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

一池西湖水 千年根與魂(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王麗瑋
2021年10月26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

杭州西湖,千百年來一直是騷人墨客吟詠不絕的靈動詩韻,丹青妙筆描摹不盡的秀美畫卷,街頭巷尾流傳不息的故事文本。

西湖之美,讓曾在杭州任官的蘇軾留下了“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的感嘆。

為探尋西湖魅力,筆者日前來到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

城湖相依

秋日的西湖,細雨朦朧,桂花芬芳,一派詩情畫意。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包括西湖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從多個方面展示西湖之美,講述西湖故事。

西湖博物館位於南山路錢王祠旁,整個建筑大部分延伸於地下,從湖面上看,幾乎察覺不到蔥郁樹木中隱藏著一座現代建筑。“西湖博物館佔地面積8500平方米,包括西湖歷代浚治與景觀的形成、西湖題名景觀、西湖文化、精神家園等六大展區,展出文物涵蓋書畫、古籍、陶瓷等七大類,系統展現了西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館長潘滄桑說。

順著階梯下到館中,大廳內巨大的沙盤模型立體展示了西湖“三面雲山一面城”的格局。旁邊展櫃裡,多種古生物化石體現了西湖豐富的自然遺存。據介紹,西湖一帶原為淺海灣,大約2600年前,泥沙淤積堵塞了湖與海的通道,變為淡水湖泊。經歷代人工疏浚治理,演變為“一湖兩塔三島三堤”的景觀格局。

展廳另一側圖文並茂地講述了西湖歷代浚治過程。據史料記載,自唐至清,統治者對西湖之浚治不曾中輟。唐代李泌、白居易和宋代蘇軾主導的浚治奠定了西湖的基礎面貌,日后疏浚基本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正因如此,如今西湖的大體格局沿襲了唐宋時期的舊貌。“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正如蘇軾所言,西湖是杭州山水景觀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湖的治理對於杭州城市發展意義非凡。

“這是我們西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潘滄桑指著展櫃裡的《清乾隆西湖行宮圖》說。這是唯一一幅流傳至今鈐有乾隆御璽的西湖行宮圖,全長9米多,採用傳統山水畫法,以鳥瞰的形式描繪了乾隆南巡時駐蹕的西湖行宮及游覽的各景點,並標注了行宮與各景點的具體方位和距離。全圖筆法細膩,疏密有致,設色典雅,構圖嚴謹,展現了高超的繪畫技法。

“此圖在西湖申遺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潘滄桑介紹,“圖上描繪了‘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城湖格局,其中的景點和位置標示與現在的西湖景觀能夠一一對應,實証了西湖至少200多年來都保持著原真的格局,體現了西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實地考察時把西湖博物館作為第一站,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考証此圖。”

展館中,一件清康熙青花西湖風景觀音瓶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欣賞。此瓶撇口,長頸,豐肩,筒形腹,腹下漸斂,淺圈足。瓶身自頸以下描繪西湖風景圖,亭台塔殿錯落掩映,游人畫舫行於其間,展現了杭州市民在西湖邊怡然自得的生活。“清代至民國時期,陶瓷界流行把西湖作為裝飾題材,但清初康熙年間此類作品還比較少。此瓶描有50余處西湖景觀,構圖巧妙,筆觸細膩,青花發色典雅,是少見的清代早期青花佳作。”潘滄桑說。

山水美學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經過歷代精心營造,西湖形成了獨特的美景。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稱,在景觀營造的文化傳統中,西湖是對“天人合一”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詮釋。

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這大名鼎鼎的“西湖十景”是在南宋時期形成的。南宋以臨安(今杭州)為都,經濟的發達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南宋宮廷畫師們從難以遍數的湖山美景中凝練出“西湖十景”,十景題名蘊含了生動、靜謐、隱逸等審美主題,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山水美學。

“‘陳二郎’金葉子為國家一級文物,反映了南宋杭州經濟的發達。”潘滄桑說。金葉子由純金制成,薄如紙,形似書頁,上面刻有銘文“鐵線巷陳二郎十分金”,其中“陳二郎”為制作金葉子的金鋪名稱。金葉子是南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的產物。它面值較大,一疊可兌換銅錢35千文,40克一疊,每疊10張,每張4克,便於攜帶,易於分割,大大方便了貨幣流通。

