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問“道”龍虎山

——探尋如何做實唱響“龍虎天下絕”品牌

2021年07月28日07:1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游客在龍虎山“花語世界”郁金香花海打卡。

  龍虎山風光

  圖1:龍虎山象鼻山。

  圖2:尋夢龍虎山實景演出。

  圖3:龍虎山“七彩村”。

  本報記者 劉 斐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十四五”時期,是我省文化旅游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建設旅游強省的沖刺關鍵期,在江西旅游新藍圖中,雄奇而秀麗的山地風光為江西旅游品牌的打造帶來了無限可能,而素有“中華道都、道教祖庭”美譽的龍虎山便是這新藍圖中不可或缺的大有可為之地。

  近年來,以項目促進旅游品牌建設,以智慧提升旅游服務能力,以營銷做旺旅游人氣,龍虎山旅游發展成績顯著,但也存在著道文化挖掘不足、品牌營銷不夠精准、協同發展合力不足等問題,如何走出一條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提升“龍虎天下絕”品牌的成色和美譽度,是擺在龍虎山乃至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需要進行深層次思考,尋“道”、悟“道”進而知龍虎山發展之“道”。

  引子

  道文化與丹山碧水天然融合,構筑了龍虎山獨特的歷史底蘊與人文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贊譽“龍虎天下絕”。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積極推進做實唱響“龍虎天下絕”品牌建設。

  為提升龍虎山品牌影響力,省政協將“踐行‘兩山’理論,做實唱響‘龍虎天下絕’品牌”納入2021年度省政協協商工作計劃,作為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課題。為做好專題議政准備工作,省政協課題調研組先后奔赴鷹潭市、龍虎山、武當山、青城山、茅山、嶗山等地開展實地調研,採取上門走訪、以普通游客身份體驗等方式,運用一對一訪談、網絡調研、小分隊調研等形式,與干部群眾、專家學者、旅游業內人士一起“圍讀”龍虎山,最大限度掌握一手資料,努力把脈絡摸清、摸細,共同理清思路、把好關口,撰寫整理書面材料33篇近10萬字。

  歷時數月,經過反復修改打磨后,調研組形成了初步的調研報告。報告既有橫向比較,又有縱向思考﹔著眼於龍虎山旅游資源的核心,聚集“三問三如何”,指出龍虎山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又為龍虎山文旅產業如何拓展、品牌如何升值建言獻策。

  7月28日,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南昌召開,其中一項重要議程就是對“踐行‘兩山’理論,做實唱響‘龍虎天下絕’品牌”進行專題協商,委員們緊扣主題暢所欲言,為做實唱響“龍虎天下絕”品牌提出真知灼見。

  尋“道”

  ——山水是載體,道文化才是靈魂

  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世界自然遺產、“中華道都、道教祖庭”……無論是旅游還是文化層面,作為江西群山翹楚之一,龍虎山榮譽集身。

  從1984年6月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和鷹潭市龍虎山旅游開發公司成立,龍虎山的大開發發軔此時。

  有詩雲:丹山碧水龍虎躍,雲海毓秀千古峰。峰巒疊翠如潑墨,萬般婀娜牽魂魄。龍虎山美,在山,在水,在丹山碧水的和諧結合。進入景區,奇山怪石,群峰如簇、爭輝競秀,構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麗畫卷。沿著棧道行走,便可盡覽龍虎山丹霞石景的神奇,神猴迎賓、蠟燭峰、雄獅回首、大刀切峰等丹霞山峰,讓人浮想聯翩﹔瀘溪河將龍虎山一眾山脈彼此連接,沿河乘筏一路前行,不久就到了令人驚嘆的古崖墓群。

  2021年4月2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上,包括龍虎山管委會、龍虎山旅游集團在內的鷹潭市多部門主要負責人匯聚一堂,聚焦如何樹立文化自信,提升龍虎山道文化氛圍,大家一致認為,山水是載體,文化才是靈魂。在龍虎山,精髓在於獨特的道文化資源。

  我省道教歷史深遠,五大著名道派有兩派肇基於江西。尤其是龍虎山,更是傳承道教文化主脈,成為道教的文化符號、精神標識。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大上清宮遺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龍虎山天師道音樂,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虎山天師道齋醮科儀、張天師傳說,在許多人看來,都是可以再挖掘和再利用的道文化資源。

