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田間餐桌一線牽

——黎川“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助農增收

2021年08月25日07:4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核心提示

2020年8月,黎川縣被列為國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該縣把這一工作作為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上做文章,借助互聯網,實現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一線牽。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一項重大舉措。作為試點縣的黎川,有著怎樣的嘗試?8月,記者走進黎川,一探究竟。

“兩中心一平台”溝通產銷兩端

“農村電商市場是一塊巨大的蛋糕,2020年,黎川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1.9億元。但由於農村村落散、范圍廣、路難走,無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導致了好貨賣不出好價錢。”這是記者在黎川縣採訪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為破解農產品出村進城難題,黎川縣建立了“兩中心一平台”,即縣級農產品集配送中心、農產品供應鏈指揮調度平台和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大大提高了農產品批發集散能力,進一步擴大了農產品交易規模,特別是將各級運輸車輛納入智慧物流配送監控系統,實現了運輸路線、物流配送環節的優化。而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還依托益農信息社這一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通過開展農業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培訓體驗服務等,提高農民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為農民解決農業生產和日常健康生活等問題。黎川縣在鄉村77家網點和20家社區體驗店,對零散種養的農副產品進行收儲和銷售,實現了一頭連接種植基地、一頭連接銷售終端市場。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黎川縣已配送各類農副產品80多萬公斤。

吳巧華是黎川縣西城鄉一名普通農村婦女,2015年5月,她開辦了一家益農信息社,把家鄉的土特產放到網店裡賣,從網上淘到了第一桶金。“現在做電商比以前方便了很多,進貨就來配送中心,通過益農信息社的網點,一天就能從村裡運送上來,而且發快遞也方便,中通、申通、匯通、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已入駐物流園。”8月12日當天,吳巧華就幫助農戶銷售蓮子300多公斤。

“早在2016年,黎川縣就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有優勢,當前的重點是要強化產銷兩端。”黎川縣農業農村局市場與涉外站站長程建軍告訴記者,今年,該縣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並積極開展電商培訓宣傳工作,通過開展鄉(鎮)電子商務進農村巡回培訓公開課、電商美工運營培訓、電商孵化培訓等方式,引領普通農戶、待業青年、企業參與到電子商務中來。

農業物聯用數據指導生產

8月10日,黎川縣達順種植專業合作社菇農孫龍雲正和父親孫炳根在菇棚忙得不亦樂乎。“今天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給我反饋,早上草菇銷售火爆,預計明天需求量還會比較大,要我們最近多送一些貨到配送中心。”孫龍雲能夠這麼快收集到市場端的反饋,受益於黎川縣的“兩中心一平台”建設。

記者走進位於黎川縣工業園的東鑫物流園,園內往來城鄉的調運車輛正在排隊等候發貨,黎川縣的“兩中心一平台”就設在新建成的大樓中。黎川縣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負責人蔡福根帶著記者來到展示中心,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更新著各益農信息社的動態信息。“你看,我們通過手機和益農信息社的電子秤進行了連接,當地居民購買的農產品種類、數量、銷售情況和進店人數,我們都能動態掌握。”蔡福根隨機打開“客如雲”APP,在這裡就能查看每一家社區益農信息社的銷售報表,並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對農產品收儲進行再次分配。

“有了這個互聯網方便很多,我們需要什麼菜品就直接和蔡福根聯系,他就會和菜農、養殖戶聯系,也能保証產品的新鮮可靠。”2018年,黎川縣居民李平從鄉下搬到縣城狀元路經營一家南雜店,但生意一直不溫不火。從去年開始,這種情況有了改觀。認識到互聯網便利的李平,在蔡福根的推薦下,夫妻二人開始在抖音平台上,不定期地發布門店優惠信息、農產品採摘畫面等,家中的菜地面積也拓展到10畝,菜品達到20多個。

孫龍雲也從中受益良多。“以前我和父親,種了菌菇又怕賣不出去,每天11點完成採摘,凌晨2點去菜市場叫賣,基本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孫龍雲向記者介紹,“因為網點的數據可以第一時間上傳到運營中心,種植戶也能通過系統知道老百姓對什麼菌菇感興趣,可以實現市場需要什麼、需要多少,我們就種植什麼和採摘多少。”讓孫龍雲更加高興的是,當地農業部門還邀請了科技特派團來到他的菇棚,通過溫控技術實現了生長周期可控,真正實現高產高價。如今,有了科技和互聯網的助力,孫龍雲把目標放在優化品種、豐富品類上,爭取從單品種生產改為多品種生產,今年新種植的平菇,已經為合作社帶來了6萬元淨利潤。

產品標准數據成發展升級關鍵

“能堅持6年多做農產品電商,是希望能幫到老百姓,讓買我們產品的人知道黎川好山好水出了好產品。”近段時間,吳巧華在田間地頭採摘農產品的時候,都會拍上一段視頻上傳抖音平台,向自己的粉絲們介紹黎川的山水和特色農產品。但是有一個難題,一直縈繞在吳巧華心中:質量標准。因為運輸或者不可控因素,吳巧華在電商銷售中出現過“翻車”的情況。

2020年,黎川胭脂柚大豐收,吳巧華為助力家鄉農產品銷售,在抖音等平台,加大了推廣力度,但是因為去年雨水偏少,總體口感比往年稍差,負面輿論讓吳巧華一肚子的委屈,“說實話,從我手上銷售出去的東西,都經過精心篩選,但農產品因為種植環境、氣候、土壤等,標准太難確定。”

“經過我們的系統測算,目前,通過個人電商和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益農信息社銷售的農產品,不到全縣農產品產量的六分之一。”蔡福根說,農產品要想做到質量標准認証或者來源可溯,就必須要借助互聯網,對全縣的農產品數據進行採集、分析,以便對農產品的供需情況有一個准確的把握和調度。而目前,因數據安全等原因,電商運營主體隻能通過市場行為獲取部分信息,實現縣域和全國農產品數據互通難度很大,而這成為縣區農產品出村進城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農村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和營銷體系建設,是我們當前試點階段的一個重點。”黎川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黎川縣已投入350萬元,引進第三方機構創建黎川縣網貨溯源體系,充分利用二維碼及互聯網視頻監控手段,建立本地農特產品從生產源頭到銷售末端的完整可追溯體系。記者從黎川縣人民政府網站上看到,截至今年7月,項目建設進度為42%。(記者 李耀文)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