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未來,因你而來!

——感受“雙創”青春風暴

2021年10月28日07:42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大學生,創意噴涌的青年﹔ 互聯網,無限可能的世界﹔創新創業,挑戰與機遇的探索。三者合璧,掀起了一場創意無限、魅力無窮的青春風暴。10月中旬,在贛江之濱、滕王閣下的南昌大學,舉行了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1085個項目在線上線下同場競技。賽后,本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中國美院、南昌大學、江西師大四支金獎團隊,從人工智能、藝術科技、生態治理、文創設計方面分享他們的創新成果、創業感悟,以激發廣大青年的創新靈感、創造動能、創業勇氣。 ——編 者

  智能仿生手的剛與柔

  本報記者 陳化先

  南昌的深秋,多股冷空氣組團來襲,傍晚時分,街面略顯冷清。來自清華大學的陳威廉同學,帶著好奇與激動,騎著共享單車,踏上八一大橋,遠眺古韻悠悠的滕王閣,領略了靜謐而柔美的贛江。他告訴記者:“在南昌比賽的這些日子,讓我對剛柔之美有了更深的認識。”

  他與他的專鑄科技團隊,在剛結束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為南昌獻上了一場特別的剛柔相濟之美。

  專鑄科技團隊設計的智能仿生手,就是通過採集殘疾人殘肢肌肉上的肌電信號,進而識別殘疾人意圖來控制智能仿生手。這需要殘疾人不斷訓練,提高控制肌肉的准確度。目前,專鑄科技團隊根據最優化運動學算法,提高了智能仿生手的穩定性和魯棒性(健壯性)。

  “最為關鍵的是,市場上沒有一款智能仿生手能達到人手剛柔並濟的結構與功能。”陳威廉說,團隊從這個角度出發,設計了全球首款手部雙線性驅動增力結構,結合關節處的柔性特性,利用磁性的緩力特點,通過機械力反饋,讓智能仿生手在柔性和剛性間自由切換。這意味著,智能仿生手通過軟硬件的更新迭代,既能提舉重物,又可彈奏鋼琴,還可根據物體性狀進行適應性抓取。目前,團隊已完成初代智能仿生手的設計,並開始第二代的研發。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國內外動輒數十萬一台的智能仿生手,專鑄科技團隊舉起了“以智助殘”的旗幟。他們採用3D打印、AI等新興設計制造及傳感技術,解決了傳統智能仿生手的技術壁壘,搭配高效的定制流程和網購商業模式,降低了智能仿生手的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肢殘人可以體驗手隨心動的駕馭感。因此,這一項目在總決賽上斬獲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金獎。

  搶佔前沿的科技項目,卻被專鑄科技團隊賦予了扶弱助殘的民生溫度。誕生僅兩年多的團隊,令人感動而驚訝,團隊平均年齡僅20歲,五人都是清華大學本科生。

  創意,緣於一次創新創業的綜合課。AIE愛意公益俱樂部聯合創始人、哲學系的林鉦淘提出“以智助殘”的想法,得到機械工程系陳威廉、計算機科技與技術系王冠、生命科學實驗班謝龍芯、經濟管理學院盧玉婷的積極響應。

  他們結合各自在機械工程、算法、神經醫學等方面的研究,獨立選題,自主研發,共同創新。團隊並未借助導師已有成果,卻做出了第一代智能仿生手。

  談起這次緣聚,陳威廉回憶了一段經歷。14歲那年,他與著名殘疾人演說家尼克·胡哲先生共進晚餐時,天生沒有雙臂、雙腿的尼克先生玩笑道:“威廉,如果你想當發明家,那你就給我造出手來唄!”雖是玩笑,卻讓他更加堅定了玩轉機械的想法。

  上小學時,為了幫老師制作物理教具——無摩擦力小車,他制作了一款風動滑軌小車,不僅有遙控功能,滑行效果也超出想象。讀中學時,他已在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實習,獨立設計了一款搬運分揀機器人,並參與機甲大師賽測試研發。

  從小學至今,陳威廉曾多次參加國際賽事,碩果累累。這些年,面對智能仿生義肢,他有了前所未有的篤定。他和團隊將專注康復及服務殘疾人群的智能化生活用品、專業康復器材,比如高位截癱患者的智能輪椅,視障人士的智能導航系統等等。

  從南昌獲獎返回學校的專鑄科技團隊,得到多家資本的青睞,各種合作應接不暇。盡管如此,他們仍繼續沉澱下來,與清華長庚醫院、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鑽研和積累基礎數據,為殘疾人創造出更多好產品。

  非遺夏布繡的青春范

  本報記者 齊美煜

  夏布繡源於北宋,興於中國夏布之鄉江西新余。區別於其他繡種的絢麗多彩,夏布繡以古朴拙趣的風格獨樹一幟。雖然夏布繡享譽在外,但夏布繡行業因設計老套、工藝守舊等因素,面臨多重挑戰。

  如何讓非遺成為有底蘊的新風尚?在國家級非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看來,青年群體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我們非常重視青年群體,特別是高校師生對非遺技藝的賦能。他們帶來的好創意、新技術、新方式,讓‘年邁’的非遺技藝更年輕了!”