  “一山藏四境,一道傳千年。”碧水丹山秀其內,道文化美其中,豐富的人文與奇絕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龍虎山更加璀璨奪目。

  說起鷹潭,不得不說龍虎山,而說到龍虎山,則不得不說“道”。今年鷹潭市委提出“智銅道合”發展定位目標,“道”,就是打造“中華道都”。調研組認為,“智銅道合”的發展定位抓住了城市特質,彰顯了產業特色,既是調研方向,又是調研重點。因此,圍繞如何把龍虎山的獨特道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文旅資產,做好道文化與山水資源的整合文章,以文旅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做好城鄉融合文章,打通“兩山”轉化通道,調研組將著力點放在探索助力“智銅道合”,打造“多彩”龍虎山的方式方法上。

  悟“道”

  ——龍虎山踏步前進的困擾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清冽的瀘溪河。面對旅游業百舸爭流,慢進亦退的現實,如果我們再到龍虎山走一程山嶺,再蹚一段水路,也許會發出不同的詠嘆。

  2020年,龍虎山景區迎難而上,成為全省首個恢復開放的5A級旅游景區。2021年春節假期,龍虎山景區單日最高接待游客量達7萬人次。即便如此,包括旅游管理者、從業者在內,當地人對龍虎山的現狀頗為憂慮:景區仍停留在開推介會、宣傳優惠旅行套餐之類的活動,雖然搭建了線上平台,但利用效率低,內容形式老套,沒有創新,跟時代脫節。過往的輝煌似乎成為一種羈絆。

  到底是什麼掣肘了龍虎山前進的腳步?經過詳細調研和縝密思考,調研組嘗試從道文化建設、品牌營銷、城鄉融合發展、旅游產業產品、旅游服務品質、體制機制等6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入手,一探究竟。

  首要問題是“道文化挖掘不足”。2017年,鷹潭市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中華道都”建設的工作方案》,該方案被普遍評價為“剛性不強,后期落實不到位”,也側面反映出龍虎山道文化傳承發展和道都建設之乏力,難以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干事創業,關鍵在人。梳理龍虎山道文化研究后,調研組發現,龍虎山道教影響力日漸式微,道教人才特別是對道文化深入研究的高才大德少,龍虎山道文化研究沒有形成應有的影響力。

  除了高鐵至景區直達車未開通、景區秩序有待提升、體驗感不佳外,不少游客反映:“龍虎山包括周邊集鎮無法體現作為‘中華道都、道教祖庭”的感覺,不到龍虎山不知‘道’,到了龍虎山還是不知‘道’”,這句話多少折射出了龍虎山旅游發展當下的無奈。

  鷹潭市道教協會副會長曾廣亮說,茅山已經恢復授箓數年,閣皂山也於今年拿到了授箓資格,龍虎山“三山授箓”中曾經獨佔的授箓資格現已不再。雖然龍虎山享有“道教祖庭”美名,但擁有的道教標志性文物少、等級低,至今未建成道文化博物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武當山,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保存各類文物6599件,彰顯著厚重的歷史及道文化底蘊,吸引著游客前來探尋。

  游客來到龍虎山,明顯會感覺到龍虎山景點存在各自為戰現象,花語世界、華泉小村、聖井山等花了大力氣的民營項目甚至未納入景區推介﹔仙人城與主景區之間,對外宣傳都是主景區,給游客造成誤解,從而影響整體品牌形象。

  同質化競爭多合作少,未能形成鷹潭市域旅游景區聯合聯動局面,游客“快進快出、走馬觀花”留不下記憶等,都印証著調研組提出龍虎山亟待解決“全域旅游、城鄉融合發展不足,‘領頭羊’帶動作用不強”的難題。

  孤芳自賞非出路,龍虎山還需努力。

  知“道”

  ——做實唱響“龍虎天下絕”品牌

  “做實唱響”,重在做策論文章,重在為龍虎山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政協智慧,結合龍虎山的獨特優勢獻絕招。

