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開啟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新模式

為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破解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流程不暢,以及部門相互推諉、審批互為前置等問題,從制度層面杜絕“體外循環”帶來的脫離監管和“任性”審批。贛州市大膽探索,首創推出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新模式。
審批服務全集中。贛州市設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大廳,將項目審批和服務事項“一站式”集成辦理,審批服務全面提速提效。許可事項應劃盡劃。在2018年全市相對行政許可權改革,首次劃入工程施工許可、環評、安評等14項行政許可權基礎上,此次改革又將公路建設項目施工許可等4個事項應劃盡劃市行政審批局。復雜事項成建制進駐。對設計方案審查、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等專業性較強的行政許可事項,實行部門審批科室成建制進駐,杜絕審批“體外循環”。此次改革,共有自然資源、住建等審批科室的12個事項成建制進駐審批大廳,不讓企業“來回跑”。公共服務事項納入管理。對政府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政府性資金項目預算審核等公共服務事項納入大廳統一管理,此次改革,將發改、財政、住建等部門的8個其他權力事項納入大廳前台統一受理,限時辦結。
審批流程再塑造。優化影響審批流暢度的審批環節和事項,壓縮審批時間,再造審批流程。環節再瘦身。將原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的“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流程再造為“項目策劃生成、項目建筑許可、竣工驗收備案”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隻提交一套材料,多部門集成審批,並行辦理。時限再減壓。對可應用電子証照數據查証的材料、重復提交的材料、不合理的証明材料一律精簡,實行一套材料“一站式通關”,將市本級政府投資項目、企業投資項目、中低風險項目審批時限由106、60、48個工作日壓縮至75、45、30個工作日。事項再減並。對一些過程性審批事項,以及行使層級發生變化的事項,按照“減、並”的原則予以調整,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從49個減為40個,實現事項清單精細化、清晰化。
審批節點再突破。配套專項改革舉措,重點突破群眾反映較突出審批節點束縛,不斷增強企業群眾改革獲得感。低風險工程取消圖審。率先在全省試行“施工圖審查”改革,將施工圖審查后置,實行施工圖分類審查制度,低風險工程取消圖審,一般工程自主選擇圖審,特殊建設工程必須圖審。切實為企業群眾“減負”,全年預計可為企業節約成本1500多萬元。中低風險事項審批“豁免”。首批對涉及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人民防空工程平時使用項目審批、挖掘城市道路許可証審批等12個低風險及形式性審批及政務服務事項,採取直接豁免或告知承諾制、備案等方式,降低審批門檻,壓減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此項改革全年預計減少企業跑動10萬次。擴大“容缺+承諾制”范圍。對能夠通過事中事后監管且風險可控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全部納入“容缺+承諾制”審批清單,實現一半以上材料可容缺。
審批過程強監管。通過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事項集中“一個大廳”“一個系統”受理及審批,實現“內部外部”齊監督,“線上線下”同監管,讓審批部門權力公開運行。“大廳同監管”。加強對進駐事項部門的辦件監管,按照“集中受理、並行辦理”的原則,由大廳前台統一收件,后台分類辦理,納入統一監管,杜絕“超時辦件”。“線上一網通”。將清單中審批和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按照系統辦理流程、辦理環節、辦理材料、承諾時間,全流程在線審批,減少人為干預和“隱性審批”。“過程全透明”。將審批及輔助人員集中在“項目策劃生成專區、建筑許可專區、竣工驗收備案專區”,公布辦事指南,設立監督投訴電話,營造公開、透明、高效的審批環境。(賴可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