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人民日報看江西

資溪的竹

王 芸
2021年11月03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屋頂盤旋著粗粗細細的銀色管道,高聳至屋頂的機器,不停地吞吐著一垛垛棕色的板材——那些鬆散堆疊在鋼板上的纖維狀物,被送進這台機器,經過一番消化吐納,出來時變成了表面光潔平整的板材。偶有參差不齊的邊緣,很快被另一台機器裁削齊整——它們,連同十來位分散各處、配合著不同機器運作的工人,共同構成了一個闊大廠房的生產圖景。

  去年,在贛西鄉村參觀過一個竹絲編織加工坊,竹子以細如發絲的形態,被一雙雙巧手編織成了瓷杯、瓷壺的花紋狀外衣。那由無比的耐心和巧思編成的精美花紋狀外衣,仿佛是竹子自身品性的一種藝術性展示。

  在南昌文港鎮,也見過成為毛筆一部分的竹。它們通常生長在浙江、湖南的土地上,細勁挺直,在被軟而健的筆頭“點睛”之后,具有了表情達意的力量,聯通著神思和墨跡,也聯通著古代的意趣與文化的根脈。

  而在這間廠房裡,是竹的另一種氣息、另一種樣態。似乎遠離了田野裡隨風搖曳生長的竹、山水間綠意婆娑的竹、詩詞中意味獨具的竹、素來被賦予象征意蘊的竹,帶有了現代工業的粗重感。但那些方正的棕色板材,確實化身於竹,依然延續著竹的品性——堅韌、緊實、耐潮、防腐。它們用於野地戶外的木棧道,尤其是濕地觀鳥處的步行道……這是從農耕文明進入現代工業語境的竹,依然與土地,與天空,與鳥群,與風、雨水、雪花產生關聯。它們鋪設在鄱陽湖邊、贛江邊、資溪邊,和一處處水澤邊,隨水道蜿蜒,任白鷺和各種鳥類棲落,也延伸著追隨鳥群的目光和腳步,抵至遠方。

  廠房位於江西省資溪縣高阜鎮竹產業科技園內,三年前投產,如今已經小有規模,工人多是附近村庄的村民。一位穿花衣、黑褲的中年女子,和二三同伴正在整理板材。

  每天,從她這兒,不知經手多少根竹子。這些四年生的竹子來到她面前時,已經歷了去青(竹的外皮層),去黃(竹內裡的柔軟層),碎取纖維,超高溫擠壓,整形,打磨……離一根竹最初搖曳多姿的形態,已然遙遠。但她知道,手中流過的每一塊板材,板正、結實,都將以其堅韌、穩定的品性而獲得存在的價值。

  僅僅隻在三年前,她還不知道竹可以衍變成這樣的形態。那些在她眼中看熟看慣的竹,纖細、柔韌,遍布大山,常常一叢叢、一簇簇呈現同一姿態,仿佛一根根羽毛正被一陣風吹拂。它們隨著山形,鋪排成緊密相依的隊列。它們也化身為竹籬、竹笠、竹床、竹椅、菜籃、背簍、晾衣竿……進入一座村庄的深處,進入一戶戶宅院的內部,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細枝末節發生關聯。

  就在剛才,我們從離此不遠的莒洲村穿過,在一座木制宅屋前駐足,紛紛感嘆那門廊旁齊整堆放的木垛。木垛沿牆展開,到了窗口便矮下腰身,彎出一道內斂的弧線。宅屋前,幾根竹竿橫平豎直,豎的猶帶了向上的枝杈,橫的竹竿上,晾晒著T恤、白背心、黑裙子。再往外二三米,是一道菱格狀的竹片圍籬,正對大門的地方留出了一個豁口。綠色藤蔓植物爭相爬上籬身,時疏時密。籬下,叢叢白色的野花,細莖挺直。陽光下,這靜謐而整飭的一切,仿佛無言的宣示:一個個整齊碼放的日子,有條不紊地過著,踏實、安穩。

  不遠,有清澈的溪流,有蜿蜒探向遠方的古驛道,有空空的宅院,還有隻剩圍牆、即將動工修葺的一座老祠堂。這些農耕時代的遺跡,脫離了曾經依附的語境,被漫山新生的草木一映襯,便在灼燙的烈日下,散發出一股蒼莽曠遠的氣息。新與舊,在這裡共生相依,接受時光的淘洗。

  在資溪,竹無處不在。據說,僅有十三萬人口的資溪縣,有竹林五十三萬畝,竹量蓄積近一億根,贏得了“中國特色竹鄉”的美譽。

  遍布資溪山野的竹,學名叫毛竹,也叫楠竹,在江西特有的紅土地上迅猛生長,竹節間距長,莖粗。於是,它們不同於被制成瓷器外衣的竹,也不同於被制成毛筆杆的竹,而是躺下來,重新貼近大地,成為路的一種。

  離廠房不遠的一處展示廳,毛竹們化身桌椅、沙發、櫥櫃、碗盤、涼席、竹炭、工藝品……與生活貼肌貼膚,本色、素潔、清簡。細細去聞,竹香猶存。那是毛竹在資溪演變的另一種形態。

  資溪人依托寄身的山林,引入科技智力,正將漫山遍野的毛竹喚醒……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