靈秀的山水帶給人豐足的滋養,孕育出清雅雋永的藝術。南宋美學的精髓在南宋官窯青瓷上得到充分體現。南宋官窯博物館位於杭州玉皇山以南烏龜山西麓,佔地60余畝,由展廳和遺址保護廳兩部分組成。展廳內,“南宋官窯歷史文物陳列”以“青瓷故鄉”“御用之瓷”“風雅之美”“皇宮遺珍”“南宋官窯遺址與工藝”為專題,系統展示了南宋官窯青瓷的發展歷程及其獨一無二的工藝特點、登峰造極的美學價值。

“南宋官窯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是宋高宗為燒造宮廷用瓷而建的御用瓷窯,由修內司直接管轄,產品以粉青釉色、冰裂紋片、紫口鐵足、古朴器型四大特色而著稱。由於胎土原料特殊,厚釉工藝燒造難度極大,南宋官窯燒制成功率不足百分之一。且由於專供御前使用,驗器標准十分嚴苛,略有瑕疵即行砸碎就地掩埋,無論成品或瑕疵品一律不得流入民間,因此南宋官窯完整器現存於世的非常少,十分珍貴。”潘滄桑介紹道。

展櫃裡,一件南宋官窯簋式爐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仿商周青銅簋造型的青瓷香爐,由官窯遺址出土瓷片精心修復而成,表面沒有青銅簋的繁復裝飾,追求自然之美。瓷爐釉色粉青瑩潤,釉面呈玉質感,古朴庄重而又溫潤含蓄。

南宋官窯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在古窯址基礎上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包含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的龍窯和制瓷作坊以及老虎洞修內司南宋官窯遺址。郊壇下遺址保護廳以復原陳列、動畫演示等方式再現了800多年前官窯瓷器制作、燒造的場景。立足於龍窯遺址前,仿佛能看到幾百年前燒造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日日勞作於西湖邊,將自己對西湖美景“天人合一”的體會融入瓷器燒造中。

人文淵藪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優美的西湖曾讓白居易離任杭州時流連不舍。千百年來,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無數文人、畫家揮洒才情。他們的作品和故事,為西湖增色添彩。

名人紀念館由章太炎紀念館、蘇東坡紀念館、唐雲藝術館、張蒼水先生祠、於謙祠、於謙故居、司徒雷登故居7處場館組成,散落在西湖周邊不同地方。

蘇東坡一生曾兩次到杭州做官,為當地做了不少貢獻。蘇東坡紀念館坐落在杭州西湖蘇堤南端,由主樓展廳、碑廊、酹月軒等組成。展廳一樓陳列蘇東坡生平事跡,二樓主要介紹蘇東坡在杭期間的文學藝術成就。參觀完展廳,可眺望不遠處蘇東坡主持修造的蘇堤,感懷斯人。

岳飛、於謙、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杰”。三人均與杭州西湖結下不解之緣,並安葬於此。“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明代名臣於謙的述志詩句。於謙祠位於杭州西湖三台山麓,是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自2019年起開展全面維修及展陳改造,今年2月重新開放。張煌言為明末抗清英雄,字玄著,號蒼水。張蒼水先生祠堂正中懸挂著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好山色”牌匾,這3個字正是張蒼水就義時面對西湖發出的感嘆。

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之墓毗鄰張蒼水墓,墓前建有章太炎紀念館,這是國內最大的章太炎文物資料和研究中心。館內展出的《膏蘭室札記》記錄了章太炎在杭州詁經精舍的學習心得,從中可窺見其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曾任燕京大學校長、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出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故居位於杭州拱墅區耶穌堂弄,是其父來杭傳教時建造的住宅。海派畫家唐雲是杭州人,雖長居上海,但對家鄉念念不忘,一生以“杭人唐雲”自稱。唐雲藝術館坐落在西湖邊的長橋公園,與著名的雷峰塔隔橋相望,館內完整收藏唐雲作品及其生前所藏藝術精品。

“一池西湖水,千年根與魂。西湖之美說不盡、道不完。”潘滄桑說,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立足於自身特色,策劃推出了宋韻系列、西湖文化系列、陶瓷文化系列、名人系列等多個系列主題展覽,並同步開展線上展覽,在B站、微博、抖音等網絡平台傳播,受到許多青少年歡迎。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