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把課堂搬進戈壁荒漠

——記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東華理工大學教授周義朋

2021年09月10日06:5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8月5日,周義朋結束5天的野外項目試驗,從新疆伊犁返回南昌。

受疫情影響,這是周義朋近16年來在新疆試驗時間最短的一次。2019年底,周義朋被任命為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他開始將更多時間精力放在實驗室的工作和課堂教學上。對這名47歲的大學教授來說,近16年時光,已然凝結成為他最為寶貴的一段歷程。

9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共10人)。東華理工大學教授周義朋為我省唯一上榜教師,這也是繼王祖德、支月英、朱輝球后,江西50余萬名教師中產生的第4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攻 關

周義朋的故事,要從新疆和鈾礦說起。

從新疆伊寧市驅車數小時,伊犁盆地烏孫山腳下,白楊林間,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的廠房、東華理工大學與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生物地浸採鈾產學研基地坐落於此。

這裡管網密布。溶浸液在地下管網裡汩汩流動,它們逐漸溶浸砂岩中的鈾礦,經過多道工序,含鈾元素的礦液被提煉出地面,最終變成核能發展的“糧食”——固體狀的鈾黃餅。

這種被稱為地浸開採的技術,除了能實現資源高效開發,更是一種綠色採礦工藝。“它無須將礦石採出,無礦渣、尾礦,放射性物質就不會出來,對地下水也不構成影響。”說起自己在新疆的工作,周義朋語氣中帶著自豪。

在新疆從事鈾礦開採技術攻關,周義朋一干就是16個年頭。2004年,30歲的周義朋懷著對核事業的濃厚興趣,進入東華理工大學攻讀環境工程碩士專業。兩年后,東華理工大學首次承擔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選派師生到新疆吐魯番進行工作實習,周義朋自告奮勇。從此,這個九江人與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在新疆一待就是大半年。

不毛之地,是周義朋對吐魯番當地礦山的第一印象。戈壁灘的艱苦,外人難以想象。用當地礦山職工的話說,“一個月我們上20天的班,多待一天都會瘋掉”。

在戈壁灘開展試驗,艱苦之外,還有危險。一天夜裡,周義朋在收工返回住地時,地下泵房內傳來的吱吱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從露出地面的半截窗戶往裡一看,隻見注液管與泵頭的連接處直往外噴水。周義朋趕緊沖進泵房,沒想到一腳踏進了沒膝的深水中。等關掉泵開關后他才發現,水面就快淹沒電纜接頭。如果再晚幾分鐘,后果不堪設想。

從2008年開始,因項目工作需要,周義朋從吐魯番轉戰伊犁。雖說自然環境變成了荒漠草原,但條件依舊艱苦。在一次試驗過程中,由於學生陸續返校,周義朋雇請了兩個村民替代學生的工作。不料其中一個村民無法忍受每天12個小時的工作,中途撂挑子走人。周義朋和另一個村民苦撐到學生回來,沒有因為缺人耽誤試驗。

選擇邊疆一線,周義朋的簡歷裡多了這樣一些成果:由他主持設計並在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建成的微生物地浸採鈾工藝系統,是我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實現工業化應用的微生物地浸採鈾系統,為國家創造效益上千萬元﹔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江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共16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苦當然苦。但這些苦與一個個突破帶來的成就感相比,就不算什麼了。”周義朋說。

課 堂

說起周義朋,東華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袁新很快勾勒出與老師相處的暖心場景。

和周義朋去過新疆的學生都知道,周老師做得一手好菜。這其中,袁新功不可沒。2018年,第一次來到新疆的他還沒來得及褪去對新環境的好奇,就發現身體有些不對勁兒。“走路有些痛,腳有點腫。”頭一回有這種症狀的袁新並沒太在意,咬著牙默默堅持著。

“我發現他走路姿勢怪怪的,有點瘸。”周義朋很快瞧出了端倪。仔細一問,不好,十有八九是痛風。試驗室所在的廠區醫療條件簡陋,周義朋立馬讓袁新放下手頭工作,回家休養一段時間。