  在江西師大,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用匠心獨運的設計讓夏布繡青春煥發。今年10月,他們主持參與的項目《夏繡——國內首創設計驅動型文化創意企業》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高教主賽道初創組金獎。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們肩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以針為筆,以線代墨,讓夏布繡成為亮麗的‘中國名片’,讓世界讀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項目負責人、江西師大美術學院產品設計系研三學生董清雯雖然年紀輕輕,但她對夏布繡的執著、對設計的堅持,歷經時間的考驗和沉澱。得益於學校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她帶領團隊斬獲了德國iF設計獎等百余個獎項,在設計領域和創新創業賽場上不斷“升級”。

  與夢想在一起的人是無畏的。如何讓夏布繡與時代融合、與生活結合、與市場契合?對於這個命題的探究,董清雯的行動並非始於這次比賽。早在2019年,她就與其他兩位聯合創始人成立公司,致力於用設計讓非遺回歸大眾生活。

  回歸,意味著煥發新生活力。在此過程中,創新必不可少。對董清雯和其他團隊成員來說,創新是一種積累。要想撥開歲月的霧紗,捕捉夏布繡之美,必須先學會與時光對話。那段在新余夏布繡博物館裡對萬余件藏品進行整理並梳理文獻研究的經歷,被他們反復提及。“博物館裡萬余件藏品是具象理解非遺符號的‘鑰匙’,很多造型和圖案都可以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形成了業內首個電子設計資源庫,挖掘潛在IP超1000個,輸出設計草圖3000余張。”誠如董清雯所說,公司推出的夏布繡產品閃爍著非遺元素。比如,“小有仙氣”夏布繡背包,運用傳統民俗文化中貼布繡、百家被、長命鎖等元素,表達美好寓意﹔“小日子”沙發燈具系列,在傳統夏布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貓和竹,夏布與木材相映襯,簡約中透露著詩意。

  不僅是設計創新,團隊在制作工藝上也在尋求突破。夏布繡,極考驗因材施藝。團隊針對夏布的粗獷肌理,創新出芝麻針、層疊針、浮雕針、通透亂針、透底虛實針、一絨兩色針六大夏布刺繡針法。除了手工刺繡,還引入機繡、墨染兩大機械化工藝。

  這群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年輕人,頭腦裡充滿著奇思妙想。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所學,用青春力量喚醒夏布繡千年之美。比如產品布局,就充分考慮購買人群對夏布繡的認知程度,分為機繡系列、墨染系列、輕手工系列及精手工系列,共計四大類248種。

  一步一個腳印,創新創業路上,董清雯和小伙伴們愈發堅定最初的夢想。她清楚地記得,自今年年初到大賽閉幕,團隊前前后后接受了近50位專家老師的指導。“一路過關斬將,得到肯定的同時,也收獲了不少‘冷水’。在這個過程中,團隊不斷成長,項目不斷完善。煎熬過后,我們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內心。”董清雯直言,創新創業既需要激情,更需要冷靜。她和團隊成員將以這次比賽成績為新的起點,繼續圍繞“夏繡”品牌,在IP化、多元化、數字化、國際化四方面開拓新的增長點。比如,在多元化上,通過跨界餐飲、美妝等行業來拓展應用場景﹔在國際化上,准備通過境外電商拓展海外市場,向世界講好夏布繡故事。

  虛擬數字人的奇妙未來

  本報記者 李 芳

  隨著實驗性音樂響起,一個虛擬數字人慢慢站立起來,沖破巨大的電子屏幕,緊接著,屏幕上不斷變幻出現大腦、鋼筋森林、宇宙、極光、人類……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場景中,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邊界已然消失,隻留給觀眾超越想象的震撼。

  這是中國美術學院“空介—虛擬數字人物IP的多場景應用”項目中的一個應用展示。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該項目不但獲得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金獎,還榮獲大賽最佳創意獎這一單項獎。

  虛擬數字人是什麼?虛擬數字人可以做什麼?

