示產業的制高點。
在當地,江淮與蔚來的“牽手”,被傳為佳話。
江淮是安徽的老牌車企,有著深厚的制造基礎﹔蔚來是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在研發設計和銷售方面有優勢。兩者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生產出蔚來ES8等產品,填補了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空白。
創新,照亮了傳統制造業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轉型之路。
蕪湖中集瑞江汽車有限公司是生產攪拌車、液罐車的企業。龐大笨重的罐體,讓人很難與高科技聯系起來,可是走進生產車間,採訪組卻發現,企業最新研發的攪拌車粉末噴涂生產線,不僅實現了全自動化生產,而且實現了固廢和廢氣的零排放。生產線上,自動焊接機器人、智能無人運輸車隨處可見……
論資源稟賦,蕪湖並無優勢。可就在這片土地上,涌現了傻子瓜子、奇瑞汽車、海螺水泥、三隻鬆鼠等一個個響當當的品牌,創造了一個個“無中生有”的產業奇跡。
這便是創新的魔力!從單點到全域,創新,已然成為合肥都市圈的最強基因、最亮底色。(記者 黎 軍 殷 勇 宋思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