在家恢復健康后,不願當“逃兵”的袁新很快回到了伊犁。但沒過多久,袁新痛風的症狀再次出現。“我們之前都是在廠區食堂用餐,從食材到烹飪和江西很不一樣,畢竟在野外,選擇很少。”生活經驗豐富的周義朋判斷,飲食不習慣很可能是主要病因。

於是他決定,今后自己買菜下廚做給大家吃。土豆、紅燒魚、蘿卜燉牛肉……在周義朋的精心調理下,袁新痛風的症狀再也沒有出現。

對學生生活上的關愛並不能替代學習工作上的高要求。有一回,袁新把調好的參數組合交給周義朋檢查,結果很快被打回來了。讓他沒料到的是,之后盡管每次自己覺得數據可以了,但依舊次次被打回來,前前后后不下10次,最終足足調了一個多月才通過。“周老師很有耐心,每次都鼓勵我再調准一點、再准一點。”

帶著學生來到新疆做項目,周義朋始終不忘一名老師的職責。他和學生吃住在一起,學習工作在一起。沒有三尺講台,周義朋就將課堂搬到戈壁荒漠,在藍天白雲下現場教學。

“當時我們不少人對細砂岩和中砂岩還不能區分清楚,礦床上打鑽時他就會召集我們過去,把鑽出的石塊拿到我們跟前,教我們區分。”學生趙凱回憶,每次鑽出岩石,周義朋都會把學生叫去區分,不厭其煩地一講再講。“所以我們對這類概念掌握得很快,印象也特別深,這種效果在課堂上看PPT是達不到的。”趙凱告訴記者。

傳 承

從30歲到年近半百,周義朋將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國家的核事業。說起對事業的堅守和對學生的責任感,不得不提周義朋所在大學的學科特色和一脈相承的師風。

“我們從太行走來,扎根在紅土地上,伴隨著核工業前進的步伐,在艱辛中奮斗成長……”東華理工大學校歌勾勒出了學校的不凡出身。從1956年創辦的太谷地質學校,到60年代“追逐”鈾礦遷至撫州,再到如今的東華理工大學,作為中國核工業第一所高校,東華理工大學具有鮮明的地學和核科學特色。

採訪周義朋時,東華理工大學退休教授史維浚是被提起最多的人。如果要問周義朋為什麼能在戈壁荒漠中堅持科研教學那麼久,史維浚與周義朋這對師徒的故事可以給出答案。

2006年下半年,周義朋第二次到吐魯番,帶隊老師正是時年69歲的史維浚。“食宿都在一輛鐵皮寢車裡,史老師和我們同吃同住40多天,睡上下鋪的床,每天比我們學生起得還早。”周義朋回憶,有一回風沙連刮三天三夜,物資進不來,史維浚就帶著大家啃饅頭。

史維浚老師業務上的嚴謹也深深影響著周義朋。

有一次周義朋在吐魯番野外測水位,發現5個點位中,有1個點位的數據和其他點位不同。把不准的周義朋撥通了史維浚的電話,人在江西的史維浚聽完便問:“你測了幾遍?”“一遍。”“一遍怎麼能確定?用不同方法多測幾遍。”最終,周義朋幾遍測下來,數據和第一遍顯示一致,這才得到了史維浚的認同。

時間轉眼到了2007年。一天,即將碩士畢業的周義朋來到導師孫佔學的辦公室,打算請假離校找工作,恰巧史維浚也在。“你還想走啊,就留在學校吧。”得知學生來意后,史維浚脫口而出。在導師和史維浚的支持幫助下,周義朋最終留校任教。不久后,在史維浚的介紹下,周義朋又師從中國地質大學沈照理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6年后,當一家企業向周義朋伸出橄欖枝,開出高於學校的待遇時,周義朋毅然選擇留下,理由很簡單:“我感恩學校以及老師對我多年的培養。”

這份感恩結出了碩果:16年來,周義朋帶領上百名東華理工大學學生到新疆實習,其中數十名學生畢業后從事鈾礦事業,十余名進入博士階段深造。

“我並非天生能吃苦,也不是一畢業就會帶學生,我只是在努力向學校老一輩教授看齊,希望自己也能通過言傳身教,不僅把知識,而且把核工業精神傳遞給我的學生。”周義朋說。(記者 卞 曄)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