  “虛擬數字人是‘元宇宙Metaverse’的主體,我們相信它將不僅是情感連接的記憶點,也將是數字文化消費的‘關鍵入口’。”項目負責人吳建斌,是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景觀裝置專業的大四學生,“景觀裝置藝術專業其中一個學習方向,是關於作品與場域和人的關系,在課程中經常會運用到數字化技術,當人結合數字化技術,虛擬數字人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他看准了數字媒體時代虛擬產業前景廣闊的機遇,將專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讓藝術與科技碰撞出未來的火花。

  今年3月,吳建斌組建了一支由開放媒體、影視編導、藝術工程與科技、綜合設計等多個專業同學組成的創意科技團隊,共同開發高質量智能虛擬數字人應用的各項核心技術,為重大文化產業活動、時尚潮流文化活動及元宇宙下的虛擬替身提供技術和方案,用藝術與科技手段探尋虛擬和現實的邊界。短短六個多月,團隊已承接教育部、文旅部等大型項目12個,銷售收入突破百萬元。

  吳建斌認為,創新很不容易,需要不斷積累和磨礪,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加重語氣地說:“幸運的是,我還很年輕,有資本去試錯,而創業本身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來自福建省莆田市的吳建斌,受家庭熏陶高中階段就開始創業,現在是一名有著7年跨領域創業經歷的連續創業者,涉及市場零售、新媒體運營、項目管理等。“父母從小培養我學習藝術,是希望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看這個世界,這也是我們項目的獨特之處,我們想通過藝術創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獲得大賽金獎和單項獎,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早已計劃好,把這次大賽的獎金捐給學校設立獎學金,鼓勵更多學弟學妹投入創新創業的大潮。

  “未來已來,只是分布不均。”這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作品中的一句話,也代表著吳建斌對創新創業的理解和展望。“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引領創新創業的同時,將這些分布變得更均衡。”吳建斌說。

  珍珠蚌裡的生態經濟

  本報記者 李 芳

  珍珠蚌+鰱魚、珍珠蚌+鳙魚、珍珠蚌+甲魚……這可不是什麼美食菜譜,而是南昌大學“珍蚌珍美——生態治水新模式,鄉村振興新動力”項目的治水模式。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中,該項目奪得創意組金獎。

  清澈見底的魚缸內,珍珠蚌和各種魚類和諧相處,這項生態治水技術吸引了眾多參展人員的關注﹔一旁的展台上,色澤光亮、精美時尚的各式珍珠飾品更是吸“睛”無數。

  一蚌兩用,這是一個既美麗又淨水的項目。

  項目能以魚肥水、以水生藻、以藻養蚌,珍珠蚌吃掉污染水質的藻類等微生物,水生物種和珍珠蚌構成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用生態的方式來治理生態,讓水更清、河更美。投放到污染水源內的珍珠蚌,還能產出珠圓玉潤、光芒閃耀的珍珠。小小一隻蚌,既淨化水質又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可別小看項目團隊所選用的珍珠蚌,它是整個項目技術的核心——國家水產新品種-池蝶蚌“鄱珠1號”。

  “鄱珠1號是團隊自主培育的國家水產新品種,它可是名副其實的產珠大王。”項目團隊教師胡蓓娟告訴記者,池蝶蚌原產日本,學校技術團隊將其引進后,用20年的接續技術攻關,培育出了這種病害少、濾水效率高、產珠品質優的“鄱珠1號”。團隊不但培育出新品種,還有2項技術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並且申請了多項專利。因為有長達20年水質治理的資料、數據和經驗,團隊還開發了一套AI系統,能有效預測水體的富氧變化。“我們不但能治理水,還能根據不同情況下的水體,量身定制生態治理方案,用新的理念防治水質污染。”話語裡充滿著自豪感。

  20年來,一批批教師、學生加入這個項目團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優勢與活力,攻克了一個個科技難關。年輕的隊員在老師的帶領下,長年扎根鄉村,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培訓、解決農戶的各種養殖問題,團隊足跡遍布江西、重慶、天津等省市,助力南豐縣、萬年縣、都昌縣成為產業特色縣。項目一頭連著教育教學和生產實踐,一頭連著項目培育和成果,雖然非常辛苦,但是隊員們卻樂在其中,享受科研成果轉化為助農興農技術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一直活力滿滿、沖勁十足。

  如今,項目在全國已累計推廣30萬畝,覆蓋5個省份2個直轄市﹔項目治理水域總面積超過1萬畝,建立了5個項目示范基地,帶動就業6000余人。

  “創新和創業有機不可分,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就需要靠創業來實現。”隊員邱惠敏說,今年8月,團隊成立了江西鄱珠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開始運營,她更能體會到科研、創新的意義所在。

  “在獲得金獎后,我們還會繼續努力,不斷深入研究,將更多的創新成果推向祖國廣袤的大地,繼續這份美麗的事業。”採訪即將結束時,這群年輕人異口同聲說出了他們的心聲——“美麗鄉村中國行,珍蚌珍美永不停!”(陳化先)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