  從重點痛點入手,調研組給出了對策建議:挖掘和豐富道文化內涵、打造“道色”“多彩”龍虎山、推進龍虎山景區社區(鎮、村)融合發展等,希望為龍虎山發展撥雲見日。

  湖北武當山加強道文物保護制度建設,建設了武當山博物館以及現代化管理的文物數據庫﹔西安市舉辦道教文化藝術周,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高才大德暢玄論道……基於眾多學鑒案例所得的經驗,結合龍虎山實際,調研組建議,進一步研究好、解讀好、闡釋好道文化,梳理歷史譜系,精心打造以道文化尋根溯源、考察研學、體驗修行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實現文化資源與旅游客源高度共享,通過資源整合,改變我省道教名山、洞天福地之間相互隔絕的“碎片化”狀態,增強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影響力與輻射力,整體提升江西在道文化傳承中的地位,打造中國道文化“江西板塊”。

  與此同時,加強道教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注重培養旗幟性代表人物、道教高才大德,繼續辦好龍虎山道教學院,整體提升道教教職人員文化水平和道學修養。

  4月3日,歷經了3個多月升級改造的“行進式”多媒體山水實景演出《尋夢龍虎山》第七季,在龍虎山景區復演。演出契合本地歷史民俗風情富有濃厚文化意蘊,做到了景觀與文化有機融合,這與調研組講好龍虎山道文化歷史故事,打造傳奇龍虎山的建議如出一轍。調研組認為,延伸文化和旅游產業鏈條,推動文化旅游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將道文化打造成可看、可聽、可體驗的旅游產品,增強道文化與游客的關聯性,增加游客道文化體驗,讓游客感受道文化魅力。

  景區本身也是一種平台資源,有助於推動鷹潭市特色產業產品集中展示、體驗、銷售。調研組建議,互動是手段,共贏是目的。著力建設龍虎山道都產品展示館,匯聚“智銅道合”產品,集中進行宣傳展銷,拓寬鷹潭特色產業產品銷售渠道,提升道都產品的知名度,實現最大限度化的線下推介、推廣,多渠道促進鷹潭特色產業產品的產銷對接。

  借助青島嶗山經驗,調研組看到了龍虎山以鷹潭全域實施城鄉融合發展為引領,城鄉共進,率先推進龍虎山景區社區(鎮、村)融合發展的可行性。調研組建議,引導景區內村民在家門口優先就業,創造條件讓村民入股景區,成為景區的股東,共同為景區的發展出智、出力。優化調整現有利益分配機制,推進景區與社區的深度融合,率先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龍虎山樣板。

  道可道,非常道。期待龍虎山明天會更好。(文/記者劉 斐  圖/記者 楊繼紅)

  【專家觀點】

  提升景區硬軟件水平

  南昌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傅克平

  打好天師府、張天師這兩張特色牌,深入挖掘道文化內涵﹔注重“造節造勢”,做好可行性研判,豐富節慶文化娛樂項目,創建、打造品牌景觀作為龍頭,帶動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提升與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與旅游新六要素(商、養、學、閑、情、奇)相對應的景區硬件、軟件水平,把龍虎山打造成有看頭、有玩頭、有買頭、有吃頭、有住頭、有說頭、有學頭、有想頭、有回味的特色景區。

  【景區聲音】

  著力做足“絕”字文章

  龍虎山作為道教名山,正在進行改革,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做成內循環典范。在改革發展中龍虎山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堅持黨政領導,做實科學管理舉措,精准營銷品牌策略這三步起了大作用。下一步將緊緊圍繞“文旅旺市”發展戰略,進一步做足龍虎山“絕”字文章。一是文化傳承工程,集合頂級人才,在學術研究、整理和傳承上佔領前沿陣地﹔二是文旅融合工程,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讓利於民,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三是文化走出去工程,通過各種活動載體等擴大宣傳,從而讓文化走出去。

  【他山之石】

  深入挖掘合理開發道文化資源

  面對景區普遍存在的疑難雜症,茅山獨有一招。延續魏晉風格,宣揚“崇道尚德·與世偕行”精神,道文化資源不斷得到深入挖掘和合理開發。對新發現200余處抗戰遺存和遺址進行景觀改造,將靜態歷史轉化為生動體驗。此外,茅山加快傳統文化和生態景觀板塊橫向擴展,中醫藥、耕讀、智慧、溫泉四大養生板塊縱向拓展,傳承“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道家名號,呈現出“皓月當空,繁星點點”的旅游發展態勢。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